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種無視孩子人格尊嚴的話語!

1、你怎麼這麼傻

父母:"這已經講到第幾遍了?你怎麼就一直聽不懂呢?"

孩子:"這道題好難, 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

父母:"到底難在哪兒了?這種題你同齡的孩子都會做了。 "

孩子:"我好像沒有數學天分……"

父母:"你怎麼總這麼傻!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做, 以後到底想怎樣啊?"

如果列出對孩子的禁語名單, 這句話肯定名列榜首。 這無疑是無視孩子人格的話中最具代表性的話語。

在你無視孩子的人格時, 也就是將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腳下時。 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

Advertisiment
所有能給孩子帶來光明前途的力量, 都被父母無情地踩在了腳下。

令人驚歎的是, 我們平時很容易說出無視孩子人格的話而不自知。

"你這個沒用的!"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啊?"

"你這種孩子誰會喜歡啊?"

"真是無可救藥!"

"你這樣的孩子, 當初就不該生下來。 "

"我怎麼會生下你, 真是活受罪啊。 "

"真是冤家啊!"

"你還吃什麼飯哪!"

請你捫心自問, 上面的話有沒有跟孩子說過。 哪怕只說過一句, 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因為這些話都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 而這儼然是另一種虐待。 不只是身體上的虐待才叫虐待。 父母這種踐踏孩子人格、毀掉孩子夢想、玷污孩子未來的行為反而是更惡毒的虐待。

有時, 孩子的行為的確像個傻瓜。

Advertisiment
你可能覺得很鬱悶, 甚至有些寒心, 終於有一天, 你忍無可忍, 對孩子說出了上面的話。 可是, 事情已經這樣了, 你說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話也無濟於事。

板上釘釘的事並不是通過你的抱怨就能改變的。 其實, 這些話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 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變成傻子, 從而把他推向無可救藥的深淵。

2、我要是你就不這樣做

父母:"要選課外輔導班了, 你想好選什麼科目了嗎?"

孩子:"想好了。 我要報足球和手工課。 "

父母:"上次你不就是報的那兩個嗎?"

孩子:"我覺得繼續以前做過的會更好一些。 "

父母:"我要是你的話, 就不會重複選同樣的課。 只有學習新知識, 才會更有意思啊!"

父母經常給子女提出一些忠告, "如果我是你就會這樣做"。

Advertisiment
他們站在父母的立場, 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指出一條相對安全便捷的道路。 當然, 他們也會小心翼翼, 不想讓這樣的談話傷害到孩子, 還希望能對孩子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但事實上, 這話本身就表達了一種譴責的態度, 而譴責的對象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行為。 其實, 這句話只強調了父母自己的想法, 而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 所以只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和抗拒感。

無論如何, 父母應該先肯定孩子。 比如說, 從某方面來說, 孩子的選擇也有其可取之處。 然後, 父母再換個說法, 比如, "如果是媽媽, 可能會那樣做", "爸爸覺得這樣做好像也不錯", 等等, 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父母的想法。

有些孩子在父母給出建議後,

Advertisiment
會拼命想證明那是錯的, 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 其實, 他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父母不夠嚴謹的話其實是錯的, 從而達到自己的報復目的。

有時, 孩子也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切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互動。 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逆反心理和行動, 一兩次沒關係, 但如果反復出現, 就可能會出現無可挽回的局面。

當你的孩子有這種逆反徵兆時, 父母千萬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為了, 而是有必要先自我反省一下, 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話和行為傷害到了孩子, 從而讓他出現了過激行為。 而你說過的話中, 很可能就是"要是我就不這樣做"這句話傷害到了孩子。

3、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Advertisiment

媽媽:"媽媽不是跟你說了, 不要看那本書, 要讀這本書, 然後寫讀書心得嗎?"

孩子:"那本書沒意思。 "

媽媽:"就算沒意思你也要看, 寫這種書的感想感悟才更容易得獎。 "

孩子:"可是, 那本書真的很無趣, 我根本沒話可寫啊。 我自己會看著辦的, 媽媽你就別管了!"

