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當父母是一場修煉, 相信很多爸媽都深知, 這場修煉最困難的不是為孩子奔波勞碌, 而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為了更長遠的利益, 更偉大的目標, 而對孩子“殘忍”一點......
財商教育也一樣, 我們經常說, 孩子吵著亂買東西時, 要如何溫柔而堅定地說不, 要如何跟孩子劃清消費界線......這個過程肯定會遇到父母懷疑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太“殘忍”的時候。
如果孩子選擇拿吃飯的錢去買玩具, 那就讓他挨餓!因為這表示他對“吃飽=需要”的觀念還不清楚, 不餓過怎麼知道吃飽是“需要”?
父母都想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Advertisiment
不是買不起孩子想要的手錶
但那的確不是必需品
▲▲▲
幫孩子建立良好金錢觀, 適當的殘忍是必要的。
某天, 安妮在百貨公司看中一隻Swatch的手錶, 50澳幣我們不是負擔不起, 但的確不是必需品。
在幫助她學習看時間的過程中, 我們已經陸續幫她買了電子錶和數位表, 眼前這只手錶就是標準的“想要, 但不需要”的裝飾品(我很喜歡英文把這些東西都歸類為“accessories”, 意思是附加用品。 顧名思義, 是附加的, 不是必要“necessity”)。
所以我和先生告訴安妮, 這不是必需品, 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 可以用每個星期2澳幣的零用錢來存(聽起來好慘有沒有?我自己這樣說出口的同時都覺得好殘忍!)。
這2塊錢純粹是給她在學校買一些小零食吃的,
Advertisiment
現在如果有其他的娛樂需要, 她就要學會自己衡量哪一項對她更重要一點, 進而學會支配她的錢財。 (說得好了不起, 還支配哩, 其實不過就2塊錢!)
安妮聽了果然有點洩氣, 但她從小就跟著我做購物練習, 我們一起享受的是購物“過程”, 而不是購物的“結果”。
所以儘管她現在才7歲, 但已經可以判斷:I want it, but I don't need it!(我想要, 但我不需要!)雖然失望, 但她是理解且坦然接受的。
因為夠瞭解女兒, 在這裡我其實埋下了一個伏筆, 等她終於存到這個數目, 我知道我們還會有另一場對話。
少少2澳幣
讓孩子學會在需要和想要中抉擇
▲▲▲
安妮回到家馬上動手做了一個小存錢罐, 上面還寫著:“saving for the watch”。
她偶爾會把每個星期省下的錢投進去,
Advertisiment
2塊錢在小賣部可以買什麼?其實沒幾樣, 如果選擇單價高的東西, 2塊錢一個星期頂多只能買個1~2樣, 貼個menu(價目表)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教安妮如何計算$2可以買到什麼東西, 也跟她說明買多買少的因果關係, 至於怎麼去分配, 我不干涉。
這是她的錢, 她有權利自己做判斷、使用, 但是不干涉不等於不理會, 她在每次花錢過程中的學習, 我都看在眼裡, 然後適時提點。
就這樣, 她學會了想花錢時要看遠一點, 並且在想要和需要間做抉擇。
比方說, 在星期一一拿到錢就忍不住去買最貴的冰沙($2), 那接下來的幾天無論天氣如何炎熱,
Advertisiment
相反的, 如果這個星期天氣不熱, 她把錢省下來了, 等到天氣熱的那個星期, 她就有4塊錢, 甚至更多, 可以消暑解熱!安妮還因此加碼學會看未來一周的氣象預報!
要是做家務能賺錢
媽媽早就發財了!
▲▲▲
有天安妮然跑來問我, 有什麼家務她可以做?我覺得這個問題來得太突然, 事有蹊蹺, 一問之下原來是小傢伙的小腦筋動得快, 跑去問爸爸, 怎麼樣可以快一點存到錢?
先生很傳統的順口回答:“你可以去幫媽媽做家務啊!”
“做家務賺零用錢”這個方法聽來合情合理, 一聲“好啊!”差點脫口而出, 正盤算著要怎麼訂價, 突然想到我們一直以來避免用金錢獎勵孩子,
Advertisiment
突然我轉念一想, 做家事怎麼會是“幫”我?明明就是我在“幫”他們啊!
