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中青兩代媽媽的育兒比拼

80年代

規劃型

提前給孩子規劃人生

宋芬(52歲):我生女兒的時候是1980年。 那個年代生孩子, 生就生了, 沒見誰想那么多。 我和丈夫在單位都很忙, 所以誰也不能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 只能輪流管。

我女兒斷奶很早, 1個月就給她喂奶粉了。 因為怕燙著她, 每次喂前, 我都把奶瓶放在嘴里試試溫度。 3個月時, 我開始給她吃蛋黃, 4個月喂爛面條。 她大一點了, 特別不愛吃飯, 必須得邊哄邊喂, 有時太費勁了, 就開電視讓孩子看, 達到多喂幾口的目的。

老人都說孩子怕凍不怕捂。 每到降溫, 我就給她捂上厚厚的一層, 晚上反復起來,

Advertisiment
看是不是又踹被子了。

她小時候愛讓人抱著, 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 我都抱著她, 全家一起看電視時, 每次她不老實, 就得把她放在腿上, 又拍又晃, 有時還得使勁地顛, 這才聽話。

女兒幾個月的時候, 就讓她學走路了。 一來擔心地板臟, 不愿讓她在地上活動, 二來怕爬的時間長了, 耽誤了學走路。

我們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 每天監督她做作業, 否則不能下樓玩。 我媽說, 鄰居的孩子, 小時候都沒怎么管, 現在也都挺有出息的。 可我覺得不對,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完全看家長怎么描繪, 怎么給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 我們從小就給孩子做了規劃, 上什么小學, 考什么高中, 學什么樂器, 準備多少錢留著出國上學用。

專家點評

這位家長犯的錯誤不少,
Advertisiment
比如, 輔食添加不夠合理, 母乳喂養的時間不夠。 孩子在6個月以后才能給他們吃果泥等糊狀食物, 不應該吃蛋黃、爛面條等。 喂孩子吃飯是不好的習慣, 我們現在更講究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 鼓勵自己吃。 孩子不能總捂著, 否則很容易體質變差, 易生病。 冬季室內溫度低時, 給孩子蓋被子也要蓋到腋窩以下。 如果棉被較厚, 要把孩子胸口處的被子掀起來一點, 以利于呼吸和散熱。 不要錯過孩子的爬行階段, 爬行可以增強手、足、胸、腹、腰、背、四肢的肌肉力量, 且鍛煉協調性, 并擴大視聽、觸覺, 增強小腦平衡與反應能力;不要老抱著孩子, 讓他們多接觸自然, 多做戶外活動, 保證每天至少1小時。

新一代

信息型

照著書本養孩子

王睿(28歲):懷寶寶時,
Advertisiment
家里所有的家務活都不用我干, 每天的菜譜也都由家里人精心烹制。 婆婆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做補湯, 全家人都圍著我轉。

懷孕時, 我買了很多書“惡補”, 還上網搜索一切需要的育兒經驗, 常常泡在網絡育兒論壇里, 和年輕媽媽交流心得。

孩子剛生下來時, 我什么都不會做, 尿布不會換, 奶粉不會喂, 大部分時間都是婆婆和大姑在照顧。 一次心血來潮, 把孩子帶回自己家, 結果, 孩子晚上受了涼, 得了支氣管炎。

聽說給孩子喂奶要嚴格按照每兩三個小時一次的頻率, 所以孩子睡著了我也要把他弄醒喂奶。 有人說孩子在四五個月前神經系統發育不全, 睡覺時會驚醒, 需要大人在一邊陪伴, 我就抱著他睡。
Advertisiment


可再注意也有出問題的時候。 一次給孩子喂朋友從美國帶回的高級液體奶粉, 結果他連續10天不大便。 這可把我急壞了, 心急火燎去了醫院。 醫生左看右看覺得孩子沒病, 后來得知孩子吃的是美國奶粉才找到根源:原來美國的奶粉并不適合中國兒童, 孩子吃了火氣很大就不排便。

在教育方面, 我崇尚一切以孩子快樂為目標的“開放式教育”。 我會帶他聽音樂、看戲劇、到游泳館健身等。 我們這一輩的新媽媽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 想法比較先進。 一次, 兒子在客廳自己跑著玩, 腳下一滑摔了一跤, 我看在眼里卻不去扶, 他四下張望, 撇了下嘴, 就自己爬起來, 什么事也沒有地去玩了。

專家點評

相對于父母代代傳承的育兒經驗,
Advertisiment
70年代末, 80年代初這一批新媽媽可能會有不少源自科學的育兒知識。 普遍擁有較高學歷的“獨生父母”們往往借助網絡的力量來拓寬育兒知識的來源。 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經驗, 成為當代育兒的“三大法寶”。 所以, 育兒知識已從傳統意義上的口口相傳, 變得更加多元。 只是“80后”們大多只在理論上達到了一定高度, 在父母眼里, 他們更多的不過是“眼高手低”。 年輕父母自己要有積極的態度, 相信自己能夠照顧好孩子。 也可以去醫院開設的嬰幼兒養護教育班聽聽專家的課, 有利于做好各種準備。

編后

其實, 我們在這里討論中青兩代人的育兒體會, 更多的是想告訴您, 盡管社會觀念在進步, 但過去的育兒方法仍有其可借鑒之處。 所以,隔代育兒帶來的不應該是沒完沒了的矛盾,而應該是各取所長之后優勢的疊加。

編輯:芯蕊

所以,隔代育兒帶來的不應該是沒完沒了的矛盾,而應該是各取所長之后優勢的疊加。

編輯:芯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