媽媽:"行, 隨便你!我倒要看看, 你到底能做成什麼樣, 走著瞧!

有一次, 我在電梯裡看到這樣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一個媽媽手裡拿著的應該是孩子的試卷, 她完全不顧外人在場, 對孩子大聲吼道:

"你考得可真好!真搞不懂你腦袋裡到底裝的是什麼, 竟然能考出這樣的分數!你將來還想做醫生?你以為醫生是什麼人都能當的嗎?"

其實, 即便是母子兩人單獨談話, 父母都不應該說出這種話, 更何況還當著那麼多人的面,這位媽媽竟然毫無顧忌地大吼大叫,平常母子之間的對話模式可想而知。

而這個媽媽說這些不堪入耳的話時,孩子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摳手指。看來,對於這種嘮叨,孩子也已經有了抵抗力。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發火,或者無視孩子的存在,其實最終是為了強調自己的立場和權利。這種父母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有明顯的要與孩子競爭的心理企圖。當孩子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時,就會單方面地開始指責孩子。

在這種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會把父母當成是支持和幫助自己的引導者,而是要通過吵架或競爭去打敗的對手。他們當然無法信賴自己的父母,有的只是厭惡和怨恨。

他們很肯定,自己的父母既沒有意願幫自己解開心結,也沒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困境。當這種想法變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內心對父母生出厭惡之情。如此一來,本該是和睦相處、互相愛護的人,卻變成了相互厭倦和無法依賴的物件了。

4、你連這個都不懂

孩子:"爸爸,颶風是什麼?"

爸爸:"怎麼突然問到這個問題啊?"

孩子:"剛才爸爸看新聞時我也在旁邊聽到了,說美國有颶風登陸,死了很多人。"

爸爸:"你連颶風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說讓你平時多看看書啊!"

孩子沒學過的東西當然不知道,即便是學過的東西,孩子也會很容易忘記。如果父母平時因為一點小事就責備孩子"怎麼連這個也不懂""你到底知道什麼"等,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無能。而從父母那裡體會到的被瞧不起的滋味,會讓孩子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之中。

事實上,父母說這句話主要是因為他懶得給孩子講解知識,或是嫌孩子麻煩。但是,孩子肯定不明白父母的這種心理,他們只會感到父母懶得教自己,生活中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老師,而這會讓他們非常失望。如果這種情況太頻繁,就會給孩子留下很壞的印象——啊!爸爸媽媽不只是不願意教我知識,而且還覺得我很煩。

而孩子之所以問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主要是想確認一下自己獲取的知識是不是正確,同時也想確認一下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孩子才會反復問一些很簡單的常識性問題,直到確認父母真的愛自己為止,否則他們不會甘休。

有時,父母也會被孩子的問題難住,出於尷尬而惱羞成怒,對孩子吼道:"你連這個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裡,比起父母答不上自己的問題,父母厭煩自己提問題的語氣更讓他受傷。

所以,當孩子問問題時,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總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打發孩子。如果父母也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懂,然後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5、你問這個幹什麼

孩子:"媽媽,誰寄來的快遞啊?"

媽媽:"媽媽在網上買的。"

孩子:"買的什麼?"

媽媽:"就是一些媽媽需要的東西。"

孩子:"到底是什麼啊?我打開看看行嗎?"

媽媽:"你知道這個幹什麼?別管這個,幹你自己的事兒去!"

