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大策略面對寶寶提問

五大策略面對寶寶提問
來源:寶貝開門

幼兒在三歲以後, 語言能力突飛猛進, 能說的字不但超過千個以上, 字句的發展也進入“複雜句”階段, 漸漸能說出結構完整的語句, 也能將各種詞類加以運用。

此一時期的幼兒, 常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也由於因果觀念萌芽的影響, 喜歡發問, 對於周遭的事物都要一探究竟, 問出所以然來, 進入發展上的“詢問期”。

詢問期可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 3~4歲屬於第一詢問期, 他們喜愛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來提問。 4~6歲屬於第二詢問期, 他們提出“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前者詢問名稱, 後者詢問原因。 孩子總是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 以“自然”和“人”的問題占多數, 其中自然問題最多, 如氣象、天體等方面的問題, 它們的動態與變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

發展不同, 問題也不同

幼兒在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中, 發現原來東西都各有各的名字, 他們對這些名稱感到興趣, 極想知道該如何發音?如何念?因此, 一看到沒見過的事物就會不停地問:“這是什麼?”甚至看到已經知道名字的東西, 他還會再問:“這是什麼?”問問題可說是孩子重複玩的語言遊戲。

當孩子對名稱非常熟悉之後, 就會進展成問“為什麼?”需要注意的是, 此時孩子的語言發展還不成熟, 他提出的“為什麼”,

Advertisiment
並非都是他疑惑的所在。

例如, 小男孩問爸爸:“你為什麼要加油?”爸爸解釋了車子運轉的原理以及要加油的原因之後, 只見小男孩仍不解地問著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加油?”詳細詢問才發現, 原來小男孩真正要問的是:“加油”是什麼意思?

在孩子問了許多“為什麼”後, 接著他會進而使用狀態疑問詞“怎麼樣呢”, 這時, 大人就不像回答事物名稱那樣可以簡單回答了, 需詳細說明, 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幼兒是用提問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及好奇心, 而這種好問的行為也是幼兒求知欲的一種表現, 藉由問與答的互動過程, 孩子將學會思考, 思想也將越趨成熟。

大人的應答影響孩子的性格

其實, 幼兒什麼都問, 卻不一定是真想知道什麼,

Advertisiment
有時他們也會利用問問題的方式, 來確定大人(尤其是母親)對自己的反應、感受是如何?他們可從大人愉快的態度中感到安心, 也會從厭煩、否定的態度中, 對大人失去信賴感, 造就陰暗的性格, 因此, 大人應答的態度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

在人的一生中, 這個時期屬於大腦迅速發育時期。 相應地, 會帶來語言與智力上的迅速發展。 因此, 詢問期是個關鍵的時期, 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應答得當, 能促進孩子智力的健康發展。

策略一:接納寶寶的感受

父母的煩惱:“我們也知道孩子越問越聰明。 可是孩子的問題實在太多, 有些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啊?”

孩子提出的問題, 大人有時會覺得可笑或者完全回答不出,

Advertisiment
但爸爸媽媽必須首先接納孩子的驚訝心理, 如孩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呢?”父母應該說:“是呀!多美的天空,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問題, 只是一笑置之, 那麼,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想提問了。 即使爸爸媽

媽一時答不上來, 也應認真思考並說:“我們來查一下書本吧!”孩子受到鼓勵, 以後才會繼續發問。

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就特別喜歡問為什麼。 教師講2+2=4, 他還要問為什麼?老師認為他不但笨, 還破壞紀律, 要他退學。 可是他的母親相信自己的孩子並不笨, 而是擁有獨特的想法, 她在家裡親自教導他。 後來, 愛迪生終於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發明家。 這正是善於栽培詢問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Advertisiment

策略二:最好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

父母的煩惱:“為什麼寶寶發問的時候不是我正在忙就是在打電話, 甚至是鍋裡的水已經沸騰得冒出來的時候。 這個時候讓我怎麼回答問題啊。 ”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 情緒也易變化。 孩子在發問時, 是因為對當時該事物有強烈的印象。 如果不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 過一會兒, 也許連孩子自己也會把問題忘得一乾二淨。 即使記得, 隔一段時間再回答, 效果也會降低。

當你對寶寶說“媽媽現在忙, 別吵, 等一下再問”時, 孩子會認為問了也沒用, 反正得不到回答, 於是再也不想發問。 另外, 如果不及時積極地回答, 孩子還會以為其中一定有古怪, 使得父母如此拐彎抹角。 所以, 你要做到的是平時教會孩子有禮貌, 在你打電話、有急事時不能打攪你,但是孩子已經提出問題以後,你必須對此很關注並真正用心記下來,一會兒再告訴孩子。

策略三: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來回答

父母的煩惱:“我不是不願意回答,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啊,有些事情一句兩句講不清楚,講多了孩子又不能理解,這該怎麼辦?”

