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粉刺、青春痘。 主要發生於顏面, 亦可見於胸背部、臀部, 多發生於青少年, 有的可持續到30歲以後。 多因毛囊堵塞, 皮脂腺排泄不暢而發病。 初起時在毛囊處出現芝麻至綠豆大、周圍略潮紅, 擠壓時有白色或淡黃色脂樣物滲出。 由於有微痛微癢痛, 有的人常自行擠壓, 有時會導致意外發生。
人的面部, 由眉心和嘴唇兩邊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醫學上叫“危險三角”。 由於這三角區內的血管沒有瓣膜, 痤瘡被擠破後, 膿毒與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會循著血管入侵腦部, 導致要命的敗血症或腦膿腫。
Advertisiment
這裡, 介紹治療痤瘡的驗方, 供患者參考。
方藥:連翹、赤芍、茵陳各15克, 知母13克, 黃柏10~12克, 丹皮、浙貝粉各12克(後者分2次沖服), 天花粉16克, 甘草1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1000毫升, 煎沸後改用文火(即小火)煎成400毫升, 分2次溫服(間隔4小時)。 每日1劑, 連服3~5劑。 若仍未愈, 休息1~2天后再服3~5劑。 只要注意忌口, 一般都可治癒。
適應證:年輕人面部痤瘡, 此伏彼起, 難以治癒者。
方解:連翹味苦, 性微寒, 入心肺、小腸經,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效能;現代藥理研究發現, 連翹對多種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還能拮抗致病菌釋放的內毒素, 為廣譜抗菌中藥, 對急性化膿性皮膚感染如癰瘡癤腫等有較好效果,
Advertisiment
知母味甘、苦, 性寒, 入肺、腎經, 有清熱泄火、滋陰潤燥、鎮靜除煩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證實, 知母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從而起鎮靜安神之效。 黃柏味苦, 性寒, 入腎、膀胱經, 有清熱除煩、泄熱解毒作用, 配上知母, 鎮靜安神、抗亢奮作用更強, 對痤瘡頻發有一定抑制作用。
赤芍味苦, 性微寒, 入肺經, 有清熱涼血、散淤止痛效能;現代藥理研究發現, 其對多種致病桿菌、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與方中諸藥一起, 可加快痤瘡消除。
丹皮味苦、辛, 性微寒, 起清熱涼血、活血化淤之效;藥理研究發現, 其對溶血性鏈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對癰瘡腫毒包括痤瘡有較好的消散作用。 天花粉味甘、微苦,
Advertisiment
浙貝母味苦, 性寒, 入心、肺經, 有助消腫散結, 使痤瘡易於平伏消散。 茵陳味苦、辛, 性微寒, 入脾、胃、肝、膽經, 有清熱去濕、利膽退黃作用;新的臨床實踐發現, 其對痤瘡有較好的消散作用。 甘草調和諸藥, 加入方中有助於提高療效。
隨證加減:面部皮膚油脂較多者, 加澤瀉30克, 兼有脫髮者加側柏葉30克、何首烏15克;痤瘡較堅硬或久不消散者, 加皂角剌10克, 夏枯草15克;出現瘙癢者加白鮮皮15克, 地膚子10克;因酗酒或誤飲酒而導致痤瘡增多及紅腫者, 加枳椇子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