什麼事都想插一腳的孩子,的確有些折磨人。父母在煩悶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大發雷霆,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氣也不能用"你問這個幹嗎?""有工夫問這個,不如去學習"之類的話來刺傷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被其他人無視的感覺真的很糟糕,這一點無論是對大人來說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而且,孩子的內心很脆弱,他們還不能像大人一樣很好地調試自己。當他們被外人,尤其是被父母無視時,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內心受到很大打擊。所以,父母講話時一定要格外注意。

當孩子開始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時,你一定要先瞭解一下孩子為何那麼做,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孩子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還是想借機和爸爸媽媽聊天?這一點你必須先弄清楚。

如果是前者,你就要給他明確的答案,解決他的困惑。如果是後者,那父母就需要跟孩子進行一次深入交流,滿足他的溝通欲望了。

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父母親切地給予說明。當然,教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某個網站,每天都纏著你要上那個網站,那就不如乾脆抽出時間,教孩子用電腦進行網站搜索的方法。

或者,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制訂這樣的規則,有想知道的事情,在來問爸爸媽媽之前,先問一下哥哥姐姐,如果還是得不到答案就去翻書,若實在是自己的能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再來詢問爸爸媽媽。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若孩子再來問你問題,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熱情給予解答。

6、你就不覺得羞愧嗎

媽媽:"你都多大了,連自己的行李都不會收拾嗎?"

孩子:"我總是會遺漏啊,你讓我怎麼辦?"

媽媽:"到底要讓媽媽照顧你到什麼時候啊!你就不覺得羞愧嗎?"

孩子:"我以後會注意的。"

媽媽:"你就只會說。只說不做,讓媽媽怎麼相信你!"

心理學家將人們在做錯事後感受到的消極情感主要分為羞愧和內疚兩種。羞愧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而內疚則是對自己某種行為的消極評價。

羞愧感讓一個人對自己進行了全盤否定和譴責,他們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當一個人覺得羞愧時,內心就會嚴重萎縮,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渺小,整個人變得無精打采。

相反,內疚的對象不是對本人,內疚是針對自己所做的某種行為的自我譴責,還有因此而產生的緊張、自責、後悔等。

雖說這兩種情緒都是消極情緒,但從對孩子的破壞性上來說,羞愧給人帶來的痛苦要遠遠超過內疚。

所以,父母應儘量避免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過度羞愧感,因為這在很多方面都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有時候,父母是有口無心,說是讓孩子"有點羞恥心吧",可並不是真的那麼想的,他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審視自己行為的不足,可孩子感受到的卻只是那種說不出的羞愧感和茫然無措。

像上面提到的那樣,一邊後悔一邊努力想要挽回過失,這種動機不是來自羞愧感,而是內疚。內疚讓孩子主動去彌補過失,羞愧感則讓孩子躲起來回避錯誤。

所以,父母千萬不能讓孩子認為"我的行為是錯的,我要為此羞愧",而是應該讓孩子思考"我的行為中哪部分做錯了",要讓孩子有內疚感,而不是形成羞恥心。父母要做的不是全面否定孩子的人格,而是指出孩子具體錯在哪兒了,怎麼錯的,如何改正和補救,這才是正確的教子方法。

7、幸虧你爸沒看見

媽媽:"你怎麼又穿著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討厭在車裡這樣了。"

孩子:"反正一會兒還要再穿,脫了又穿的太麻煩了。"

媽媽:"總之你不能穿鞋踩上來,幸虧你爸沒看見,不然又要挨訓了。"

對孩子來講,爸爸是很重要的人,他的評價當然要參考,但自身的渴望和成就動機更重要。如果父母輕易說出這種話,則會誤導孩子,讓孩子產生羞愧心理,認為外界的評論和眼光比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動機更重要。而結果則只會讓孩子迷失,不知道如何制訂正確的計畫並為之努力。

當然,他人的評價也很重要。如果外界的評價和孩子內心的動機(即成就動機)能夠平衡的話,那當然最好。但在我們的社會中,這兩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動機,人們更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在這種社會現狀下,父母有必要保護孩子,更多地去強調和推動孩子的成就動機。

人們在自己取得進步時會變得興奮,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時會產生成就感,而感受到這種喜悅和成就感後就能發揮出無限的潛力。但是,如果孩子僅僅是為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老師的好評而去做事,就會背負很大的壓力,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產生嚴重的受挫感。更極端的情況是,他會認為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價去換取別人的好評。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彼此和睦相處才能更加幸福。但是,和他人維持和睦關係並不僅僅表現在獲取他人的好評,而是只有在尊重他人的意見時才會實現。重視他人的評價和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兩碼事。明智的父母要正視這一點。

8、小小年紀,你懂什麼

孩子:"媽媽,志民總是來煩我。"

媽媽:"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讓著他點。他喜歡你才會這樣的。"

孩子:"媽媽總是偏袒志民,我很憂愁。"

媽媽:"哈哈……你知道什麼是憂愁嗎?"

