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祖國醫學理論為指導, 辨證施治, 健脾強胃止瀉為方法, 研製止瀉散, 用於臨床取得了滿意療效。
中醫應對秋季腹瀉
一、臨床資料:
共治102例, 患兒均為秋季末和冬季發病, 年齡在8個月到3歲, 大便為稀水樣便, 色淡黏液少, 有少有腥臭味, 大便常規檢查陰性及含脂肪球, 伴發燒和不同程度的脫水, 由於條件有限不能做病毒分離和抗體測定, 便根據患兒發病年齡和季節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徵,
Advertisiment
二、治療方法:
1.方藥:烏梅9g, 大棗30g(約10枚)炒幹, 米殼9g(煮熟晾乾)。
2.製劑及用法:以上藥共研細粉, 裝入膠囊備用。 8個月到1歲, 每次1粒, 每日二次;1歲到3歲, 1粒半, 每日2次。 3天為一療程。
3.配合用藥:口服補液鹽500ml, 1~2天服完, 以保證患兒體內電解質平衡。
三、治療結果:
102例中, 治癒92例, 有效10例, 總有效率在99%以上, 具有止瀉迅速, 安全可靠的特點。
四、討論和體會:
小兒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 其發病機理是病毒顆粒吸附並感染小腸絨毛上皮細胞, 使其發生不同程度的腸道病理改變, 患兒可見腸鳴, 腹瀉, 少尿, 舌苔厚膩或淡白, 中醫辨證屬脾胃虛或寒瀉證, 治宜健脾止瀉, 方中烏梅、米殼澀腸止瀉;大棗益氣健脾。
Advertisiment
(兼職編輯:楊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