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含有大量的天然乳糖, 比奶粉中牛奶的乳糖含量高一倍半。 為了彌補這一點, 奶粉必須添加蔗糖或其他替代品, 使得寶寶的血糖升降過快, 必須大量分泌胰島素和耐壓激素, 對寶寶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母乳中的天然乳糖對寶寶的大腦發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它還促進很多礦物質的吸收, 尤其是鈣。
母乳是嬰兒成長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 它含有嬰兒成長所需的所有營養和抗體, 可以提高嬰兒抵抗疾病的能力;母乳餵養可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可刺激嬰兒腦部及心智發育。
Advertisiment
乳糖是兒童生長發育的主要營養物質之一, 對兒童智力發育十分重要, 特別是新生嬰兒絕對不可缺少的, 但是乳糖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 必須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 才能被吸收利用。 葡萄糖可為人體供給熱能, 半乳糖則能促進腦苷脂類和黏多糖類的生成, 促進腦細胞發育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健全, 因而對幼兒智力發育非常重要。
乳糖酶是由小腸粘膜分泌產生的, 乳糖酶缺乏將導致乳糖無法被分解、吸收、利用, 從而產生以腹脹、腹痛、腹瀉為主的臨床症狀, 稱之為“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分為:一、先天性乳糖不耐症(少見):乳糖酶先天缺乏或活性不足。
二、繼發性乳糖不耐症(最多見):多繼發於能損害小腸黏膜的疾病如細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急性胃腸炎、慢性腹瀉、局限性回腸炎或因服用新黴素或對氨基水楊酸等藥物所致。
Advertisiment
國內研究發現慢性腹瀉患兒中78%有腸黏膜損害, 68%有繼發性乳糖不耐症。 對嬰幼兒而言, 繼發性乳糖不耐受較為常見, 常常由腹瀉引起, 其中輪狀病毒性腸炎導致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的發生率最高。 國外有學者認為50% ~77% 的因急性腹瀉就診的嬰兒和兒童有乳糖不耐受。 國內研究表明:3歲以下腹瀉患兒中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的發生率為61.73% ;輪狀病毒腸炎組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原因腹瀉。
Advertisiment
小腸黏膜受損導致乳糖酶缺乏, 未吸收的乳糖停留於腸腔內, 由於它的滲透作用, 導致水和鈉離子、氯離子向腸腔內運轉, 腸腔液體的增加可促進腸蠕動, 加速腸內容物通過, 引起水樣便。 未消化的乳糖到達末端回腸和結腸後, 被細胞代謝為乳酸、乙酸和氫氣, 有的被細菌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和氣體[如甲烷、氫氣(H)、二氧化碳等]。 由於乳糖發酵過程產酸產氣, 增加腸內的滲透壓, 會出現腸鳴、腹痛、排氣增多和滲透性腹瀉等臨床表現。
另外早產兒和一些剛出生的足月兒由於腸黏膜發育不成熟,
Advertisiment
嬰幼兒飲用母乳或牛奶等含有乳糖的食物後, 表現為以下一種或更多症狀的臨床綜合征, 包括噁心、腹脹、腹痛、腹瀉、腸鳴、排氣增多等臨床表現。
治療
1. 停用母乳, 斷奶, 給寶寶喝代乳品及無乳糖乳品等, 但會影響正處於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對營養物質和鈣的吸收。
2. 補充外源性乳糖酶:在喂母乳時添加愛寶乳糖酶, 利用乳糖酶分解乳糖, 無需停用母乳, 不影響母乳餵養, 不影響乳糖吸收。 乳糖酶促進小腸黏膜恢復分泌乳糖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