孩子:"怎麼不知道?傷心、難過,就是這種感覺啊。"

媽媽:"小小年紀,你懂什麼叫憂愁?哪兒學來的啊?"

如果換個立場,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內心了。小時候趁媽媽不在家,拿著媽媽的化妝品往臉上亂抹,然後對著鏡子左看右看,這種經歷大家都有吧?趁姐姐出門時,偷偷穿上姐姐新買的漂亮裙子,然後趕在姐姐回來前趕緊放回原處,這種經歷大家也都不陌生吧?或者,買張不適合自己的年齡看的電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這種事情也不在少數。然後被大人發現了,基本上都會聽到這樣的話:

"小小年紀,就這麼……"

聽到這種話,我們當時不也在心裡暗暗反駁嗎。年紀小有什麼罪?為什麼總說自己年紀小,不把自己當回事呢?我們為此感到委屈,悵然若失。那時就在想,大人為什麼總是不懂自己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時的心情,自己聽到那些話時所產生的情緒,然後再回顧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會說著"年紀小小的,你懂什麼"之類的話,然後一笑而過了。想想自己的過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說出這些話後,孩子的內心有多壓抑了。

當然,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像大人那麼複雜,但孩子的感情也非常豐富。即便是剛出生的繈褓中的嬰兒也會表達自己最基本的情緒(幸福、憤怒、傷心、驚訝、恐懼、厭惡);滿周歲後,幼兒就會用幾個簡單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到兩三歲後,孩子就能察覺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了;一進幼稚園,孩子就開始理解混合情緒了,即在一件事中同時感受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當你知道兒童的情緒發展後,你就能夠明白,孩子們從小就是情緒互動的好手。所以,請不要一味地用年齡小為理由去無視孩子,而是應該嘗試著在情緒交流方面,和孩子進行更為積極的互動。

9、我家孩子就是長得有點醜

孩子:"媽媽,我從超市買了豆腐和牛奶,給你。"

媽媽:"乖女兒,你真棒。"

孩子:"我先去房裡做作業了,有事你再叫我。"

媽媽:"我家藝珍如果臉蛋再漂亮些就更完美了。心地善良,學習又好,就是長得有點醜。"

有個朋友總是發牢騷,說自己的女兒長得醜。的確,爸爸媽媽外貌十分出色,走到哪兒都不遜色於人,但是女兒確實沒有得到父母的遺傳,長得差強人意。也許是孩子的媽媽過於擔心孩子,這麼小就計畫著等她長大後給她整容了,所以對孩子說的話也毫無遮掩:

"現在長得醜也不是什麼缺點了。現在整容技術這麼發達,等媽媽攢夠了錢,你長大了就給你整容,別擔心。"

媽媽的本意是為了安慰孩子不要因為外貌而受到影響,結果這句話卻讓孩子成了別人的笑柄:"看來這孩子真是奇醜無比,醜到將來必須靠做手術才能見人了。"

"長得醜"這話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敏感話題,父母還這樣開玩笑似的輕易說出口,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惡劣影響。尤其是如果經常聽到父母口中提到"孩子長得難看"這種話,就會讓孩子自動將自己鎖在"醜人"的牢籠裡。

孩子一旦把自己歸到某一類,就會自我切斷各種嘗試和發展的機會。更何況,現在的孩子對芭比娃娃般漂亮瘦小的偶像派組合都有一種過分的狂熱,父母這種無心的玩笑會帶給孩子莫大的傷害。

還有人拿狗蛋、醜八怪、花豬等稱呼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更換其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把金大壽改為金大手,把申正愛改為申短腿,等等。在大人們眼中,這些話是因為孩子可愛才說的,但卻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