我對安妮說:“做自己家裡的事當然不能賺錢, 要是做這些家事可以賺錢, 媽媽我早就發了!”當然, 女兒聽了又有點洩氣。
儘管如此, 我相信, “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去克制自己其他欲望”, 這個經驗在人生的初階段是很難能可貴的。
我不願意打擊她的信心, 讓她覺得希望渺茫而因此放棄, 這樣一來, 不但無法壓抑孩子對物質的渴望, 反而還暗示她半途而廢、遇困難就退縮的念頭。
所以我坐下來, 向她解釋為什麼做家務不是一種賺錢的方法, 同時也一起看看還有什麼是她可以賺錢的選項。
7歲的年紀打什麼工都不合法, 但是用勞力或腦力換取報酬的觀念卻不能因此就不教給孩子。
很幸運的我們有個經營牙醫診所的朋友,同意讓安妮在學校假期時找個機會去做小幫手!
朋友把安妮帶在身邊一下午,做些貼郵票、整理信件等等的小雜工,一整個下午可以賺多少錢呢?
朋友很大方的要付給安妮 20塊澳幣,卻被我攔住了!比照付出的勞力和小孩世界的物價,5塊澳幣算合理的報酬了。
付出努力賺得金錢是應該的,但是我也不希望給孩子錯誤的印象,以為賺錢是件容易的事,這樣她就不會懂得珍惜金錢。
更糟的狀況,還會讓她認為,為了買想要的東西而去賺快錢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例子我們在社會新聞版面都時有所聞。
$5已經差不多是安妮3個星期的零用錢,工作一個下午換得3個星期的零用錢非常合理,夠她滿足,也夠她思考原來金錢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
存錢存到上癮,
女兒決定不買手錶把錢存起來
▲▲▲
就這樣存過一個term 又一個term, 我偶爾會在幫忙整理安妮房間時看到那個小存錢桶,看著裡面的錢慢慢地增加,除了那唯一的一張5元紙鈔,其他都是零錢,每次看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殘忍了?但心裡又對孩子的毅力和懂事非常敬佩,我堅信這將是她人生美好的練習。
又10周過去了,接下來的School holiday她被我設計去街頭表演。安妮和另外兩個朋友在路邊站了足足2個鐘頭演奏樂器,收穫還算不賴!
雖然每個路人都是1塊錢、2塊錢或幾十cents幾十cents的丟,但是結算下來一人還賺得20多塊澳幣,加上之前存的,已經足夠買她喜歡的那支表了!
安妮非常興奮,捧著一大袋零錢和她的小存錢罐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但是宣佈完這個好消息之後,她卻頓了一頓,仿佛在思考什麼,接著她對我說:“媽媽,我不想要買那支表了。”(噢?果然…)
安妮接著說:“我現在已經覺得沒有那麼想要了,我已經有兩支手錶,我真的不需要再一隻表,再說買了我也很少戴,也是浪費了。”
延遲滿足欲望,也是給孩子時間好好思考“想要”和“需要”的機會。 I want it, but do I really need it?
“那這些錢妳打算做什麼呢?”我雖然料到了可能會是這樣的結果,卻不知道她會怎麼處理這些錢。
“我把她存進我的大豬公里好了!這樣我的大豬公就快要滿了!”那只復古紅色大豬公可是我從臺灣特地買回來的,起初用意不在鼓勵孩子存錢,純粹自己想要懷念童年而已。
存錢果然是一種目標,看著錢越存越多有時候是會上癮的!
無論安妮最後決定如何處置她的錢,我很高興我們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兩件事:
一、金錢得來之不易:孩子親身體會到,一筆能夠買到一樣自己“想要”的物品的錢,是如何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因為瞭解金錢之得來不易,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善用。
二、想要不等於需要
說很容易,但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啊!但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要自找麻煩去跟孩子浪費我們的時間和口水了嗎?
從孩子2歲能懂語言開始,我就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在玩具店、百貨公司、超市、家裡,跟他們一再說明這個觀念。
孩子從噗通噗通下地走開始,就會在玩具區流連忘返,對著貨架上的玩具東摸摸西戳戳,看孩子舉著肥嘟嘟的小臂膀充滿新鮮好奇地探索著那些又是音樂又是燈光的玩具,一句“好好好,媽媽買!”忍不住就會脫口而出啊!
但是其實這麼小的孩子心理發展還停留在“自我”的階段,什麼東西都是他的,所以他也還不懂得“買”這個抽象概念!
這時候的“買”,說白了,滿足的是父母的欲望,是“父母想要看到孩子笑臉”的欲望!
