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反目的現象太多了, 連續電視劇裡面天天在演, 還有姐妹相愛想殺的場面也挺多的, 今日小編要分享的是手足反目背後的真相, 二胎家庭可得關注了。
事例:
哥哥是工商局的, 弟弟是做小生意的。 弟弟的小生意多多少少有些不規範, 工商局一次普查就查到弟弟的問題。 滿以為做哥哥的會高抬貴手, 誰知哥哥竟然公事公辦了, 弟弟被罰了一萬塊, 乖乖交了罰款, 然後從此斷絕了跟哥哥的來往。
兄弟倆不是第一次鬧矛盾了。 小的時候, 倆兄弟其實都很“出名”, 哥哥以學習好出名, 弟弟以愛上躥下跳調皮出名。
Advertisiment
原本是兩個特點非常鮮明、各自有自己天賦的孩子, 卻頻繁被拿來作比較。 家裡老人最疼哥哥, 認為他乖, 哪怕兄弟倆發生衝突了, 也都會指責弟弟的不是;
媽媽卻最偏袒弟弟, 認為他最小, 又最可愛。 所以, 每次兄弟倆有爭執, 媽媽嘴裡批評著弟弟, 手卻都會攬過弟弟, 抱到懷裡去。 哥哥默默站邊上, 滿眼都是落寞。
隨著時間流逝, 哥哥似乎看起來越來越乖, 各種聽話, 但是他的“乖”和“聽話”, 不是因為他想做個好孩子, 而是因為他想比弟弟好, 以便讓自己領先。
弟弟則似乎愈發調皮, 愈發難以約束, 各種離經叛道, 而他也不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以負面行為去吸引關注, 獲取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價值感”。
如今兄弟倆逢年過節回老家看父母,
Advertisiment
近兩千年前, 曹植無奈寫下: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至今這場戲仍然反復在上演。
這些反目成仇、甚至到你死我活程度的手足關係,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最大也最根本的問題, 其實就是資源稀缺。
對於帝王之家出生的孩子們來說, 所謂的“資源稀缺”, 指的就是:只有一個“皇位”。
所以孩子們所面臨的現實是:這唯一的皇位, 要麼你上, 要麼我上。 如果我想上, 那麼我就得贏過你。 哪怕你沒有跟我爭搶的意圖, 我也不能不存著防備你的心思。 必要時候, 可能我還得除掉你。
Advertisiment
換了你也是一樣的心路歷程, 沒得別的選擇。 於是同胞競爭一點點走向血腥和殘忍。
尋常之家呢?他們也都在爭搶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 那就是媽媽的愛。
沒錯, 媽媽也只有一個。 媽媽的時間和精力也只有那麼多。
但是, 媽媽本是孩子最愛的人呀, 他不可能直接去恨媽媽對自己的關注少了, 或者對自己的批評多了。 他只會將自己的憤怒轉向更弱小的人, 轉給那個貌似在跟自己搶媽媽的人, 也就是他的姐妹弟兄。
當然, 孩子慢慢長大, 他們從開始爭奪媽媽的關注, 會延伸到爭奪所有家人的關注, 再延伸到爭奪社會性關注。
應該說, 多子女家庭中幾乎是天然會存在競爭的。 這種競爭原本是有利於孩子們的發展的。
Advertisiment
比如, 在那些手足關係和睦的家庭中, 後出生的孩子會有一個天然的榜樣在那裡。 他們憑藉著觀察與模仿, 發展速度明顯超過老大當初的成長節奏。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二看起來比老大更精”。
怕的是父母錯誤使用這種“競爭關係”。
多子女家庭中, 最常見的錯誤有兩種。
第一種, 是用一個刺激另一個。
比如妹妹不好好吃飯, 於是說, 你看, 哥哥吃得多好。
比如弟弟不好好學習, 於是說, 你看, 姐姐讀書多麼認真。
父母以為, 這種激將法, 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朝著一個積極的方向努力, 卻不知, 只人為地把兄弟姐妹中的一個, 變成了另外一個假想敵。
通過比較, 以為用一個去刺激另外一個, 會讓兩個孩子一起進步。 其實不然, 只會破壞兩個孩子的關係。
Advertisiment
不僅如此, 大人的過多評判就是種限定。
孩子的性格差別很大, 興趣愛好也不同。 父母的比較和評價會變成一個約束, 每個孩子都需要為此做出犧牲。
第二種, 是錯誤懲罰。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一定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發現家裡一團亂, 企圖要去找出罪魁禍首之時, 往往每個孩子都會找急忙慌地推卸責任。
而當孩子們發生直接衝突, 你上前去想分出誰對誰錯, 誰好誰壞, 並妄圖是好好懲罰一下那個“作惡者”, 一定會讓衝突中的雙方都開始努力為自己辯解, 甚至不惜攻擊對方, 再或者彼此揭老底, 相互告狀。
孩子們在一起出現問題、有了矛盾, 你其實很難分清對錯。 所有參與的孩子都有份。 他們的行為是相輔相成的。
可能恰恰是那個“好孩子”,刺激了“壞孩子”變得更加有攻擊性,還反過來去到父母面前表現得可憐兮兮。
總之,上述兩種做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後果,那就是讓競爭資源,變得愈發匱乏,讓孩子們的關係,變得進一步緊張。
