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產連續3次以上者, 稱為習慣性流產。 每次流產往往發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即胎齡)。 習慣性流產中, 除經染色體等檢查排除因遺傳因素引起的之外, 中藥治療有一定效果。 中醫學認為腎藏精而為氣血之始, 是生殖之根;脾主健運而為氣血生化之源, 為後天之本。
習慣性流產的病因, 主要是由於內外因素導致了人體氣血虛弱, 腎氣不固, 內熱傷胎。 其治療原則, 多從補虛論治, 尤以補腎為核心。 其治療的步驟, 強調對婦女未孕前的預防性治療和懷孕後的保胎辯證論治相結合。 既要注重婦女本身的論治,
Advertisiment
當歸芍藥散是醫聖張仲景的名方, 在《金匱要略》中主治婦人腹中諸疾痛。 日本醫學家非常推崇本方, 一致認為該方治療習慣性流產無致畸性, 還能使胚胎健壯, 減少流產的發生。
中醫對習慣性流產的保胎防漏卓有奇效
新近的研究發現, 本病患者在孕前預防性治療非常重要, 用五子衍宗丸與八珍丸每日各8克, 口服, 對氣血不足、脾腎兩虧的習慣性流產患者的黃體功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血清雌二醇 E孕酮P及促黃體生成激素H, 在服用兩個月後與治療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並具有統計學意義。
五子衍宗丸由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 功能填精、補髓、益腎,
Advertisiment
八珍丸為氣血同補的著名方劑, 對患者症見神疲、面色發白或萎黃, 心悸氣短活動後加重, 月經色淡質稀, 腰酸而墜, 苔白舌淡者尤為適宜。 從323例習慣性流產臨床有效方劑分析, 藥物以菟絲子、杜仲、川斷、桑寄生、黨參、白術、阿膠、首烏為常用之品, 補腎安胎藥以菟絲子為先, 補氣健脾以黨參為要, 養血藥以首烏、熟地、枸杞子為佳。 對濕阻氣滯、脾腎不足所致的習慣性流產, 症見嘔吐痰水, 心中煩悶, 腰腹疼痛, 胎動不安, 陰☆禁☆道少量流血, 苔白薄, 舌淡紅, 脈細滑, 宜服用安胎飲(當歸、枳殼、厚樸、菟絲子、荊芥、黃芪、艾葉、芍藥等)以補腎安胎,
Advertisiment
我們用補腎益氣、甯心安胎的藥物研製成安胎沖劑(菟絲子、巴戟天、川斷、黃芪、杜仲、苧麻根、麥冬等), 治療 105例習慣性流產屬於黃體功能不全者, 症見腰酸神疲, 憂鬱焦慮, 活動後心悸氣短, 舌淡脈細, 基礎體溫高相期小於11 天。 血清孕酮值偏低, 從確診為懷孕後連續服用安胎沖劑每日二次, 每次20克, 直至懷孕後第5個月。
結果:妊娠到正常預期分娩者103例, 僅有兩例於妊娠4個月自然流產。 分析該兩例除有上述“虛象”表現外, 兼見淤血內阻表現, 平常月經量少, 色暗紫有血塊, 胸腹時有刺痛, 舌淡邊有淤點, 脈細澀。 故用單純補益氣血之劑無效。
中醫對習慣性流產的保胎防漏卓有奇效
Advertisiment
《醫林改錯》提到:“子宮內先有淤血占其地, 胎至三月再長, 其內無容身之地, 血既不入胞胎, 胎無血養, 故小產。 ”對該類習慣性流產宜在懷孕前即給予逐淤之品, 可用少腹逐淤東加減(小茴香、炮薑、川芎、肉桂、蒲黃、五靈脂、當歸、艾葉、黃芪等)以補氣化淤。 待臨床淤血徵象(舌淤點, 腹刺痛, 月經少)消失後, 全身及子宮的局部血循環、胚胎著床的內環境改善後再考慮懷孕, 則不至於再出現流產。
簡易食療方的應用, 為治療習慣性流產開拓了便捷的途徑, 從確診為懷孕後開始, 隔日以苧麻根50克煎湯代水, 配以核桃肉30克, 蓮子內20克, 山藥100克, 糯米100克服用, 連服3個月, 對神疲體弱、腰酸氣短的習慣性流產能明顯消除症狀,
Advertisiment
總之, 在以補腎為治療原則的基礎上, 根據孕婦的體質, 或溫腎健脾, 或疏調氣血, 對習慣性流產的保胎防漏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