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且容焦慮慢慢去

適度焦慮給親子共同成長帶來良好契機

有時候, 教育現象讓家長感到自相矛盾而無所適從。 有過心理學常識的家長都知道, 建立安全、健康的母嬰依戀是兒童身心正常發展的一個因素, 母親在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細節中, 經過自己艱苦卓絕的愛心奉獻, 好不容易與自己的心肝寶貝兒建立了科學的依戀情感。 可是, 孩子到了3歲, 或者更早為2歲的時候, 為了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必須讓寶寶學會與母親的分離, 去幼稚園與新環境新人打成一片。 可謂“聚”(依戀)也有理, “分”(分離)也有理, 然而“聚散兩依依”,

Advertisiment
這可讓年輕媽媽們感到迷惑而焦慮了。

孩子入園要經受“分離焦慮”, 媽媽隨之產生“教育焦慮”, 可是就在這母嬰雙焦慮的“陣痛”中, 寶貝必然要進步, 母親將會更成熟, 感謝適度焦慮(沒到恐懼的嚴重程度)給親子共同成長帶來的契機吧!

*不要太“酷”, 也不過分關注

分離焦慮是兒童離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父母、家庭和熟悉環境時, 產生的強烈不安情緒。 適度的分離焦慮具有積極意義, 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里程碑。 首先, 小寶貝對陌生人和環境一旦感到不安全, 他的哭鬧是在向家長髮信號:“我感到不對勁兒了, 爸爸媽媽快來保護我!”所以, 這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太“酷”, 所謂“鍛煉”孩子的意志和膽量而故意對他不理不睬, 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對親人對世界的信任感,

Advertisiment
讓初來人世的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負荷。 當然, 對孩子的不安也不能過分關注。 要知道成人的大驚小怪同樣讓他覺得這世界好可怕。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面帶微笑地走過來, 不聲張, 不對孩子的情緒本身做文章, 從容地處理造成他緊張的環境因素。 這樣, 分離焦慮妥善解決了, 孩子能把適應能力遷移到許多其他新環境中, 家長也顯得更有教育“資歷”了。

從信中可見, 劉女士(石頭媽媽)是個反應敏銳、教育細心的好媽媽。 她對老師提的家園共育策略基本符合科學精神。

小石頭不想上幼稚園(石頭媽媽寫給老師的信)

點評1:使環境變得“熟悉”?

研究發現, 擺脫因陌生而產生的焦慮的一個主要策略,

Advertisiment
就是使環境變得“熟悉”。 心理學實驗表明, 只有少數的嬰幼兒在家裡對陌生人表示警覺, 但大多數孩子在不熟悉的實驗室裡接受測試時, 都做出消極的反應。 還發現, 如果把孩子領進一個陌生的屋子後, 如果只過1分鐘, 陌生人就開始與他們交談, 那麼他們中的90%會產生恐懼;但如果當他們花10分鐘的時間熟悉環境後, 就只有大約一半的孩子有消極反應。 因此, 劉女士的第1條策略是適宜的做法。

當然, 任何真理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成立, 否則可以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比如, 韓老師在信中說:“早一點來幼稚園緩衝一下緊張的情緒, 根據我的經驗, 這個方法不太好。 ”韓老師已經有17年的幼稚教育經驗, 她的直覺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對教育規律的揣摩。

Advertisiment
劉女士的第1個策略是否有實效, 請您多觀察多思考, 並與韓老師交流, 使大家對教育規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更深地瞭解, 同時也使筆者對真理成立與否的“具體條件”有所認識。

點評2:行為模仿效果好

劉女士的第2條策略也很好。 行為主義心理學對消除恐懼行為技術的臨床治療發現, 模仿是兒童學習的基礎, 可以獲得各種新行為;觀察者與示範者的相似程度越高, 行為模仿的效果也越好。 給石頭找一個活潑大膽的玩伴, 他們在年齡、身份、心理特點、行為特點等方面非常相似, 石頭的行為模仿效果會比較好。 當然, 一開始, 家長或老師要陪這兩個小夥伴玩一會兒, 別讓他們彼此產生“誤解”, 等他們相互產生好感了,

Advertisiment
再放手。

點評3:解決內因很重要

消除焦慮說到底還有一個內在的行為能力問題, 讓孩子有所作為, 他必然積極進取, 如果孩子無事可做或無能為力, 他

必然要懷疑退縮。 如果說前兩個策略是在解決“外因”的話, 劉女士的第3、4條策略則是在解決內因。 因此, 家長要善於與幼稚園老師溝通, 告訴他孩子有什麼能耐, 有機會讓孩子在班裡露一手, 這是孩子走進新世界的內在動力, 因為每個人包括嬰幼兒, 都有得到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點評4:幼稚園就是我的家

劉女士的第5條做法也是與幼稚園的教育同步的。 新孩子入園, 一般情況下, 老師都要進行“幼稚園就是我的家”的教育。 在孩子看來, 幼稚園與自己家的最大不同就是, 幼稚園總是有新面孔出現,而自己家天天就是幾個老面孔。如果自己在家也能交新朋友,這兩個家才會有點相像。“幼稚園就是我的家”才對孩子有說服力。

韓老師對石頭的保教工作基本上符合孩子自身的個性特點,石頭在幼稚園的情緒雖然有波動,但他的生活還比較正常。比如,“如果老師組織活動或遊戲,他也能很快融入其中。”“他入睡倒是很快的。”另外,韓老師還有意地更新教育觀念,她認為傳統幼稚園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多於以孩子為中心的活動,個性化的培養滯後。”劉女士可以經常與韓老師溝通,讓石頭成為她“個性化培養”的教育個案,這是一個達到雙生共贏的好事情。

劉女士對孩子的教育很精心,是一個負責任、有智慧的媽媽,韓老師也是一個幼教戰線的“老革命”。相信石頭的分離焦慮期會順利渡過。然而,從兩封信可見,劉女士和老師都覺得石頭的分離焦慮期太長了。其實,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有自己的心智成長速度,外力只能起推動作用,而不能起決定作用。當我們很好地運用了教育藝術,而孩子的發展仍與我們的主觀願望有差距時,我們只能調整自己不適宜的期望,耐心地等待,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藝術,是一種無為中的有為!

晏紅

幼稚園總是有新面孔出現,而自己家天天就是幾個老面孔。如果自己在家也能交新朋友,這兩個家才會有點相像。“幼稚園就是我的家”才對孩子有說服力。

韓老師對石頭的保教工作基本上符合孩子自身的個性特點,石頭在幼稚園的情緒雖然有波動,但他的生活還比較正常。比如,“如果老師組織活動或遊戲,他也能很快融入其中。”“他入睡倒是很快的。”另外,韓老師還有意地更新教育觀念,她認為傳統幼稚園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多於以孩子為中心的活動,個性化的培養滯後。”劉女士可以經常與韓老師溝通,讓石頭成為她“個性化培養”的教育個案,這是一個達到雙生共贏的好事情。

劉女士對孩子的教育很精心,是一個負責任、有智慧的媽媽,韓老師也是一個幼教戰線的“老革命”。相信石頭的分離焦慮期會順利渡過。然而,從兩封信可見,劉女士和老師都覺得石頭的分離焦慮期太長了。其實,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有自己的心智成長速度,外力只能起推動作用,而不能起決定作用。當我們很好地運用了教育藝術,而孩子的發展仍與我們的主觀願望有差距時,我們只能調整自己不適宜的期望,耐心地等待,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藝術,是一種無為中的有為!

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