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特點是血小板顯著減少, 伴有皮膚粘膜紫癜, 嚴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齦滲血、婦女月經量過多或嚴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狀, 併發顱內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過敏性紫癜的特點是四肢肌膚散佈斑點或波及全身, 重症患者伴關節疼痛或腹痛, 便血、吐血、崩潰等, 嚴重者可發展為紫癜性腎炎。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徵, 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 特點是血循環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 使血小板破壞過多,
Advertisiment
急性型多為 10歲以下兒童, 兩性無差異。 多在冬、春季節發病, 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 以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種後, 感染與紫癜間的潛伏期多在 1~3周內。 成人急性型少見, 常與藥物有關, 病情比小兒嚴重。 起病急驟, 可有發熱。
主要為皮膚、粘膜出血, 往往較嚴重, 皮膚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點, 分佈不均, 以四肢為多。 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齦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 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眼結合膜下出血, 少數視網膜出血。 脊髓或顱內出血常見, 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顱內高壓表現,
Advertisiment
慢性型較為常見, 占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 80 %, 多為 10~40 歲, 女性為男性的 3~4倍。 起病隱襲。 患者可有持續性出血或反復發作, 有的表現為局部的出血傾向, 如反復鼻衄或月經過多。 瘀點及瘀斑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膚與粘膜, 但以四肢遠端較多。 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 外傷後也可出現深部血腫。 顱內出血較少見, 但在急性發作時仍可發生。 脾臟在深吸氣時偶可觸及。
中醫認知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疾病, 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年, 尤以女青年為多見。 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瘀點及瘀斑, 皮膚黏膜出血, 甚者鼻出血、吐血, 尿血便血, 內臟出血。
本病屬於中醫"發斑"、"血證"範疇, 病因:由於熱毒熾盛, 氣不攝血,
Advertisiment
中醫辨證施治以止血為要。 主要病機為熱、瘀、虛三種。 治療方面, 以清熱涼血止血、補氣陰、活血化瘀為主, 同時應參以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法, 以達到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