為了不落入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父母真的需要學會“殘忍”。
對自己“殘忍”,忍住不說那句“媽媽買!”、“爸爸付錢!”,忍受孩子失望的表情,忍受孩子的尖叫哭鬧。
對孩子殘忍 ,從一開始就讓他知道不是每一樣東西他都可以帶著走。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傳遞這個觀念的強度就要逐漸加強,最後總要實際體會,孩子才會真正瞭解。什麼叫做實際體會,就是讓他們有機會體驗現實。
當孩子非得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做選擇時,他們才有機會排除小腦袋裡所有其他的雜音,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判斷兩者的輕重緩急。
這個真人秀我選的是從“餓肚子”和“買想要的東西”開始,歡迎各位依照自己和孩子的情況自行編劇演出。
當我們有一起去逛街接著在外用餐的機會,當孩子又看上什麼“想要”的東西時,視該樣物品的價錢,我會告訴孩子這和等下吃午餐的花費相等,所以你是要買?然後餓肚子?還是要去吃…?
當然,有梗就需要鋪,千萬不要選在吃飽飯才去逛店,都知道飽暖思淫☆禁☆欲嘛…...最好等差不多該餓了的時候再去逛。
看到這裡你會問,如果孩子真的選擇餓肚子呢?那就讓他餓!因為表示他對“吃飽=需要”的觀念還不清楚,不餓怎麼知道吃飽是“需要”?
無論學什麼都是要繳學費的嘛!在孩子體會到這個觀念的過程裡,父母難免花點錢,先別覺得冤枉,想辦法讓這錢花得值得才最重要!
孩子不可能沒有欲望!
他們需要駕馭欲望的能力
▲▲▲
孩子不可能沒有欲望,應該說, 凡人如我們都不可能沒有欲望!有欲望其實是好事,驅使我們一路向前、想成功、想贏、想更好更完美,“欲望”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欲望可以領著我們往高處爬,但同時也能帶我們往穀底沖!我們需要的是駕馭欲望的能力,絕對不是直接熄火!
不准孩子買東西、拿理由搪塞(比方說“媽媽/爸爸沒錢”,這種連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話好意思拿來騙孩子?)、拖延推託看孩子會不會自動忘記…...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就像金庸筆下的鐵掌幫幫主一樣,沒有自己大徹大悟,再怎麼感化都無法終證大道。
父母當作繳學費,真的讓孩子買了幾樣明知道他們不會常玩的玩具,下一次又想買什麼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知道:你的零用錢已經拿去買那個了噢!那你有在玩嗎?現在你覺得真的需要那個玩具嗎?那現在這個呢?
借著這些機會,慢慢地引導孩子買東西前該做哪些思考,讓孩子知道,能使用的錢就是這麼多,花在A上面,就買不起B了!
現在的安妮每週兩塊錢她常常都沒有花,她學會想吃什麼自己從家裡帶,偶爾天氣很熱時她會去買個小冰棒,還給弟弟也買一枝。
和孩子逛街時我們會一起欣賞漂亮的衣服、物品,一起覺得玩具好有趣好新奇!但是欣賞完後安妮會說:“我想要,但是我不需要,買回去也只是放在那裡好看。”,或是“是很漂亮,但是我很少有機會可以穿。”
從體會金錢得來不易,花在想要的東西上需要的東西就沒有得買了,到誠實檢視自己的確很多東西買來了就不稀奇了、很想要可是其實用不到,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戰。
澳洲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
與孩子劃清消費界線
▲▲▲
以前我習慣避開人潮到shopping centre買東西,這陣子不得已在假日去了幾次,發現滿路都能聽到澳洲爸媽對孩子說,“你確定要這個?那我們回家之後就從你的豬公里面拿錢喔!”
轉頭看父母說話的對象,常常是3、4歲的孩子! 3、4歲的孩子懂嗎?慢慢教他們就懂了!
大一點的孩子,父母總是問:“ 那麼你有多少錢?” 然後就可以看到那孩子開始思考、計算、把手裡的東西翻來翻去看價錢、看說明。
看價錢,因為要算算看自己有多少錢。看說明,要判斷清楚這是不是他想要的,值不值得把僅有的錢花在這樣物品上。
正確的金錢觀是個無限大的課題,多少成人都學不全,何況是孩子?在教導孩子金錢觀時一次也只能專注一件事,然後用很多、很多的耐心和時間慢慢地將正確的觀念導入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思考方式,之後還得不斷的重複提醒和溫習。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覺得他不懂、不需要教。
更不要因為怕對自己、對孩子殘忍,就當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
沒有父母堅強又耐心地帶著孩子一關一關的過,金錢這關會讓孩子卡關一輩子!
