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對兒童多動症的認識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是本病的內因, 加之後天失調、產傷以及教育不當等皆可導致本病。 一般認為, 對於症狀較輕的患兒, 如能及早發現, 加強教育, 改善生活環境, 有些病人可不用藥物治療, 隨著年齡的增長, 到青春期, 活動過多會逐漸減少, 即使還有一些注意力渙散和情緒不穩, 也不致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 但對那些症狀較重的患兒, 必須服用藥物或配合其他治療,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否則有可能發展成破壞性、攻擊性行為或形成“成人多動症”, 甚至轉變為其他精神疾患。
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精神狀態,
Advertisiment
是陰陽保持對立統一協調的結果, 反之則易引起疾病。 “陰虧陽躁”, 神不寧、志無恒、情無常、性急躁, 系由動靜變化有所失制, 陰靜不足, 陰不制陽, 而陽動有餘, 陰陽失調所致, 主要涉及心、肝、脾、腎四髒。 在弄清多動症病機特點之後, 治療強調調整陰陽平衡, 從腎入手, 突出“少年治腎”這一原則, 以治腎為本, 兼以平肝、清心、健脾、安神益智、祛痰化瘀、標本同治, 調整內臟機能, 平衡陰陽, 消除症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陰靜陽躁”即陰主柔靜, 陽主剛躁, 兩者充盛和諧, 相輔相誠, 則機體調節功能(如動與靜, 興奮與抑制, 亢進與減退等), 協調而無病。 小兒臟腑嬌嫩, 生機旺盛, 有“純陽”之稱, 由於迅速生長發育的需要, 常常有精、津、液等物質的不足,
Advertisiment
所以小兒常有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等生理特點, 陰不足則陽有餘, 陰虧不能制陽, 陽失制約則出現興奮不寧, 多動不安, 煩躁易怒等症, 這種陽動有餘的表現, 並非陽氣獨盛, 而是陰靜不足所致。 不足為虛, 有餘為實, 多動症患兒多表現為神態渙散、健忘、動作遲緩、粗鈍笨拙、有時尿頻或遺尿等特點, 脈象偏細, 所以多動症兒童實質為本虛, 標實。 首都兒科研究所專家在大量臨床觀察治療中摸清該病症機理特點, 發揮祖國傳統醫學的優勢,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專家們經過多年實踐研製出“益腎靜神顆粒”, 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並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