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孕37周以后, 準媽媽已經可以和醫生討論、并確定自己的分娩方式了。 盡管我們都知道順產是最自然、且對母嬰最有利的分娩方式, 但還是有一部分準媽媽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接受剖宮產手術。
雖然大家都覺得打了麻藥生孩子是不會痛的, 但有些準媽媽在臨上手術臺前, 還是會很不放心地問一個問題:剖宮產真的一點都不痛嗎?
術前, 請了解手術的過程
常常看到影視作品中對分娩過程的描寫, 總是一個產婦在撕心裂肺地叫喊, 這種描寫讓很多女性對生孩子望而卻步。 形成這種固定思維的原因,
Advertisiment
但隨著麻醉技術的提高及抗感染能力的增強, 剖宮產作為一種幫助分娩的安全手術,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女性在分娩時遇到的各種困難。 而且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 醫生可以很好地控制麻醉的深度和時間, 從容地完成醫療操作, 讓產婦完全不必承受巨大的痛楚。
現在, 剖宮產手術的時間越來越短、刀口越來越小, 切口也越來越隱蔽、刀痕也越來越美觀漂亮, 甚至已經不用拆線。 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對于現代醫學來講, 剖宮產手術是安全的, 也是無痛的。 麻醉在剖宮產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沒有好的麻醉效果就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
可是, 一個順利、安全、美觀、后遺癥少的剖宮產手術并不是單純由醫生的技術來決定的, 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準媽媽在手術前、手術時和手術后的密切配合。 只有在手術前清楚地了解了整個手術的過程及狀況, 才可以讓準備接受手術的準媽媽真正安心。
剖宮產是怎么進行的?
通常, 剖宮產的整個手術過程為:
施行麻醉→麻醉生效后, 在準媽媽的恥骨上3厘米處的腹壁上作橫向切口, 切開皮膚、皮下脂肪和筋膜→分開腹壁肌肉→進入子宮所在的腹腔→切開子宮→吸出羊水→取出胎兒→切斷臍帶。
Advertisiment
一般情況下, 產科醫生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這個過程, 而助產士在清洗胎兒之前, 會先給媽媽看新生寶寶的性別, 讓母子早接觸。 與此同時, 當胎盤娩出后, 產科醫生會檢查子宮腔內是否有胎盤、胎膜殘留, 然后迅速縫合子宮切口, 減少出血。 根據產科的習慣, 縫合方式時會使用線或者創口夾子。
整個手術過程一般需要30分鐘~45分鐘左右。
麻醉, 需要準媽媽配合
可以用于剖宮產的麻醉方式有很多, 每一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適應癥及禁忌癥。 挑選麻醉方式時, 麻醉師要考慮的不單是讓準媽媽不疼的問題, 還要考慮到所用的麻醉藥劑量會不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及安全。
Advertisiment
手術前, 有不少準媽媽以為打完麻醉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好像睡了一覺, 醒來之后寶寶就會躺在自己身邊。 其實不然, 目前剖宮產大多采用椎管內麻醉的方法, 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讓人保持清醒, 對準媽媽和寶寶的危險性也最小。
椎管內麻醉, 其中又以蛛網膜下腔阻滯(又稱脊麻)和硬脊膜外阻滯(又稱硬膜外麻醉)應用得最多, 一般統稱為半身麻醉。 在麻醉前, 產婦需取左側臥位, 屈腿彎腰。
現以硬膜外麻醉為例簡介其操作步驟:麻醉師通常會在背部腰椎第3~第4節間注射少量局部麻醉藥, 并作穿刺, 再在穿刺針內輕輕插入一根硬脊膜外導管,
Advertisiment
由于這個腰椎間隙平時是緊閉著的, 只有準媽媽擺對了體位才能找到, 而找不到這個間隙或藥物注入的間隙位置不對, 都有可能影響麻醉效果, 甚至還會發生意外。 所以, 在打麻醉時準媽媽應該聽從麻醉醫師的指導, 盡量與醫生配合好。
麻醉打好之后, 產婦的腹部及下肢麻木且無法施力, 但意識清醒, 可以聽到醫生的說話和手術時刀剪的碰擊聲, 并能在第一時間里聽到寶寶的哭聲。 這些是全身麻醉沒辦法做到的。
tips:準媽媽需要了解的麻醉知識
麻醉屬于侵入性的處置,需要在侵入位置處先打局部麻醉針,其感覺就像平時肌肉注射一樣,不是很疼。
打好麻醉針后,麻醉師會用小針刺探切口上下處,來判斷麻醉的平面高低,準媽媽會感到切口和周圍的針刺感覺不一樣,疼痛感也不同,這時就應該清楚地告訴麻醉醫師此部位的感覺和與周圍區域的區別,以幫助麻醉醫師判斷麻醉效果。
椎管內麻醉只是麻醉了手術切口周圍,準媽媽是清醒的,什么都知道,但在手術切口處并不疼痛。
雖然做了麻醉,但在醫師將寶寶頭部取出子宮時,仍需要按壓宮底,準媽媽仍然會感到上腹部有些不適。
寶寶取出后,媽媽仍可以感覺到子宮收縮的疼痛(麻醉藥物抑制不了子宮收縮時產生的痛感)。
術后,刀口還會疼嗎?
