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享受自由的孩子才聽話

《愛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孫瑞雪說, 你幾乎在你的周圍找不到一個在自由中成長的人。 我覺得她說的有道理。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嚴謹的規則之中, 被迫遵守各種各樣的規則, 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要求無條件遵守, 幾乎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 從小時的不許玩水、不許翻箱倒櫃、要聽父母的話(無須思考對錯), 到學齡時的上課必須把手背在後面、必須聽老師的話(也無須思考對錯), 再到工作時期聽領導的話(仍然無須思考對錯), 我們一直為各種強加的規矩壓抑著, 我們的精神意志自由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尊重,

Advertisiment
也從來沒有機會真正的自主。

久而久之, 當我們對自由總是處於一種饑餓狀態時, 每一項規則無論合理與否都令人不自覺地反感, 而內心深處就產生了強烈的補償意識(這一點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 而當自我補償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層面實現, 就轉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比如騎車超越停車線)。

首先是自由, 其次才是規則

說到如何讓孩子遵守規則, 我想首要的是, 讓孩子體會到尊重和自由, 讓孩子充分地自主, 其次才是規則。 孩子得到了足夠的自由, 對自由不感到饑餓, 對規則也就不會有逆反心理, 那麼遵守規則就會容易很多, 即使是對於特殊情況下要遵守的不合理規則相信也會具備更強的承受能力。

Advertisiment

人的需要有似彈簧, 你壓得越有力, 它就彈得越高。

女兒沛沛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去家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的翻斗樂, 一出門哪兒都不去, 直奔那裡。 當時是夏天, 裡面空調開得很冷, 衛生情況亦不甚好, 奶奶怕她生病, 反對她去玩, 覺得在花園裡玩更好。 本來我覺得溫度低點關係不大, 再說, 在哪裡玩應該由孩子決定, 所以我經常晚上帶她去。 但後來沛沛的確病了一場, 這讓我在奶奶面前有些氣短, 便也開始想辦法讓她忘記那個超市, 儘量不讓她想起。 雖然從來沒有嚴厲禁止過, 但我們躲閃的態度顯然是讓沛沛感覺到了。 人的需要的確有似彈簧, 你壓得越有力, 它就彈得越高。 之後的沛沛對於這家超市形成了一種焦慮,

Advertisiment
一旦想起必去不可, 儘管她說起來語氣都有點酸溜溜。

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平靜

我知道是我壓抑了孩子的自由(雖然不是強力壓制), 其實沒有什麼理由不讓她去, 我後悔不應該妥協, 我必須把選擇的自由還給她。 於是我在家人面前立了一個規矩, 從此之後, 沛沛想去就去, 家人不得面露難色, 也不要想辦法轉移她的注意力, 而是高高興興地帶她去, 裡面冷就帶件衣服(這算是我最後的一點妥協吧)。

在一個多月的自由選擇之後, 結果是——平靜, 並且願意遵守規則。 沛沛仍然喜歡去, 但不焦慮, 也不會非去不可。 有時, 她想去的時候天色已晚或者正逢中午就要吃飯, 我就和她商量明天再去, 她都會欣然答應。 這就是自由的結果,

Advertisiment
是相信孩子的結果, 孩子得到自由後不是為所欲為, 而是更願意遵守規則。

我相信, 對孩子的自由、選擇的權利限制得越多(即使打著幫助他們的旗號), 也越是在從他們身上剝奪更多的責任。 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替自己做選擇。 我相信孩子也不願意, 而且我也相信孩子有能力選擇, 有能力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上帝的神壇上發過誓, 要永遠仇視對人類思想的任何專制。 ”這是刻在美國傑弗遜紀念館中一塊石頭上的話。

我想,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孩子。 如果有一天, 當沛沛做出的選擇是我所不認同的時候, 我想我會在充分的提醒之後, 給予最大可能的尊重和支援。

附言:自由是什麼?

這裡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

Advertisiment
也可以說是一種自主。 舉個例子, 當嬰兒想吃奶的時候

, 我們因為想讓他形成按時的習慣而拒絕他, 這就是對生命自由的壓制;當兩歲的孩子玩水的時候, 我們覺得聽故事更好而想辦法把他從洗手台邊誘走, 這也是對自由的壓制, 因為孩子此時的精神需要是玩水;當孩子見我們端著一杯水也想自己端的時候, 我們因為擔心打爛杯子弄翻水而拒絕他, 這同樣是對自由的壓制, 因為自己端穩水杯並自己喝正是此時孩子生命成長的需要……

是否給了孩子自由, 關鍵是看你是否把孩子當成與你一樣平等的人, 是否充分地尊重了他的意志, 而在具體事情上是否給了他足夠的選擇機會和權力。

相信孩子,他們並不比我們更無知,當你把必要的生活狀態都展現給他們時,他們一定能在自由的實踐中理解規則的存在,並主動去遵守。

相信孩子,他們並不比我們更無知,當你把必要的生活狀態都展現給他們時,他們一定能在自由的實踐中理解規則的存在,並主動去遵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