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手足相怨
女兒出生之前, 汪培埏在臺北市一家投行工作。 隨著兒女陸續出生, 她體會到為人母的快樂, 開始覺得人生真正的快樂, 是細心陪伴孩子慢慢長大。 於是, 在女兒3歲、兒子1歲那年, 汪培埏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剛成為全職媽媽的頭兩年, 汪培埏被兩個小傢伙折磨得苦不堪言。 姐弟之間爭風吃醋、互相吵鬧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汪培埏有些自責, 兩個孩子這麼愛爭搶, 是不是自己育兒無方?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時候, 一位朋友的故事令她豁然開朗:當初朋友為了讓姐姐能夠接納弟弟, 就讓姐姐繼續睡在她的大床上,
Advertisiment
朋友的故事令汪培埏意識到, 手足相親並不是天生的, 出生於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 而作為父母, 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們平等的尊重和關愛, 以及足夠的耐心。
當父母不患寡而患不均
許多父母為了調停紛爭, 常常用“大的必須讓著小的”這樣的萬靈丹教育家裡的老大。 每次聽到類似的話, 汪培埏就覺得很不對勁。 事情只分對錯, 怎麼會用年紀大小來分呢?一味地偏向小的,
Advertisiment
那麼, 爭端要如何解決呢?汪培埏通常將問題還給孩子。 比如, 當她手裡只有一顆糖果時, 她會對姐弟倆說:“媽媽只有一顆糖, 怎麼辦?”當姐弟倆同時索抱時, 她會說:“媽媽沒辦法一次抱兩個小孩, 怎麼辦?”如果兩個孩子還是爭執不下, 她會提議說:“那我們輪流好不好?”如果還是無法達成協議, 汪培埏的答案通常是:“兩個人都沒有!”
漸漸地, 孩子們會發現媽媽“只對事, 不對人”。 不管姐姐再大, 弟弟再小, 做錯事的一方, 就要接受處罰。 事情單純了, 孩子輕鬆, 父母也輕鬆。 因此, 孩子也通常會在“兩個都沒有”這樣的答案冒出來之前,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手足不和, 有時爭的, 只是“公平”二字。 汪培埏是這樣認為的, 也是這樣實踐的。 如果她正抱著弟弟哄睡, 絕不會因為姐姐的無理取鬧而把弟弟丟在一邊, 即使弟弟還是個啥都不懂的小小孩。 她唯一能做的妥協, 就是抱著弟弟面朝姐姐, 陪她說話或是念故事。 慢慢地, 姐姐就接受了, 乖乖拿了故事書坐邊上要求講故事。 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搶弟弟的玩具, 惹得弟弟大哭不止, 汪培埏通常會挑一樣姐姐最心愛的玩具給弟弟:“我可以隨便搶你心愛的東西送給弟弟嗎?”這招非常有效, 通常姐姐會立刻把玩具還給弟弟。 以後, 姐姐自然不會搶弟弟玩具, 因為她知道,
Advertisiment
在汪培埏立場堅定、保持一貫性, 並且從不例外的教養下, 姐弟倆爭搶哭鬧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短。 每次, 姐弟倆遇到都想要同一個東西時, 兩人常常索性跳過爭搶的步驟, 直接躍進到了“談判”或者“剪刀石頭布”, 而這些, 如果沒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導, 孩子們可能永遠也學不會。
別拿手足當榜樣
培養兩個孩子之間的手足親情時, 還有一件事是汪培埏的絕對雷區, 那就是——拿手足當榜樣。 大多數父母在拿手足當榜樣時, 重點不是榜樣, 只是在批評、貶低, 甚至只是出氣。 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 實際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
作為親姐弟, 他們比任何人都瞭解對方,
Advertisiment
如今, 汪培埏的一雙兒女早已度過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 取而代之的是姐弟倆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畫面:下雨天, 不出門, 兩個孩子可以從早玩到晚;大晴天, 去散步, 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 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
兩個孩子確實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多快樂和美好。 然而, 這份美好不會從天而降, 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要給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的愛。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們一輩子心平氣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
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要給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的愛。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們一輩子心平氣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