但是用勞力或腦力換取報酬的觀念卻不能因此就不教給孩子。很幸運的我們有個經營牙醫診所的朋友,同意讓安妮在學校假期時找個機會去做小幫手!
朋友把安妮帶在身邊一下午,做些貼郵票、整理信件等等的小雜工,一整個下午可以賺多少錢呢?
朋友很大方的要付給安妮 20塊澳幣,卻被我攔住了!比照付出的勞力和小孩世界的物價,5塊澳幣算合理的報酬了。
付出努力賺得金錢是應該的,但是我也不希望給孩子錯誤的印象,以為賺錢是件容易的事,這樣她就不會懂得珍惜金錢。
更糟的狀況,還會讓她認為,為了買想要的東西而去賺快錢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例子我們在社會新聞版面都時有所聞。
$5已經差不多是安妮3個星期的零用錢,工作一個下午換得3個星期的零用錢非常合理,夠她滿足,也夠她思考原來金錢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
存錢存到上癮,
女兒決定不買手錶把錢存起來
▲▲▲
就這樣存過一個term 又一個term, 我偶爾會在幫忙整理安妮房間時看到那個小存錢桶,看著裡面的錢慢慢地增加,除了那唯一的一張5元紙鈔,其他都是零錢,每次看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殘忍了?但心裡又對孩子的毅力和懂事非常敬佩,我堅信這將是她人生美好的練習。
又10周過去了,接下來的School holiday她被我設計去街頭表演。安妮和另外兩個朋友在路邊站了足足2個鐘頭演奏樂器,收穫還算不賴!
雖然每個路人都是1塊錢、2塊錢或幾十cents幾十cents的丟,但是結算下來一人還賺得20多塊澳幣,加上之前存的,已經足夠買她喜歡的那支表了!
安妮非常興奮,捧著一大袋零錢和她的小存錢罐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但是宣佈完這個好消息之後,她卻頓了一頓,仿佛在思考什麼,接著她對我說:“媽媽,我不想要買那支表了。”(噢?果然…)
安妮接著說:“我現在已經覺得沒有那麼想要了,我已經有兩支手錶,我真的不需要再一隻表,再說買了我也很少戴,也是浪費了。”
延遲滿足欲望,也是給孩子時間好好思考“想要”和“需要”的機會。 I want it, but do I really need it?
“那這些錢妳打算做什麼呢?”我雖然料到了可能會是這樣的結果,卻不知道她會怎麼處理這些錢。
“我把她存進我的大豬公里好了!這樣我的大豬公就快要滿了!”那只復古紅色大豬公可是我從臺灣特地買回來的,起初用意不在鼓勵孩子存錢,純粹自己想要懷念童年而已。
存錢果然是一種目標,看著錢越存越多有時候是會上癮的!
無論安妮最後決定如何處置她的錢,我很高興我們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兩件事:
一、金錢得來之不易:孩子親身體會到,一筆能夠買到一樣自己“想要”的物品的錢,是如何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因為瞭解金錢之得來不易,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善用。
二、想要不等於需要
說很容易,但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啊!但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要自找麻煩去跟孩子浪費我們的時間和口水了嗎?
從孩子2歲能懂語言開始,我就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在玩具店、百貨公司、超市、家裡,跟他們一再說明這個觀念。
孩子從噗通噗通下地走開始,就會在玩具區流連忘返,對著貨架上的玩具東摸摸西戳戳,看孩子舉著肥嘟嘟的小臂膀充滿新鮮好奇地探索著那些又是音樂又是燈光的玩具,一句“好好好,媽媽買!”忍不住就會脫口而出啊!
但是其實這麼小的孩子心理發展還停留在“自我”的階段,什麼東西都是他的,所以他也還不懂得“買”這個抽象概念!
這時候的“買”,說白了,滿足的是父母的欲望,是“父母想要看到孩子笑臉”的欲望!