這可是寶寶父母最傷腦筋的,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真的難以解釋。有時,父母能提供正確答案,可是孩子聽不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隨便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不行。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張白紙,正確的事物會在上面留下痕跡,錯誤的事物也會在上面染上印跡。

所以,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3歲前的寶寶,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要考慮到寶寶的理解能力。

實例:冰到哪裡去了?

三歲的果子看到一塊冰放在屋裡,一會兒沒有了,便問媽媽“為什麼。”媽媽此時如果給她講物理知識,果子肯定一頭霧水;如果編個童話告訴她,“冰塊公主”的故事,孩子就會永遠覺得冰塊消失是因為有腳逃跑了。最好的回答方法是:媽媽不妨給果子做一個小試驗。媽媽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這時,媽媽告訴果子,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氣,再過一會兒,水蒸發幹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氣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策略四:聰明父母學會反問孩子

父母的煩惱:“都說越問越聰明,我怎麼覺得我家妮妮越問越笨呢?看電視的時候老是問,‘媽媽,這個人為什麼會哭?’‘那個人為什麼在跑?’什麼都問為什麼,完全不自己思考。”

孩子發問時,父母應以誠懇的態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孩子不管什麼事。都問爸爸媽媽就不好了。比有問必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養成心中有疑問先自己思考的習慣。孩子在發問時,父母別忙於回答,必要時反問一下孩子。

實例:男生女生為什麼不一樣?

3歲的毛毛問:“男生和女生哪裡不一樣?”爸爸一時說不出來,反問毛毛:“你說,哪裡不一樣?”毛毛說:“穿的衣服不一樣啊,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原來孩

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裝不同而發問的。成年人往往從理性來思考。爸爸酌情後馬上說:“對,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毛毛已經看出來了,爸爸也這麼想的。”這個回答就很得體,又鼓勵了孩子的創造力。

策略五:不會回答的問題如實承認

父母的煩惱:“如果真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怎麼辦啊?”

最好是翻翻書,尋找答案。對於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要羞于告訴孩子不知道,可以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孩子大一些以後,自然就會養成查書的好習慣。

提問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提問,還要適當地啟發孩子提問,也可對孩子提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發問,以引導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學習方法。當孩子在你的誘導下自己得出答案後,他會高興得又叫又蹦,在歡快興奮的同時,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這自信心將伴他長大成人,伴他一生。

在你打電話、有急事時不能打攪你,但是孩子已經提出問題以後,你必須對此很關注並真正用心記下來,一會兒再告訴孩子。

策略三: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來回答

父母的煩惱:“我不是不願意回答,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啊,有些事情一句兩句講不清楚,講多了孩子又不能理解,這該怎麼辦?”

這可是寶寶父母最傷腦筋的,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真的難以解釋。有時,父母能提供正確答案,可是孩子聽不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隨便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不行。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張白紙,正確的事物會在上面留下痕跡,錯誤的事物也會在上面染上印跡。

所以,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3歲前的寶寶,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要考慮到寶寶的理解能力。

實例:冰到哪裡去了?

三歲的果子看到一塊冰放在屋裡,一會兒沒有了,便問媽媽“為什麼。”媽媽此時如果給她講物理知識,果子肯定一頭霧水;如果編個童話告訴她,“冰塊公主”的故事,孩子就會永遠覺得冰塊消失是因為有腳逃跑了。最好的回答方法是:媽媽不妨給果子做一個小試驗。媽媽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這時,媽媽告訴果子,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氣,再過一會兒,水蒸發幹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氣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策略四:聰明父母學會反問孩子

父母的煩惱:“都說越問越聰明,我怎麼覺得我家妮妮越問越笨呢?看電視的時候老是問,‘媽媽,這個人為什麼會哭?’‘那個人為什麼在跑?’什麼都問為什麼,完全不自己思考。”

孩子發問時,父母應以誠懇的態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孩子不管什麼事。都問爸爸媽媽就不好了。比有問必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養成心中有疑問先自己思考的習慣。孩子在發問時,父母別忙於回答,必要時反問一下孩子。

實例:男生女生為什麼不一樣?

3歲的毛毛問:“男生和女生哪裡不一樣?”爸爸一時說不出來,反問毛毛:“你說,哪裡不一樣?”毛毛說:“穿的衣服不一樣啊,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原來孩

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裝不同而發問的。成年人往往從理性來思考。爸爸酌情後馬上說:“對,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毛毛已經看出來了,爸爸也這麼想的。”這個回答就很得體,又鼓勵了孩子的創造力。

策略五:不會回答的問題如實承認

父母的煩惱:“如果真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怎麼辦啊?”

最好是翻翻書,尋找答案。對於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要羞于告訴孩子不知道,可以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孩子大一些以後,自然就會養成查書的好習慣。

提問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提問,還要適當地啟發孩子提問,也可對孩子提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發問,以引導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學習方法。當孩子在你的誘導下自己得出答案後,他會高興得又叫又蹦,在歡快興奮的同時,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這自信心將伴他長大成人,伴他一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