手術以后,麻醉的效力過去了,刀口還會疼嗎?這也是很多準媽媽關心的問題。它可以依靠術后鎮痛來解決。
目前,常用的術后鎮痛主要有3種方式:
1.硬膜外鎮痛就是手術后麻醉醫師繼續保留插入的硬脊膜外導管,再連接一個“泵”式注射器,將鎮痛藥定時、小劑量一點點注入,使媽媽術后的24小時~48小時內也不會感到刀口處疼痛。
這種鎮痛泵的缺點是;需要經過插管、拔管,還要教會媽媽如何使用;有時止痛藥的代謝產物還可能會通過媽媽的乳汁影響到寶寶;留置的導管時間長了也可能會造成感染。因此,有些人不主張在術后使用。
2.靜脈鎮痛特點是不需要留置導管,手術后將鎮痛泵連接在輸液的管子上,操作簡單方便、鎮痛效果好。但需要的鎮痛藥量較前者大的多,也需要考慮到大藥量會不會影響到媽媽術后哺乳和子宮收縮的問題。
3.細針頭腰麻操作簡單方便,起效時間短,維持時間長,用藥劑量小(局麻藥劑量約為硬膜外麻醉劑量的1/20),經過調查,目前這種方式在手術時和術后的鎮痛效果很好,滿意度也很高。
一般來講,剖宮產的媽媽住院時間比自然分娩的媽媽要長一些。醫生一般會在術后第5天或者第6天給切口拆線,拆線時不會疼痛。如果手術時采用的是不需拆線的縫合,只需觀察切口的愈合情況而無需拆線了。經過觀察情況穩定后,媽媽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醫生們想說的話:
正因為看到手術分娩能夠如此神速、安全而且無痛,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準媽媽都誤解它是一種幫助分娩的快捷方式,再也不想按“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忍受那么長時間的痛苦來生寶寶了,都主動要求選擇剖宮產助娩的方式。這種負面效應是當初誰也預料不到的。
事實上,剖宮產并不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如果選擇剖宮產僅僅是為了減少分娩時短暫的痛苦,而不惜以損傷女性的身體為代價,太不值得。雖然它能夠減輕準媽媽在分娩時的痛苦,但它也破壞了媽媽和寶寶應該由產道分娩給今后生活帶來的很多好處,剖宮產手術在晚期的后遺癥也是很多的。而這些后遺癥造成的痛苦將是長久的。
因此,我們決不應該將剖宮產看成是準媽媽首選的分娩方式。
tips:準媽媽需要了解的麻醉知識
麻醉屬于侵入性的處置,需要在侵入位置處先打局部麻醉針,其感覺就像平時肌肉注射一樣,不是很疼。
打好麻醉針后,麻醉師會用小針刺探切口上下處,來判斷麻醉的平面高低,準媽媽會感到切口和周圍的針刺感覺不一樣,疼痛感也不同,這時就應該清楚地告訴麻醉醫師此部位的感覺和與周圍區域的區別,以幫助麻醉醫師判斷麻醉效果。
椎管內麻醉只是麻醉了手術切口周圍,準媽媽是清醒的,什么都知道,但在手術切口處并不疼痛。
雖然做了麻醉,但在醫師將寶寶頭部取出子宮時,仍需要按壓宮底,準媽媽仍然會感到上腹部有些不適。
寶寶取出后,媽媽仍可以感覺到子宮收縮的疼痛(麻醉藥物抑制不了子宮收縮時產生的痛感)。
術后,刀口還會疼嗎?
手術以后,麻醉的效力過去了,刀口還會疼嗎?這也是很多準媽媽關心的問題。它可以依靠術后鎮痛來解決。
目前,常用的術后鎮痛主要有3種方式:
1.硬膜外鎮痛就是手術后麻醉醫師繼續保留插入的硬脊膜外導管,再連接一個“泵”式注射器,將鎮痛藥定時、小劑量一點點注入,使媽媽術后的24小時~48小時內也不會感到刀口處疼痛。
這種鎮痛泵的缺點是;需要經過插管、拔管,還要教會媽媽如何使用;有時止痛藥的代謝產物還可能會通過媽媽的乳汁影響到寶寶;留置的導管時間長了也可能會造成感染。因此,有些人不主張在術后使用。
2.靜脈鎮痛特點是不需要留置導管,手術后將鎮痛泵連接在輸液的管子上,操作簡單方便、鎮痛效果好。但需要的鎮痛藥量較前者大的多,也需要考慮到大藥量會不會影響到媽媽術后哺乳和子宮收縮的問題。
3.細針頭腰麻操作簡單方便,起效時間短,維持時間長,用藥劑量小(局麻藥劑量約為硬膜外麻醉劑量的1/20),經過調查,目前這種方式在手術時和術后的鎮痛效果很好,滿意度也很高。
一般來講,剖宮產的媽媽住院時間比自然分娩的媽媽要長一些。醫生一般會在術后第5天或者第6天給切口拆線,拆線時不會疼痛。如果手術時采用的是不需拆線的縫合,只需觀察切口的愈合情況而無需拆線了。經過觀察情況穩定后,媽媽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醫生們想說的話:
正因為看到手術分娩能夠如此神速、安全而且無痛,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準媽媽都誤解它是一種幫助分娩的快捷方式,再也不想按“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忍受那么長時間的痛苦來生寶寶了,都主動要求選擇剖宮產助娩的方式。這種負面效應是當初誰也預料不到的。
事實上,剖宮產并不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如果選擇剖宮產僅僅是為了減少分娩時短暫的痛苦,而不惜以損傷女性的身體為代價,太不值得。雖然它能夠減輕準媽媽在分娩時的痛苦,但它也破壞了媽媽和寶寶應該由產道分娩給今后生活帶來的很多好處,剖宮產手術在晚期的后遺癥也是很多的。而這些后遺癥造成的痛苦將是長久的。
因此,我們決不應該將剖宮產看成是準媽媽首選的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