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教你辨證治療小兒夏季熱

夏季熱一般在上午發生, 溫度最高可以到39攝氏度, 而下午體溫就會逐漸降下來。 除了發熱的症狀外孩子一般沒有其它的明顯問題, 如果父母比較粗心甚至會使孩子整個夏天都遭受這樣的困擾。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如何用中醫方法治療夏季熱, 為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夏季熱的辨證要點

夏季熱雖然無其他不良影響, 但長時間的發熱會對身體造成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傷害。 本病是因暑氣薰蒸而發病, 多傷氣陰, 辨證要區別是否累及上焦肺胃氣陰, 還是損及下焦腎之陽氣。 疾病初期多不顯病容,

Advertisiment
但發熱口渴多飲, 納食如常, 舌紅、脈數, 為暑傷肺胃證。 發熱持續不退, 隨之多飲多尿, 食欲漸見減退, 面色出現蒼白, 身體日漸消瘦, 口唇乾燥, 皮膚灼熱, 肢端欠溫, 精神疲乏, 舌淡、脈無力等, 則為上盛下虛證。

夏季熱的治療原則

疾病分類屬於熱證, 治療時也要遵循相應的規律。 本病治療, 以清暑泄熱, 益氣生津為原則。 清暑泄熱, 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 常用辛涼清暑之品, 不宜過用苦寒, 以防化燥傷陰。 益氣生津, 著重於助中氣, 養肺胃, 常用甘潤之品, 不能過於滋膩, 以防滯邪。 若病久病重及腎, 腎陽不足, 真陰虧損, 心火上炎, 則宜溫腎陽, 清心火, 佐以潛陽固澀, 生津止渴, 溫下清上。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 注意避暑降溫, 保持居住環境通風涼爽。

Advertisiment

暑傷肺胃

證候:發熱持續不退, 熱勢多午後升高, 稽留不退, 氣溫愈高, 發熱亦愈高, 口渴引飲, 頭額較熱, 皮膚乾燥灼熱, 無汗或少汗, 小便頻數而清長, 精神煩躁, 口唇乾燥, 舌質紅, 苔薄黃, 脈數。

治療要清熱解暑、養陰生津。 方藥選用王氏清暑益氣湯。 其中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熱。 洋參(亦可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益氣生津。 黃連、知母、竹葉清熱瀉火。 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納呆食少、神倦者, 加麥芽、白術健脾消食。 煩躁明顯者, 加蓮子心、竹葉心清心安神。 如兼有外感傷暑症狀者, 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冬, 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 如兼有濕邪, 舌苔白膩者, 方中去麥冬、石斛、知母, 加藿香、木香、佩蘭、扁豆花清暑化濕。

上盛下虛

證候:精神萎靡或虛煩不安,

Advertisiment
面色蒼白, 下肢清冷, 食欲不振, 小便澄清, 頻數無度, 大便稀溏, 身熱不退, 朝盛暮衰, 口渴多飲, 舌淡苔黃, 脈細數無力。

治法要溫補腎陽、清熱護陰, 方藥則選用溫下清上湯。 其中附子下溫腎陽, 黃連上清心火。 龍齒、磁石潛浮越之陽。 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蓮子、縮泉丸溫腎固澀, 收斂小便。 石斛、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若心煩口渴, 舌紅赤者, 加淡竹葉、玄參, 以清心火, 除煩熱。 如口渴不止, 小便既多又清, 屬胃熱耗傷陰津, 腎陰腎陽俱見虧損者, 可用白虎加人參湯與金匱腎氣丸合治。

其他療法

中成藥劑

生脈飲口服液每服5mL, 1日3次。 用於暑傷肺胃證。

針灸療法

取足三裡、中脘、腎俞、大椎、風池、合穀等穴, 視病情行補瀉手法。 如下元腎陽不足者,

Advertisiment
針後加藥條灸, 每穴2-3分鐘, 每日針1次, 7次為1療程, 一般治療1~2個療程。

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各200次, 分陰陽、推脾土各300次, 清天河水200次, 揉內庭、解溪、足三裡、陰陵泉, 摩氣海、關元各3分鐘。 1日1次, 7日為1療程。 用於暑傷肺胃證。

食療方子

蓮子羹

清心益脾, 養心安神, 適用于小兒夏季熱, 汗出過多, 乃至心氣受損, 心悸不寧等。 將蓮子溫水洗淨, , 浸泡發好, 放入鍋中, 加水煮至熟透, 再加冰糖調味即可。 夏日當點心給小兒食用。

茭白粥

解熱毒, 除煩渴, 通二便。 適用於煩熱, 消渴, 小兒夏季熱等症。 茭白洗淨切細絲, 加水煎取汁液, 與淘淨的粳米一同按常發煮粥即可。 日服一劑, 數次食用。 腎病級尿路結石患者不宜服用。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一定要及時發現相關問題並加以處置, 以防由於自身的疏忽使孩子的健康發育受到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