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告訴你百試百靈的發汗退燒偏方

蔥豉湯是中醫典籍裡記載的方法, 療效比較確切。 民間也有很多方法, 但具體性味、機理不是很清晰, 有的有效, 有的反而會不太好。 比如五根飲(湯):蘆根、白茅根、白菜根、香菜根、大蔥根, 也是有效的。 有的人把後三味改成葛根、板藍根、山豆根之後, 藥力有點大了, 12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吃。 尤其是山豆根, 雖然北山豆根不像南豆根一樣有毒, 但畢竟寒性較重, 和板藍根同用會傷脾胃的。 而且因為向外的趨勢被改變了, 汗也不容易發出來。

就算改善了症狀, 外邪卻沒有出去。 又比如:有人提倡用生薑紅糖水發汗,

Advertisiment
仍舊不建議12歲以下的孩子用。 因為生薑辛熱燥散, 會傷到孩子嬌嫩的肺臟和皮毛。 薑糖水主要是針對腹部受寒設計的, 小孩子要是胃脘受寒需要用的話最好用乾薑, 1-2g就行了。 沒有乾薑, 生薑也只能用一小點, 具體來說就是1角錢硬幣的1/4大小就足夠了, 多用不利於日後的身體健康。

如服用蔥豉湯2天無效, 或出汗後症狀仍在, 則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桂枝2g, 白芍2g, 炙甘草2g, 生薑(1/4個1角硬幣大小), 大棗1個(掰開), 1劑(包)。 3歲以上用3g(根據個頭體重調整), 12歲以上用6g, 成人用9g。 泡半小時, 大火煮開後關小火, 15分鐘, 不用二煎。 溫服, 喝完後5分鐘左右喝熱水。 夜間、身痛、高熱(39以上), 可用美林、百服寧。

物理降溫和按摩降溫

優點:溫和, 無副作用;適應性廣, 不用辯證;有效安撫情緒因素。

Advertisiment

物理降溫的方法

退熱貼:不建議用冰袋之類。 除了額頭以外, 選擇溫度最高的地方, 肘彎、頸側常見。

擦浴:不建議用酒精, 植物油最好。 體溫最高的地方, 如頸側、肘彎、膕窩等, 不限次數, 體溫高就擦。

小兒按摩

推橋弓(100次):耳後至鎖骨頭, 胸鎖乳突肌沿線推擦, 由上至下。 兩側不能同時, 應順序操作。

打馬過天河(2--300次):前臂內側, 從手掌根到肘窩。 沾水或香油, 拍打或推擦。

暖神闕(10分鐘以上):尤其適用於手足發涼的孩子。

內熱與內寒發熱的分別

如何區分寒熱

無外感症狀, 或發汗後外感症狀已解除;

內熱:手腳心熱、舌紅苔黃、食欲旺盛、大便幹或者發黃發散;

內寒:頭頸胸熱四肢涼、大便次數多(不一定是水瀉), 容易夜啼(因胃痛或腸絞痛引起)。

Advertisiment

貪涼不能作為判斷依據。

內熱發燒的處理

內熱俗稱食火, 可用山楂丸(1歲以下最好不用)。 發燒期間:3歲以下, 半丸/qd;3歲以上, 1丸/qd。 平常調養:3歲以下, 每週半丸;3歲以上, 每週1--2丸。

還可用豆豉黃豆水(淡豆豉30粒+黃豆30粒)。 對於涼性食物, 鴨梨、荸薺、甘蔗、西瓜翠衣, 生吃或榨汁, 不宜常吃。 金銀花露少量, 內熱+濕疹更適合。

內寒發燒的處理

可用黃豆水, 黃豆30--50粒, 煮水, 加冰糖。 如果腹瀉、夜啼(腹痛)、手足涼明顯, 則用山藥5g、白扁豆5g、黃豆30--50粒、乾薑1g, 1--2劑即可, 如果手腳不涼把乾薑去掉。

生病期間儘量少吃水果, 蘋果、桃子性質比較溫和, 可以適量吃一些。

陰虛發熱來自於調養失宜:重被傷陰, 重汗傷陰。 表現為:熱度不高但持續;手足心熱、出汗多、下眼皮紫紅色;1歲以上的孩子半夜經常大便。

Advertisiment
可以服用鴨蛋羹、煮梨水、蜂蜜水等。

總之, 寶寶發燒了, 家長不要慌。 一看可否自己處理;二看是否外感, 有則先發汗;三看物理降溫、按摩降溫;四看手腳涼熱、飲食、大小便情況;五看衣物被褥、作息起居;六看驚嚇、情緒。 不要輕用抗生素、輸液、寒涼藥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