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胎家庭如何養好兩個孩子?80%的父母都做錯了

常常會有人問:你們打算生二胎嗎?每次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不生。

這與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 父母生了我和弟弟, 雖然他們很愛我們, 卻不懂得如何教育。 當然, 我寫這篇文章絕對不是為了控訴, 而是想要給那些有倆孩子的家庭和那些準備生二胎的家庭一點借鑒。

倆孩子, 如何養?

不要有了老二, 就讓老大獨睡

記憶中, 我似乎沒有和父母一起睡覺的經歷, 當然剛出生的時候肯定是有, 但很遺憾, 那時候我還沒有記憶。

小時候, 我最羡慕弟弟可以在爸爸媽媽懷裡撒嬌, 尤其讓我不能忍受的是, 每天晚上他們在床上打滾、躲貓貓,

Advertisiment
歡聲笑語灑遍了整個屋子, 而我, 只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忍受著嫉妒的折磨, 默默地流淚。

有一次, 我實在太想上父母的床了, 我使了個小心眼:故意尿在床上。 我本來以為, 我把床尿濕了, 他們會把我抱到他們床上的。 結果卻是, 我被打了屁股, 接著獨自在換了床單的床上繼續哭泣。

考上研究生那年, 媽媽問我有什麼心願, 這是她第一次這樣問我, 我激動得要抓狂, 卻無比小心翼翼地問:我能不能在你的床上睡一晚上?那天晚上, 我躺在媽媽身邊, 卻一直在悄悄地哭, 心裡感覺無比幸福, 我的媽媽, 是如此地接納我, 讓我和她睡在一起!

有了老二後, 我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把老大轉移到別的床上,

Advertisiment
比如床太小, 比如怕老大壓著老二, 比如怕老二吵著老大等等。

但是, 為人父母的, 請稍稍等一下, 能不能站在老大的立場上想想他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老二一來, 他不光得到的愛少了, 連睡覺的位置都要被霸佔呢?真的要分床, 能不能在老二還沒出生之前就先分了?能不能媽媽帶老二睡, 爸爸帶老大睡?或者, 能不能把家裡床搞成榻榻米床, 全家人都在上面睡?

不要當著一個孩子打罵另一個孩子

小時候, 弟弟很淘氣, 下河摸魚, 上樹掏鳥窩, 放學不回家, 這些幾乎是他每天都幹的事情, 所以, 挨打於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

為人父母都這樣, 打孩子時很生氣, 打完又後悔, 想盡辦法補償孩子。 弟弟經常被打, 也經常被補償,

Advertisiment
父母打完後常常會說:我們是因為愛你, 想要你好才打你的。 弟弟被打的痛, 我沒有切身感受, 但這些話我卻聽在耳朵裡, 他是怎麼樣被補償的, 我也看著眼裡, 最後在我心裡形成了一個觀念:打是因為愛, 被打是幸福的。

所以, 偶爾我也會故意找打, 每次打的時候我都咬緊牙關, 絕不認錯, 以至於父母每次打我都下手很重, 打到沒力氣了才放手, 很遺憾, 被打後我並沒有感受到他們對我的補償, 因為這時候憤怒充斥在我的心頭, 補償我已經看不見了。

長大後, 談戀愛, 我也會打人, 甚至, 我會希望被人打(當然, 當時我自己是意識不到的), “打我呀, 有本事你打我呀!”這樣挑釁的話, 抱歉, 我真的說過。

孩子打架, 大人不要插手

小時候,

Advertisiment
鄰居這樣形容我們姐弟倆:你倆哪天要是不打架, 太陽就沒辦法落山。 那時候, 我們每天都會打架, 長大一些我上寄宿學校了, 每次見面就打, 一直打到我上大學。

其實我和弟弟感情一直很好, 但不知道為什麼見面就會打。 現在我知道了, 我們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 想要以此來判斷他們到底愛誰更多一些。 因為每次打架, 父母都會來插手, 他們作為裁判會判斷出誰是挑釁者, 然後以暴制暴, 把挑釁者打一頓。 被打的孩子心裡有氣, 父母前腳離開, 後腳倆孩子又打起來了。

現在想來, 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倆孩子整天打架, 沒有一刻安靜的時候, 確實煩都煩死了。 但他們確實沒有採取正確的方式來處理我們打架的事, 孩子之間有不打架的嗎?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打去,

Advertisiment
大人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孩子們自然就會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了, 哪裡還用得著父母成天當裁判, 廢腦筋?

