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說教孩子,那怎麼教孩子?

一個三歲多的女孩喜歡把腳踩在椅面上, 媽媽在旁邊提醒, “寶貝, 把腳放下去。 ”女孩把腳放下。 沒過多久, 女孩又把腳踩上去, 媽媽又提醒, “寶貝, 不能把腳放在椅子上, 媽媽說過多少次了, 鞋子太髒, 待會兒椅子不能坐了。 ”女孩條件反射似的又把腳放下, 可沒過多久, 女孩的腳又踩上椅面了……

有個5歲男孩膽子較小, 不敢冒險, 不敢玩遊樂場的任何一種遊樂玩具。 媽媽覺得這樣不像個男孩, 男孩就應該敢於冒險, 敢於挑戰。 某日, 一家三口到公園玩, 媽媽鼓勵男孩去玩公園的遊樂玩具, 男孩不敢。 媽媽再鼓勵,

Advertisiment
說:“你是一個男子漢, 要勇於冒險, 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 要不, 爸爸媽媽陪你一起玩?”男孩還是沒能鼓起勇氣, 媽媽失去耐心, 強行讓孩子玩了一次。 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 後來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兩位媽媽“糾正”孩子缺點的兩幕情景, 媽媽們的道理都沒錯, 可是教育效果卻很糟糕:女孩照樣踩椅面, 甚至踩得更頻繁;男孩照樣膽小, 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險。 為何給孩子說理卻說不通呢?面對孩子的缺點或不良習慣, 我們該怎麼辦?

說教是最沒效果的一種教育方式。 成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感到反感, 要麼孩子會公然作對, 對大人的說教不理不睬;要麼是表面服從, 內心卻很抗拒, 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這是說教無效的原因。 對孩子的“缺點”或“不良習慣”, 一次次的說教實際是在提醒孩子:你膽小, 你踩椅面。 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行為。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跡、“潤物細無聲”的。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也是一個膽小被動孩子的轉變。 這位媽媽是大學老師, 2009年12月給我發來一封名為“令人擔憂的圖圖”的郵件:

“我女兒圖圖2歲10個月, 膽子比較小, 有點偏內向型。 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 開始表現得比較羞怯, 玩上半天才會熟識起來。 比如說, 這個週末帶她去兒童樂園, 裡面的小朋友很多, 其實她很喜歡裡面的東西, 但就是有點怕, 不敢去玩。 等過了半天, 興頭才表現出來。 這個時候要有大人陪著。 如果有別的小朋友來玩,

Advertisiment
她就會主動跑到家長身邊。 平時, 在社區坐滑梯也是這樣, 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 她就不願意上去滑, 不會和別人爭搶。

“圖圖在幼稚園並不開心, 老師說她在幼稚園一直不太吭聲, 也不主動去和小朋友玩, 也不喜歡幼稚園的玩具。 和一兩個小孩子玩的時候, 挺好的, 就是集體活動不太樂意(我估計她很想參加, 但是不敢參加, 或者不知道怎麼參加)。 圖圖語言表達能力不錯的, 但就是不太愛說話, 只有老師問她的時候, 她才說。 ”

在跟圖圖媽的溝通中, 我瞭解到, 孩子是不惹事的類型, 他們對孩子保護得比較多, 遇到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會立即介入。 而幼稚園老師由於害怕孩子被抓傷對家長不好交代, 也是一發生衝突就立即介入,

Advertisiment
所以孩子幾乎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 因為拉不下面子去說別人, 圖圖媽的做法是讓孩子謙讓, 這種“不公正”的做法讓孩子覺得委屈和受傷害, 因而變得更加退縮。

我建議圖圖媽給孩子創造真實的社交圈子, 大人少介入, 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的能力。 小朋友搶孩子的玩具時, 要鼓勵孩子想辦法拿回來, 不要顧及面子, 維護規則的公平最重要。 同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膽小”之類的字眼, 也不要急於讓孩子主動和別人交往, 以免給孩子壓力。 細心觀察孩子, 發現孩子“膽大”的行為時及時肯定。

1個月後, 我看到了圖圖媽的回饋:“今天帶圖圖去玩, 3個小朋友一起在玩滑梯, 圖圖表現很好。 當前面的小朋友準備躺在滑梯上睡覺時,

Advertisiment
圖圖有些著急, 但她沒有像往常一樣, 向媽媽求助或者自動退下來, 而是在那裡跺腳, 以提醒她的小同學(同一個托班的孩子)。 一會兒, 在孩子奶奶的招呼下, 那孩子自己滑下來了, 圖圖也很順利地滑了下來。 這點變化, 給我帶來些驚喜, 圖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 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式, 變得大膽些了。 但這卻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 告訴她‘應該自己去做!應該和人家打招呼’……但效果並不好。 也許, 家長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 並給予更多的交往機會, 關注她好的一面, 忽略她弱的一面。 時時提醒孩子‘你應該這樣, 你應該那樣’, 等於在暗示孩子‘你這樣不行, 那樣不好’, 這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往往孩子就會成為自己所說的那個樣子,我還是要多培養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則不達!”

