偶然間在一篇雜誌上看到了陶行知先生寫的一首小詩, 讀完後覺得挺有意思, 便記了下來, 與大家分享: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這首小詩讓我聯想到兩個畫面:畫面一:
大人有時喜歡“逗”小孩, 比如, 大人說好把棒棒糖給孩子, 忽然又不給, 非要孩子先唱首歌, 孩子唱了吧, 他還是不給, 還假裝要把糖給別人, 最後非得把孩子弄哭了, 才把糖給孩子。
畫面二:
明明爸爸的同事和明明說:“你爸爸被員警抓走啦, 不會回來啦, 以後你都見不到你爸爸啦。 ”叔叔開玩笑的話讓小明明著急的臉都紅了,
Advertisiment
諸如此類的“捉弄”小孩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 大人們的這種行為多半沒有惡意, 只是覺得好玩, 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 哭一鼻子, 一笑就沒事;但是, 這看似好玩的行為背後, 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對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1、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裡, 他們會把大成的話當真, 聽到不好的話會覺得很害怕。
比如“媽媽不要你了”, “爸爸只愛弟弟”等話語, 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憤怒, 會失去安全感, 會誤以為大人不要他了, 甚至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Advertisiment
2、缺乏信任感
在幼兒的世界裡沒有“欺騙”或“虛假”, 對於大人的一些捉弄行為, 他們不會想到此種行為是為了取樂, 大人的捉弄會讓他們感覺到被欺騙、被戲弄, 自尊心受到傷害。
他們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 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 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3、習慣性取悅他人
家裡來客人時, 有時讓孩子“給叔叔阿姨唱首歌、跳個舞、背首詩”, 若孩子不願意, 大人還說這樣的話:“怎麼這麼小氣啊, 都白學啦, 生氣了啊。 ”
這就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 說難聽點兒, 人家孩子憑什麼就得給你唱首歌、跳個舞啊。
此種行為的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 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將注意力用來取悅別人,
Advertisiment
1、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 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 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 父母需重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小細節。 當遇到熟人捉弄孩子的時候, 可直接和熟人委婉的說捉弄孩子的負面影響。
2、如果遇到的是那種不太熟悉的人捉弄孩子, 而父母又不能將氣氛弄的太尷尬, 那麼只能向孩子解釋所發生的一切。
3、如果遇到那種死性不改的大人, 之前已經告知了卻還要捉弄孩子, 那麼父母見到這些人的時候不妨可以回避下, 免得對孩子造成傷害。
4、理解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 當孩子表現出憤怒或悲傷等抗拒行為時, 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
Advertisiment
專家說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 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 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 弄得孩子著急, 博得成人哈哈一笑, 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