不要拿兩個孩子來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做父母的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 發揮自己的特長, 而不是總是說:“你看誰誰誰怎麼著, 你怎麼就不學學呢?”

那時我最恨父母罵弟弟:你為什麼就不能上課聽講?你只要聽五分鐘, 就比你姐姐聽四十五分鐘成績好!你聰明, 你就是兔子, 她就是烏龜, 龜兔賽跑, 現在烏龜都跑你前面去了, 兔子你還在睡覺!

這是在罵他呢還是在罵我?被罵的兔子弟弟委屈地哭著, 旁邊的烏龜姐姐頭都快要低到地上了。

這種罵造成了弟弟盲目驕傲, 而我則盲目自卑,拼了命以各種方式求得父母認可:不是說我成績好是因為努力嗎?!那好,我也叛逆一回,不讀書,翹課看電影,考試亂寫亂畫,期中考試平均分不超三十分,班級倒數第三,期末考試拼命幾天,考個年級第一給你們看看;不是說我笨嗎?大家都說我是文科天才,我就學理科,讀完理學學士,讀工學碩士,向你們證明我不是傻瓜!

事實上,我的這些證明只說明了一點:我確實是個傻瓜,向不接納你的人拼命證明自己,以求得他們的認可,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錯位的方式,確實害了我自己。

接納孩子,請從接納他們的不同開始吧

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我一直都記得四歲那年夏天,睡午覺醒來,找不到爸爸媽媽,鄰居在窗戶邊對我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他們帶你弟弟走了。

我著急得當時就要從窗戶跳出去,卻忘了打開房門就可以直接出去,大家看我那副傻樣,笑得前仰後合,午後的陽光明晃晃的,刺得人眼睛生疼,多年過去,我依舊記得,那刺眼的陽光,刺耳的笑聲和那種絕望。

大人們最喜歡的似乎就是對孩子惡作劇,看著他們委屈得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比如,家裡生了老二,總有人會說:你媽媽不愛你了,她愛的是你弟弟。

如果能夠阻止,請不要讓別人對你的孩子說這樣的話,這話大人都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們會真的很傷心,很絕望,會不斷試探父母是否真的會拋棄他們。

如果你不能阻止別人開這樣的玩笑,那麼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他永遠都是你最愛的那個小寶貝。

跟老大解釋: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

弟弟母乳餵養到兩歲多,而我,很遺憾,沒有吃過一口母乳。實話講,我很嫉妒,覺得這是媽媽不愛我的鐵證。

當然我現在知道了,不是媽媽不願意給我吃奶,而是因為我出生時,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沒人指導,沒有正確的知識,她不知道如何母乳餵養。但媽媽,你為什麼從來沒有告訴我呢?如果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這些事實,我想我一定不會難過那麼多年的。

而對於那些兩個孩子都成功母乳餵養的媽媽,也一定要告訴老大,老二吃奶只是因為他還小,還不會吃飯,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

不要告訴老大: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

這句話幾乎被每一個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為聖經,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讓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讓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還手,等等。

試想一下,有幾個孩子會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讓著弟弟?還是他們更多的可能會想:媽媽不愛我,她比較愛弟弟,所以什麼都要我讓著弟弟?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說這句話是針對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讓著小的,而在大孩子心裡解讀的卻是要把爸爸媽媽讓給弟妹。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沒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我需要讓著弟妹?因為我不夠好。當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於兩歲時,這種沒資格感會更嚴重。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時光”

家裡有倆孩子後,父母時間會更不夠用,但即使這樣,也要擠出時間和倆孩子單獨在一起。如果可能,把老二寄在別人家,和老大單獨出去玩半天,如果可能,老大上幼稚園時,和老二來一段高品質的陪伴。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安排,對孩子,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孩子通過特殊時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愛,即使他們對父母有什麼不滿,即使他們心裡有什麼傷痕,也能通過這段時間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復。

每一個父母都能給一個孩子百分之百的愛,愛不是數學題,不是說生了兩個或者多個孩子,愛就變成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如果有兩個孩子,從今天起,請告訴每一個孩子:你擁有我全部的愛!

