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患的皮膚、黏膜黃染疾病, 一般在出生3天內發生黃疸現象, 主要特點是血膽紅素升高。 病名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胎疸候》, 書中寫到:“小兒在胎, 其母髒氣有熱, 薰蒸於胎, 至生下小兒體皆黃, 謂之胎疸也。 ”而另一本書《幼科鐵鏡》謂:“胎黃, 由妊母感受濕熱, 傳於胞胎, 故兒新生, 面目通身皆黃如金色, 壯熱便秘, 溺赤。 ”

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兒科學》中胎黃的濕熱鬱蒸證的診斷標準。 證候:面目皮膚發黃, 色澤鮮明如橘, 哭聲響亮, 不欲吮乳, 口渴唇幹,

Advertisiment
或有發熱, 大便秘結, 小便深黃, 舌質紅, 苔黃膩。

西醫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①出生後24h內出現黃疸;②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221μmol/L, 早產兒>257μmol/L, 或每天上升超過85μmol/L;③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 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複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 具備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中藥治療

採用茵陳蒿東加味:茵陳5~7g, 生大黃0.5~1g後下), 梔子1.5~2g, 茯苓3~4g, 太子參3~5g, 炙甘草1g。

採用退黃湯治療新生兒黃疸。 治療組方藥組成為茵陳10g, 梔子3g, 茯苓5g, 厚樸5g, 澤瀉3g, 金錢草10g, 金銀花5g, 大黃1.5g對照組用藍光、苯巴比妥、茵梔黃、人血白蛋白, 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

根據不同辨證採用相應的方劑盡享之旅。 (1)濕熱內蘊型方劑組成:茵陳15g, 生地黃、當歸、赤芍、茯苓、澤瀉各5g;豬苓、甘草各3g。 (2)脾虛濕困型方劑組成:黨參、白術、茯苓、葛根、木香、茵陳各5g;甘草3g。

Advertisiment
(3)氣血瘀滯型方劑組成:紅花13g;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當歸、茵陳各5g;桃仁、甘草各3g。 療效顯著。

新生兒黃疸的中藥洗浴

取茵陳蒿、野菊花、桑葉、木瓜各10g, 梔子、大黃、雞內金、枳殼、黨參各8g。 煎煮後泡浴全身, 療效顯著。

制中藥退黃湯泡浴對濕熱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1)口服媽咪愛或金雙歧腸道益生菌。 (2)雙面藍光照治療。 (3)按病理性黃疸的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茵陳10g, 茯苓10g, 白術10g, 黃柏10g。

新生兒黃疸的中成藥治療

中藥退黃方。 組方:茵陳5g, 梔子3g, 黃芩3g, 薏苡仁6g, 茯苓5g, 甘草1g, 金銀花5g, 制大黃1g(取顆粒劑為茵陳1g, 梔子0.6g, 黃芩0.6g, 薏苡仁1.2g, 茯苓1g, 甘草0.2g, 金銀花1g, 制大黃0.2g), 總有效率為91.4%。

小結: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母親體內的胎黃,

Advertisiment
或由於濕熱或寒濕侵襲入體, 病變在肝膽脾胃。 西醫主要是通過光照療法進肝酶誘導劑療法行治療。 其病機主要大多緣於孕母內蘊濕熱, 傳於胎兒, 蘊結脾胃, 薰蒸肝膽, 使肝失條達, 膽失疏泄, 膽液外溢, 發為黃疸。

通過近幾年的臨床研究表明, 中醫藥在黃疸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 但同樣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缺乏統一的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 使得療效難以精准地判定, 不利於推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