這種文字遊戲是為了定義兩人的特殊關係而取的愛稱,用用倒也無妨。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這個稱呼,或者稱呼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貶低意味的話,就不要剃頭挑子一頭熱了,還是選擇孩子喜歡的愛稱更合適。

更何況還當著那麼多人的面,這位媽媽竟然毫無顧忌地大吼大叫,平常母子之間的對話模式可想而知。

而這個媽媽說這些不堪入耳的話時,孩子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摳手指。看來,對於這種嘮叨,孩子也已經有了抵抗力。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發火,或者無視孩子的存在,其實最終是為了強調自己的立場和權利。這種父母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有明顯的要與孩子競爭的心理企圖。當孩子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時,就會單方面地開始指責孩子。

在這種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會把父母當成是支持和幫助自己的引導者,而是要通過吵架或競爭去打敗的對手。他們當然無法信賴自己的父母,有的只是厭惡和怨恨。

他們很肯定,自己的父母既沒有意願幫自己解開心結,也沒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困境。當這種想法變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內心對父母生出厭惡之情。如此一來,本該是和睦相處、互相愛護的人,卻變成了相互厭倦和無法依賴的物件了。

4、你連這個都不懂

孩子:"爸爸,颶風是什麼?"

爸爸:"怎麼突然問到這個問題啊?"

孩子:"剛才爸爸看新聞時我也在旁邊聽到了,說美國有颶風登陸,死了很多人。"

爸爸:"你連颶風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說讓你平時多看看書啊!"

孩子沒學過的東西當然不知道,即便是學過的東西,孩子也會很容易忘記。如果父母平時因為一點小事就責備孩子"怎麼連這個也不懂""你到底知道什麼"等,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無能。而從父母那裡體會到的被瞧不起的滋味,會讓孩子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之中。

事實上,父母說這句話主要是因為他懶得給孩子講解知識,或是嫌孩子麻煩。但是,孩子肯定不明白父母的這種心理,他們只會感到父母懶得教自己,生活中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老師,而這會讓他們非常失望。如果這種情況太頻繁,就會給孩子留下很壞的印象——啊!爸爸媽媽不只是不願意教我知識,而且還覺得我很煩。

而孩子之所以問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主要是想確認一下自己獲取的知識是不是正確,同時也想確認一下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孩子才會反復問一些很簡單的常識性問題,直到確認父母真的愛自己為止,否則他們不會甘休。

有時,父母也會被孩子的問題難住,出於尷尬而惱羞成怒,對孩子吼道:"你連這個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裡,比起父母答不上自己的問題,父母厭煩自己提問題的語氣更讓他受傷。

所以,當孩子問問題時,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總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打發孩子。如果父母也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懂,然後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5、你問這個幹什麼

孩子:"媽媽,誰寄來的快遞啊?"

媽媽:"媽媽在網上買的。"

孩子:"買的什麼?"

媽媽:"就是一些媽媽需要的東西。"

孩子:"到底是什麼啊?我打開看看行嗎?"

媽媽:"你知道這個幹什麼?別管這個,幹你自己的事兒去!"

什麼事都想插一腳的孩子,的確有些折磨人。父母在煩悶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大發雷霆,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氣也不能用"你問這個幹嗎?""有工夫問這個,不如去學習"之類的話來刺傷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被其他人無視的感覺真的很糟糕,這一點無論是對大人來說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而且,孩子的內心很脆弱,他們還不能像大人一樣很好地調試自己。當他們被外人,尤其是被父母無視時,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內心受到很大打擊。所以,父母講話時一定要格外注意。

當孩子開始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時,你一定要先瞭解一下孩子為何那麼做,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孩子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還是想借機和爸爸媽媽聊天?這一點你必須先弄清楚。

如果是前者,你就要給他明確的答案,解決他的困惑。如果是後者,那父母就需要跟孩子進行一次深入交流,滿足他的溝通欲望了。

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父母親切地給予說明。當然,教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某個網站,每天都纏著你要上那個網站,那就不如乾脆抽出時間,教孩子用電腦進行網站搜索的方法。

或者,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制訂這樣的規則,有想知道的事情,在來問爸爸媽媽之前,先問一下哥哥姐姐,如果還是得不到答案就去翻書,若實在是自己的能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再來詢問爸爸媽媽。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若孩子再來問你問題,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熱情給予解答。

6、你就不覺得羞愧嗎

媽媽:"你都多大了,連自己的行李都不會收拾嗎?"

