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乖娃變成“磨娘精”負面情緒在作祟

前些天, 女兒桐桐由於身體不適, 本來乖巧的她一度變得“作” 天“作”地, 連穿件衣服都要搞得花樣百出。 沒想到, 她就此成為“磨娘精”, 我忍無可忍, 經常選擇冷處理, 只要她鬧得我沒耐性了, 我撂下一句“哭夠了再喊媽媽進來”就拂袖而去。 沒想到這種處理方式為桐桐爸討好她留下可乘之機, 一見我把孩子冷處理了, 這個人就湊過去抱起孩子一邊安慰她一邊給她講道理, 雖然這種一冷一熱的處理方式有效地縮短了孩子哭鬧的時間, 卻也出現了一個惡劣的後果, 那就是, 本來粘我的寶貝開始漸漸疏離我,

Advertisiment
只要爸爸不要媽媽了, 睡覺要爸爸摟著睡, 穿衣要爸爸給她穿……

面對這樣的改變, 習慣了被桐桐依賴和粘磨的我, 真是感到莫大的失落, 痛定思痛,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毫無疑問, 冷處理作為一種幫助淡化某種負面行為的教育方式, 本身是無可厚非的。 問題是, 當我選擇這種處理方式的時候, 附加了太多煩躁的情緒表達(我個人認為, 這是冷處理時應該儘量回避的問題, 理想的冷處理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 要讓孩子感覺到, 即使你不能滿足她當前的要求, 你對她本人仍然是充滿愛), 這樣就很容易給寶貝一種印象, 媽媽已經不那麼愛她寬容她了。 越是這樣, 她越要通過不斷的折騰來考驗、確認我對她的愛, 我日益頻繁的冷處理,

Advertisiment
就這樣與她的鬧騰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當然, 桐桐爸在我冷處理之際對她的百般疼愛(我個人認為,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 即使一方處理方式適當, 兩個人最好也要保持暫時的一致, 保留意見可以在事情過後溝通, 否則, 很容易讓孩子鑽空子)也是寶貝疏離我的原因之一, 但我想這不是必然的,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沒有從心底裡做好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準備, 心裡總是隱約盤旋著那麼一種“乖寶寶”情結, 希望自家的寶貝任何時候都是乖巧可人的, 這是多麼不現實啊!

就像我們成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樣, 孩子, 尤其是兩歲以後情緒已經有了複雜分化的孩子, 同樣會有這樣那樣的喜怒哀樂, 而且, 負面情緒表達對於他們來說還尤其重要,

Advertisiment
因為幼小的他們還沒有學會理性地自我疏導, 在這種情況下, 哭鬧、發脾氣甚至撒潑對他們來說就是表達需求和發洩不滿的主要管道。

如果我們一心想讓他們做個乖寶寶, 看到孩子的良性情緒就喜不自禁, 看到負面情緒就心煩意亂, 久而久之, 很可能會帶來至少三個方面的結果:

孩子會認為, 媽媽喜歡的是乖巧快樂的我, 不喜歡焦躁哭鬧的我。 在這種感受之下, 孩子就可能漸漸學會了隱藏負面情緒, 同時形成這樣一種印象, 父母是不可信賴的, 不能無條件地分享內心感受, 這對於親子關係的維繫來說可謂比較惡劣的資訊。

孩子可能會認為, 類似哭鬧等負面的情緒, 連至親至愛的父母都難以接受,

Advertisiment
別人肯定更不喜歡了, 久而久之, 他們就可能學會壓抑負面情緒, 變得抑鬱, 甚至帶來健康隱患。

有壓抑就有宣洩需要, 負面情緒壓抑的久了, 孩子很可能會選擇對著其他人或物宣洩積鬱, 比如, 摔玩具或布娃娃、打碎別人的玻璃、與小夥伴暴力相向等等。

所以, 孩子需要自然地袒露他們的各種情緒(自控力的確是一項比較好的調節力量, 但在孩子學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為之前, 不能要求他們過早地具備這個素質), 尤其是負面情緒。 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需要, 作為父母, 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表達權利, 並最大限度地予以寬容, 這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養育身心健康孩子的需要。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 看看孩子“作”的有沒有道理, 如果責任在我們自己, 則最好立馬實施補救, 以免影響了親子關係。 比如, 如果我們本來答應下班後給孩子買一輛玩具火車的, 但回家時匆忙中給忘記了, 熱切盼望的孩子便可能借題發揮, 用哭鬧來發洩自己的失望情緒, 如果是這個原因, 那麼我們就應該立馬帶孩子去買(如果當時出去不方便, 就要跟孩子解釋清楚), 這是一種堅守承諾的示範, 也是緩解孩子負面情緒的藥方。

即使不是我們自身的原因, 也要先共鳴孩子的感受, 然後通過溝通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 如果孩子很配合地告訴我們, 則我們可以和她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突然變得悶悶不樂,我們就可以走過去拍拍她的肩膀或者擁住她,問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如果孩子有意跟我們溝通,就可能把背後的原因跟我們傾訴,這時我們便可以考慮提供孩子所需的幫助。

如果孩子拒絕溝通,則我們就要做到“傾聽”,默默地陪著孩子發洩,或者說些“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會在你身邊”之類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撐和愛。如果孩子生氣正好是因為我們的原因,此時可能會表現得特別激動,甚至變本加厲地跟我們鬧,即使不是因為我們的原因,我們的傾聽也可能引發更大的委屈,這個時候我們最好保持冷靜,堅持陪孩子在哭鬧中完成心理的康復。

如果我們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情緒帶來的“暴風雨”而難以做到傾聽,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哭鬧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如果我們沒有選擇陪孩子經歷情緒的暴風雨,則可以過後擇機跟孩子溝通哭鬧一事的前因後果,這樣,不管孩子是否會選擇跟我們傾訴,都會感到父母非常在意她,在真心愛著她。

比如,孩子突然變得悶悶不樂,我們就可以走過去拍拍她的肩膀或者擁住她,問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如果孩子有意跟我們溝通,就可能把背後的原因跟我們傾訴,這時我們便可以考慮提供孩子所需的幫助。

如果孩子拒絕溝通,則我們就要做到“傾聽”,默默地陪著孩子發洩,或者說些“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會在你身邊”之類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撐和愛。如果孩子生氣正好是因為我們的原因,此時可能會表現得特別激動,甚至變本加厲地跟我們鬧,即使不是因為我們的原因,我們的傾聽也可能引發更大的委屈,這個時候我們最好保持冷靜,堅持陪孩子在哭鬧中完成心理的康復。

如果我們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情緒帶來的“暴風雨”而難以做到傾聽,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哭鬧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如果我們沒有選擇陪孩子經歷情緒的暴風雨,則可以過後擇機跟孩子溝通哭鬧一事的前因後果,這樣,不管孩子是否會選擇跟我們傾訴,都會感到父母非常在意她,在真心愛著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