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護理>正文

中醫眼中的口臭是怎么解釋的?

中醫認為, 口臭多為胃有積熱、脾胃火盛、肝腎陰虛、腸腑實熱等引起, 口臭若兼有上腹脹悶, 噯氣、泛惡等癥, 則多由食滯引起。

胃積熱

胃積熱表現為口臭、舌干、牙齦紅腫等。

治療原則:清胃瀉熱。 選清胃散, 主要藥物有黃連、生地、升麻、丹皮、當歸等。

脾胃火盛

脾胃火盛表現為口瘡口臭、口唇干燥等。

治療原則:清瀉脾胃伏火。 用瀉黃散加減, 主要藥物有藿香、生石膏、梔子、防風、甘草等。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口咽干燥、口臭。

治療原則:滋補肝腎。 用左歸飲加減, 主要藥物有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等。

Advertisiment

腸腑實熱

表現為大便秘結和口臭。

治療原則:滋陰通便。 選用番瀉葉、麥冬、草決明等泡茶喝, 當有良好的效果。

食滯

這是因為寶寶暴飲暴食, 過食傷脾, 食積不化, 腐臭之氣上熏, 故為口臭。

治療原則: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之類的藥物消食導滯。 保和丸內含的主要藥物有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