而我則盲目自卑,拼了命以各種方式求得父母認可:不是說我成績好是因為努力嗎?!那好,我也叛逆一回,不讀書,翹課看電影,考試亂寫亂畫,期中考試平均分不超三十分,班級倒數第三,期末考試拼命幾天,考個年級第一給你們看看;不是說我笨嗎?大家都說我是文科天才,我就學理科,讀完理學學士,讀工學碩士,向你們證明我不是傻瓜!

事實上,我的這些證明只說明了一點:我確實是個傻瓜,向不接納你的人拼命證明自己,以求得他們的認可,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錯位的方式,確實害了我自己。

接納孩子,請從接納他們的不同開始吧

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我一直都記得四歲那年夏天,睡午覺醒來,找不到爸爸媽媽,鄰居在窗戶邊對我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他們帶你弟弟走了。

我著急得當時就要從窗戶跳出去,卻忘了打開房門就可以直接出去,大家看我那副傻樣,笑得前仰後合,午後的陽光明晃晃的,刺得人眼睛生疼,多年過去,我依舊記得,那刺眼的陽光,刺耳的笑聲和那種絕望。

大人們最喜歡的似乎就是對孩子惡作劇,看著他們委屈得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比如,家裡生了老二,總有人會說:你媽媽不愛你了,她愛的是你弟弟。

如果能夠阻止,請不要讓別人對你的孩子說這樣的話,這話大人都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們會真的很傷心,很絕望,會不斷試探父母是否真的會拋棄他們。

如果你不能阻止別人開這樣的玩笑,那麼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他永遠都是你最愛的那個小寶貝。

跟老大解釋: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

弟弟母乳餵養到兩歲多,而我,很遺憾,沒有吃過一口母乳。實話講,我很嫉妒,覺得這是媽媽不愛我的鐵證。

當然我現在知道了,不是媽媽不願意給我吃奶,而是因為我出生時,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沒人指導,沒有正確的知識,她不知道如何母乳餵養。但媽媽,你為什麼從來沒有告訴我呢?如果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這些事實,我想我一定不會難過那麼多年的。

而對於那些兩個孩子都成功母乳餵養的媽媽,也一定要告訴老大,老二吃奶只是因為他還小,還不會吃飯,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

不要告訴老大: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

這句話幾乎被每一個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為聖經,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讓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讓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還手,等等。

試想一下,有幾個孩子會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讓著弟弟?還是他們更多的可能會想:媽媽不愛我,她比較愛弟弟,所以什麼都要我讓著弟弟?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說這句話是針對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讓著小的,而在大孩子心裡解讀的卻是要把爸爸媽媽讓給弟妹。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沒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我需要讓著弟妹?因為我不夠好。當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於兩歲時,這種沒資格感會更嚴重。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時光”

家裡有倆孩子後,父母時間會更不夠用,但即使這樣,也要擠出時間和倆孩子單獨在一起。如果可能,把老二寄在別人家,和老大單獨出去玩半天,如果可能,老大上幼稚園時,和老二來一段高品質的陪伴。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安排,對孩子,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孩子通過特殊時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愛,即使他們對父母有什麼不滿,即使他們心裡有什麼傷痕,也能通過這段時間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復。

每一個父母都能給一個孩子百分之百的愛,愛不是數學題,不是說生了兩個或者多個孩子,愛就變成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如果有兩個孩子,從今天起,請告訴每一個孩子:你擁有我全部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