為了不落入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父母真的需要學會“殘忍”。
對自己“殘忍”,忍住不說那句“媽媽買!”、“爸爸付錢!”,忍受孩子失望的表情,忍受孩子的尖叫哭鬧。
對孩子殘忍 ,從一開始就讓他知道不是每一樣東西他都可以帶著走。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傳遞這個觀念的強度就要逐漸加強,最後總要實際體會,孩子才會真正瞭解。什麼叫做實際體會,就是讓他們有機會體驗現實。
當孩子非得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做選擇時,他們才有機會排除小腦袋裡所有其他的雜音,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判斷兩者的輕重緩急。
這個真人秀我選的是從“餓肚子”和“買想要的東西”開始,歡迎各位依照自己和孩子的情況自行編劇演出。
當我們有一起去逛街接著在外用餐的機會,當孩子又看上什麼“想要”的東西時,視該樣物品的價錢,我會告訴孩子這和等下吃午餐的花費相等,所以你是要買?然後餓肚子?還是要去吃…?
當然,有梗就需要鋪,千萬不要選在吃飽飯才去逛店,都知道飽暖思淫☆禁☆欲嘛…...最好等差不多該餓了的時候再去逛。
看到這裡你會問,如果孩子真的選擇餓肚子呢?那就讓他餓!因為表示他對“吃飽=需要”的觀念還不清楚,不餓怎麼知道吃飽是“需要”?
無論學什麼都是要繳學費的嘛!在孩子體會到這個觀念的過程裡,父母難免花點錢,先別覺得冤枉,想辦法讓這錢花得值得才最重要!
孩子不可能沒有欲望!
他們需要駕馭欲望的能力
▲▲▲
孩子不可能沒有欲望,應該說, 凡人如我們都不可能沒有欲望!有欲望其實是好事,驅使我們一路向前、想成功、想贏、想更好更完美,“欲望”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欲望可以領著我們往高處爬,但同時也能帶我們往穀底沖!我們需要的是駕馭欲望的能力,絕對不是直接熄火!
不准孩子買東西、拿理由搪塞(比方說“媽媽/爸爸沒錢”,這種連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話好意思拿來騙孩子?)、拖延推託看孩子會不會自動忘記…...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就像金庸筆下的鐵掌幫幫主一樣,沒有自己大徹大悟,再怎麼感化都無法終證大道。
父母當作繳學費,真的讓孩子買了幾樣明知道他們不會常玩的玩具,下一次又想買什麼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知道:你的零用錢已經拿去買那個了噢!那你有在玩嗎?現在你覺得真的需要那個玩具嗎?那現在這個呢?
借著這些機會,慢慢地引導孩子買東西前該做哪些思考,讓孩子知道,能使用的錢就是這麼多,花在A上面,就買不起B了!
現在的安妮每週兩塊錢她常常都沒有花,她學會想吃什麼自己從家裡帶,偶爾天氣很熱時她會去買個小冰棒,還給弟弟也買一枝。
和孩子逛街時我們會一起欣賞漂亮的衣服、物品,一起覺得玩具好有趣好新奇!但是欣賞完後安妮會說:“我想要,但是我不需要,買回去也只是放在那裡好看。”,或是“是很漂亮,但是我很少有機會可以穿。”
從體會金錢得來不易,花在想要的東西上需要的東西就沒有得買了,到誠實檢視自己的確很多東西買來了就不稀奇了、很想要可是其實用不到,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戰。
澳洲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
與孩子劃清消費界線
▲▲▲
以前我習慣避開人潮到shopping centre買東西,這陣子不得已在假日去了幾次,發現滿路都能聽到澳洲爸媽對孩子說,“你確定要這個?那我們回家之後就從你的豬公里面拿錢喔!”
轉頭看父母說話的對象,常常是3、4歲的孩子! 3、4歲的孩子懂嗎?慢慢教他們就懂了!
大一點的孩子,父母總是問:“ 那麼你有多少錢?” 然後就可以看到那孩子開始思考、計算、把手裡的東西翻來翻去看價錢、看說明。
看價錢,因為要算算看自己有多少錢。看說明,要判斷清楚這是不是他想要的,值不值得把僅有的錢花在這樣物品上。
正確的金錢觀是個無限大的課題,多少成人都學不全,何況是孩子?在教導孩子金錢觀時一次也只能專注一件事,然後用很多、很多的耐心和時間慢慢地將正確的觀念導入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思考方式,之後還得不斷的重複提醒和溫習。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覺得他不懂、不需要教。
更不要因為怕對自己、對孩子殘忍,就當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
沒有父母堅強又耐心地帶著孩子一關一關的過,金錢這關會讓孩子卡關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