孩子:"我總是會遺漏啊,你讓我怎麼辦?"

媽媽:"到底要讓媽媽照顧你到什麼時候啊!你就不覺得羞愧嗎?"

孩子:"我以後會注意的。"

媽媽:"你就只會說。只說不做,讓媽媽怎麼相信你!"

心理學家將人們在做錯事後感受到的消極情感主要分為羞愧和內疚兩種。羞愧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而內疚則是對自己某種行為的消極評價。

羞愧感讓一個人對自己進行了全盤否定和譴責,他們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當一個人覺得羞愧時,內心就會嚴重萎縮,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渺小,整個人變得無精打采。

相反,內疚的對象不是對本人,內疚是針對自己所做的某種行為的自我譴責,還有因此而產生的緊張、自責、後悔等。

雖說這兩種情緒都是消極情緒,但從對孩子的破壞性上來說,羞愧給人帶來的痛苦要遠遠超過內疚。

所以,父母應儘量避免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過度羞愧感,因為這在很多方面都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有時候,父母是有口無心,說是讓孩子"有點羞恥心吧",可並不是真的那麼想的,他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審視自己行為的不足,可孩子感受到的卻只是那種說不出的羞愧感和茫然無措。

像上面提到的那樣,一邊後悔一邊努力想要挽回過失,這種動機不是來自羞愧感,而是內疚。內疚讓孩子主動去彌補過失,羞愧感則讓孩子躲起來回避錯誤。

所以,父母千萬不能讓孩子認為"我的行為是錯的,我要為此羞愧",而是應該讓孩子思考"我的行為中哪部分做錯了",要讓孩子有內疚感,而不是形成羞恥心。父母要做的不是全面否定孩子的人格,而是指出孩子具體錯在哪兒了,怎麼錯的,如何改正和補救,這才是正確的教子方法。

7、幸虧你爸沒看見

媽媽:"你怎麼又穿著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討厭在車裡這樣了。"

孩子:"反正一會兒還要再穿,脫了又穿的太麻煩了。"

媽媽:"總之你不能穿鞋踩上來,幸虧你爸沒看見,不然又要挨訓了。"

對孩子來講,爸爸是很重要的人,他的評價當然要參考,但自身的渴望和成就動機更重要。如果父母輕易說出這種話,則會誤導孩子,讓孩子產生羞愧心理,認為外界的評論和眼光比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動機更重要。而結果則只會讓孩子迷失,不知道如何制訂正確的計畫並為之努力。

當然,他人的評價也很重要。如果外界的評價和孩子內心的動機(即成就動機)能夠平衡的話,那當然最好。但在我們的社會中,這兩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動機,人們更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在這種社會現狀下,父母有必要保護孩子,更多地去強調和推動孩子的成就動機。

人們在自己取得進步時會變得興奮,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時會產生成就感,而感受到這種喜悅和成就感後就能發揮出無限的潛力。但是,如果孩子僅僅是為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老師的好評而去做事,就會背負很大的壓力,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產生嚴重的受挫感。更極端的情況是,他會認為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價去換取別人的好評。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彼此和睦相處才能更加幸福。但是,和他人維持和睦關係並不僅僅表現在獲取他人的好評,而是只有在尊重他人的意見時才會實現。重視他人的評價和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兩碼事。明智的父母要正視這一點。

8、小小年紀,你懂什麼

孩子:"媽媽,志民總是來煩我。"

媽媽:"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讓著他點。他喜歡你才會這樣的。"

孩子:"媽媽總是偏袒志民,我很憂愁。"

媽媽:"哈哈……你知道什麼是憂愁嗎?"