圖圖媽真是一個有悟性的媽媽,她意識到了必須“關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這樣好的一面被強化,好的一面的“面積”便會越來越大,覆蓋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時時提醒孩子“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弱(壞)的一面被強化,弱(壞)的一面的“面積”會越來越大,覆蓋掉好的一面。家長們應該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出現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為後,如果家長大驚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氣急敗壞、或一番說教,總之只要家長給予了強烈的關注,孩子就會越來越起勁,哪怕家長厲聲喝止,孩子也會繼續其惡作劇似的行為。如果家長忽略他的行為,就當沒看見,孩子搞兩下,索然無味便甘休了。

我們幼稚園有一個五歲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閑下來就喜歡吮手指,經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媽媽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辦法,講道理、打罵、塗苦藥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這個習慣。有一天她碰到我,發愁地說:“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喜歡吃手,手都啃出血了,這可怎麼辦呀?”我對這位媽媽說:“孩子吃手是表像,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糾正這個行為,就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這些措施都是對孩子行為的一次次強化,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強她的行為。”芳芳媽說:“那我怎麼才能改掉她這個壞毛病呢?”我說:“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這個命題很大,父母需要通過學習,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讓孩子和你們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碰到孩子吃手的時候,不要指責,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輕輕拿開她的手即可。然後以她感興趣的活動來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時找事給她做,不讓她有閑下來發呆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動上面,就會減少吃手的行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她的這個習慣,以免強化她的行為。養成一個習慣容易,要改變一個習慣難。改變一個習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三兩天可以改變的,你要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

沒多久,芳芳上小學了,也不知這個習慣到底改了沒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媽媽仍然是以前那樣的方式,這個習慣是改變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曉曉喜歡一邊撚頭髮,一邊做吸吮狀,這個習慣導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齒包在上面的牙齒外面(正常情況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經過牙齒矯正後,醫生叮囑,必須改掉吸吮的習慣,不然換牙時還會形成“地包天”。曉曉的這個習慣本來不是太嚴重,僅僅是在顯得無聊的時候偶爾為之。我媽心情急切,唯恐曉曉的“地包天”再次復發,每當曉曉撚頭髮的時候,她就大聲喝止“別撚頭髮”“怎麼又撚頭髮了”,有時還打曉曉的手。在奶奶的“監督”之下,曉曉越發緊張,撚頭髮的次數越來越多了,從以前的偶爾為之發展至時時刻刻都舉著手撚頭髮!

重點提示:

說教是最沒效果的一種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感到反感,要麼孩子會公然作對,對家長的說教不理不睬;要麼是表面服從,內心卻很抗拒。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某個弱點或不良習慣,一定要記住“教育無痕”四個字,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說教太多孩子聽不懂,就算聽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強化。我們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於發現孩子好的一面並給予大大的關注,這樣好的一面就會慢慢放大,覆蓋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點和不良習慣將慢慢改變。

往往孩子就會成為自己所說的那個樣子,我還是要多培養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則不達!”

圖圖媽真是一個有悟性的媽媽,她意識到了必須“關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這樣好的一面被強化,好的一面的“面積”便會越來越大,覆蓋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時時提醒孩子“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弱(壞)的一面被強化,弱(壞)的一面的“面積”會越來越大,覆蓋掉好的一面。家長們應該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出現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為後,如果家長大驚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氣急敗壞、或一番說教,總之只要家長給予了強烈的關注,孩子就會越來越起勁,哪怕家長厲聲喝止,孩子也會繼續其惡作劇似的行為。如果家長忽略他的行為,就當沒看見,孩子搞兩下,索然無味便甘休了。

我們幼稚園有一個五歲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閑下來就喜歡吮手指,經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媽媽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辦法,講道理、打罵、塗苦藥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這個習慣。有一天她碰到我,發愁地說:“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喜歡吃手,手都啃出血了,這可怎麼辦呀?”我對這位媽媽說:“孩子吃手是表像,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糾正這個行為,就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這些措施都是對孩子行為的一次次強化,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強她的行為。”芳芳媽說:“那我怎麼才能改掉她這個壞毛病呢?”我說:“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這個命題很大,父母需要通過學習,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讓孩子和你們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碰到孩子吃手的時候,不要指責,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輕輕拿開她的手即可。然後以她感興趣的活動來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時找事給她做,不讓她有閑下來發呆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動上面,就會減少吃手的行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她的這個習慣,以免強化她的行為。養成一個習慣容易,要改變一個習慣難。改變一個習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三兩天可以改變的,你要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

沒多久,芳芳上小學了,也不知這個習慣到底改了沒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媽媽仍然是以前那樣的方式,這個習慣是改變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曉曉喜歡一邊撚頭髮,一邊做吸吮狀,這個習慣導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齒包在上面的牙齒外面(正常情況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經過牙齒矯正後,醫生叮囑,必須改掉吸吮的習慣,不然換牙時還會形成“地包天”。曉曉的這個習慣本來不是太嚴重,僅僅是在顯得無聊的時候偶爾為之。我媽心情急切,唯恐曉曉的“地包天”再次復發,每當曉曉撚頭髮的時候,她就大聲喝止“別撚頭髮”“怎麼又撚頭髮了”,有時還打曉曉的手。在奶奶的“監督”之下,曉曉越發緊張,撚頭髮的次數越來越多了,從以前的偶爾為之發展至時時刻刻都舉著手撚頭髮!

重點提示:

說教是最沒效果的一種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感到反感,要麼孩子會公然作對,對家長的說教不理不睬;要麼是表面服從,內心卻很抗拒。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某個弱點或不良習慣,一定要記住“教育無痕”四個字,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說教太多孩子聽不懂,就算聽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強化。我們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於發現孩子好的一面並給予大大的關注,這樣好的一面就會慢慢放大,覆蓋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點和不良習慣將慢慢改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