解決辦法是什麼?我先講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一個媽媽有三個孩子,其中老大和老二都很乖巧,唯獨老小特別調皮,各種搗亂,搞破壞。媽媽非常困惱,不得不求助心理諮詢師。然後她得到一條建議:對三個孩子一視同仁。
怎麼個一視同仁呢?比如媽媽回到家,發現牆壁被塗得亂七八糟,地板灑得到處是顏料。不用猜她都知道,又是老小幹的。擱以往,她會揪住小傢伙又是一通責罰。然而這次,她聽從了諮詢師的建議:讓三個孩子一起為老三的壞行為負責,讓他們一起把家裡清理乾淨。
僅僅一個月後,效果就有了,老三再也不刻意製造爛攤子了。
發生了什麼?對老三而言,他發現,自己的壞行為再不能向以往一樣吸引到媽媽的特別關注,所以行為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不僅如此,他的行為還同時讓老大、老二得到了媽媽的關注,這可不是他的本意。
對老大和老二來說呢?他們會意識到,以後最好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故意刺激老三,慫恿他幹那些荒唐事了。他們是一體的,相互之間負有責任。遇到事了,誰也跑不了。所以,不如學著互相照顧,而不是彼此拆臺。
這個方法實施起來也很簡單。不用去做針對性的懲罰,更不要試圖在孩子們中間分出個高低、好壞,只是把他們放在一條船上,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吳尊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記得《爸爸去哪兒》有一段在車上,父子三個人有一段互動很有意思。
弟弟說:姐姐說我很頑皮。
吳尊問:你覺得自己頑皮嗎?
弟弟說:不。
姐姐加入:弟弟很頑皮。
吳尊笑著說:你們倆都頑皮,因為爸爸也很頑皮。
這裡頭沒有任何的評判,沒有要分出個誰好誰壞,相反,他把自己也放到跟孩子一條船上,最後父子三人笑鬧成一團。
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們的關係背後,藏著父母的智慧。
將孩子們看做一個整體,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以及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
孩子們最後一定會明白,人是彼此的護衛,而不是拼死競爭的對手。
懂得了這些,手足關係一定會更加和睦。
可能恰恰是那個“好孩子”,刺激了“壞孩子”變得更加有攻擊性,還反過來去到父母面前表現得可憐兮兮。
總之,上述兩種做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後果,那就是讓競爭資源,變得愈發匱乏,讓孩子們的關係,變得進一步緊張。
解決辦法是什麼?我先講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一個媽媽有三個孩子,其中老大和老二都很乖巧,唯獨老小特別調皮,各種搗亂,搞破壞。媽媽非常困惱,不得不求助心理諮詢師。然後她得到一條建議:對三個孩子一視同仁。
怎麼個一視同仁呢?比如媽媽回到家,發現牆壁被塗得亂七八糟,地板灑得到處是顏料。不用猜她都知道,又是老小幹的。擱以往,她會揪住小傢伙又是一通責罰。然而這次,她聽從了諮詢師的建議:讓三個孩子一起為老三的壞行為負責,讓他們一起把家裡清理乾淨。
僅僅一個月後,效果就有了,老三再也不刻意製造爛攤子了。
發生了什麼?對老三而言,他發現,自己的壞行為再不能向以往一樣吸引到媽媽的特別關注,所以行為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不僅如此,他的行為還同時讓老大、老二得到了媽媽的關注,這可不是他的本意。
對老大和老二來說呢?他們會意識到,以後最好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故意刺激老三,慫恿他幹那些荒唐事了。他們是一體的,相互之間負有責任。遇到事了,誰也跑不了。所以,不如學著互相照顧,而不是彼此拆臺。
這個方法實施起來也很簡單。不用去做針對性的懲罰,更不要試圖在孩子們中間分出個高低、好壞,只是把他們放在一條船上,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吳尊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記得《爸爸去哪兒》有一段在車上,父子三個人有一段互動很有意思。
弟弟說:姐姐說我很頑皮。
吳尊問:你覺得自己頑皮嗎?
弟弟說:不。
姐姐加入:弟弟很頑皮。
吳尊笑著說:你們倆都頑皮,因為爸爸也很頑皮。
這裡頭沒有任何的評判,沒有要分出個誰好誰壞,相反,他把自己也放到跟孩子一條船上,最後父子三人笑鬧成一團。
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們的關係背後,藏著父母的智慧。
將孩子們看做一個整體,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以及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
孩子們最後一定會明白,人是彼此的護衛,而不是拼死競爭的對手。
懂得了這些,手足關係一定會更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