孩子:"怎麼不知道?傷心、難過,就是這種感覺啊。"

媽媽:"小小年紀,你懂什麼叫憂愁?哪兒學來的啊?"

如果換個立場,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內心了。小時候趁媽媽不在家,拿著媽媽的化妝品往臉上亂抹,然後對著鏡子左看右看,這種經歷大家都有吧?趁姐姐出門時,偷偷穿上姐姐新買的漂亮裙子,然後趕在姐姐回來前趕緊放回原處,這種經歷大家也都不陌生吧?或者,買張不適合自己的年齡看的電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這種事情也不在少數。然後被大人發現了,基本上都會聽到這樣的話:

"小小年紀,就這麼……"

聽到這種話,我們當時不也在心裡暗暗反駁嗎。年紀小有什麼罪?為什麼總說自己年紀小,不把自己當回事呢?我們為此感到委屈,悵然若失。那時就在想,大人為什麼總是不懂自己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時的心情,自己聽到那些話時所產生的情緒,然後再回顧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會說著"年紀小小的,你懂什麼"之類的話,然後一笑而過了。想想自己的過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說出這些話後,孩子的內心有多壓抑了。

當然,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像大人那麼複雜,但孩子的感情也非常豐富。即便是剛出生的繈褓中的嬰兒也會表達自己最基本的情緒(幸福、憤怒、傷心、驚訝、恐懼、厭惡);滿周歲後,幼兒就會用幾個簡單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到兩三歲後,孩子就能察覺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了;一進幼稚園,孩子就開始理解混合情緒了,即在一件事中同時感受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當你知道兒童的情緒發展後,你就能夠明白,孩子們從小就是情緒互動的好手。所以,請不要一味地用年齡小為理由去無視孩子,而是應該嘗試著在情緒交流方面,和孩子進行更為積極的互動。

9、我家孩子就是長得有點醜

孩子:"媽媽,我從超市買了豆腐和牛奶,給你。"

媽媽:"乖女兒,你真棒。"

孩子:"我先去房裡做作業了,有事你再叫我。"

媽媽:"我家藝珍如果臉蛋再漂亮些就更完美了。心地善良,學習又好,就是長得有點醜。"

有個朋友總是發牢騷,說自己的女兒長得醜。的確,爸爸媽媽外貌十分出色,走到哪兒都不遜色於人,但是女兒確實沒有得到父母的遺傳,長得差強人意。也許是孩子的媽媽過於擔心孩子,這麼小就計畫著等她長大後給她整容了,所以對孩子說的話也毫無遮掩:

"現在長得醜也不是什麼缺點了。現在整容技術這麼發達,等媽媽攢夠了錢,你長大了就給你整容,別擔心。"

媽媽的本意是為了安慰孩子不要因為外貌而受到影響,結果這句話卻讓孩子成了別人的笑柄:"看來這孩子真是奇醜無比,醜到將來必須靠做手術才能見人了。"

"長得醜"這話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敏感話題,父母還這樣開玩笑似的輕易說出口,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惡劣影響。尤其是如果經常聽到父母口中提到"孩子長得難看"這種話,就會讓孩子自動將自己鎖在"醜人"的牢籠裡。

孩子一旦把自己歸到某一類,就會自我切斷各種嘗試和發展的機會。更何況,現在的孩子對芭比娃娃般漂亮瘦小的偶像派組合都有一種過分的狂熱,父母這種無心的玩笑會帶給孩子莫大的傷害。

還有人拿狗蛋、醜八怪、花豬等稱呼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更換其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把金大壽改為金大手,把申正愛改為申短腿,等等。在大人們眼中,這些話是因為孩子可愛才說的,但卻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

這種文字遊戲是為了定義兩人的特殊關係而取的愛稱,用用倒也無妨。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這個稱呼,或者稱呼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貶低意味的話,就不要剃頭挑子一頭熱了,還是選擇孩子喜歡的愛稱更合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