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醫生為何變得“冷漠世故”

患者多一分信任, 醫生就會多一分冒險的勇氣;患者多一分懷疑, 醫生就會多一分退避的顧慮。

最近, 一位援疆醫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一天夜裡, 他接診了一名遭遇車禍的病人, 肝臟破裂, 生命垂危。 雖經全力搶救, 病人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當醫生告訴家屬這個壞消息後, 家屬不僅沒有責怪醫生, 反而向醫生道謝, 然後要求把切下的破碎肝臟帶回去, 和死者一起埋葬。 喪事辦完後, 家屬又來到醫院結清所有費用。 此舉令這位醫生十分感動。 從此, 每當遇到危重患者, 他都沒有後顧之憂, 總是願意冒險一搏。

Advertisiment

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

生與死, 只有概率, 沒有定數。 一般來說, 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醫生越是敢冒風險, 患者的收益就越大。 如果患者給予醫生理解和信任, 願意跟醫生共擔風險“賭一把”, 醫生就會迎“險”而上, 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

但是, 人體畢竟是一個“黑箱”。 同樣的方法、同樣的藥物, 有人安然無恙, 有人則會出現意外, 這就是生命的複雜性和醫學的風險性。 面對複雜多變的病情, 醫生的決策永遠不可能完美無缺。 其中, 既有客觀因素, 也有主觀因素。 也許, 醫生是一個最不應該出錯的職業, 但又是一個不可能不出錯的職業。 患者對醫生最大的誤解, 就是把醫生當成神。 事實上, 一名醫生, 無論技術多麼精湛, 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處於最佳狀態。

Advertisiment
如果不允許醫生有失誤, 世界上恐怕就沒有醫生了。 當然, 醫生的失誤也分很多情況, 有的是可以原諒的, 有的是不可以原諒的。 在評判醫生的失誤時, 理應分清原因和性質, 不能一概而論。

醫學是愛的產物

醫生之所以敢冒風險, 既緣於對生命的敬畏, 更緣于對人性善良的篤信。 從理論上說, 所有的醫生都希望為患者解除病痛。 當一個人生命垂危之時, 最希望他活下來的, 除了親人, 就是醫生。 如果患者不能理解這一點, 就會傷害醫生的情感。

有一位農民帶著身患腎臟腫瘤的女兒求醫, 被多家醫院拒收。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 他來到某著名大醫院, 跪在地上, 苦苦哀求醫生救救孩子。 一位心地善良的泌尿外科醫生,

Advertisiment
明知手術異常兇險, 還是動了惻隱之心。 他告訴孩子的父親, 要做最壞的打算:人走了, 正常;救活了, 是意外。 經過精心手術, 巨大腫瘤被完整切除。 但是, 在止血縫合中, 患者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死亡。 雖然醫生並沒有過錯, 但死者父親還是把所有怨恨都發洩到醫生身上, 糾纏不止, 要求賠償, 導致這位醫生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做手術, 最終患上抑鬱症, 不幸跳樓自殺。

醫患是生命共同體, 惟有信任, 才能共贏

類似的事情, 令醫者寒心。 如果善心總是得不到善報, 醫生自然就會把心包裹起來, 變得冷漠而世故, 寧可承認自己無能, 放棄最優治療方案, 也不願冒一點風險。 因為只有這樣, 才能避免“躺槍”。 在醫患糾紛頻繁的今天,

Advertisiment
越來越多的醫生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 以求避免糾紛和訴訟。 例如, 讓病人做多餘的檢查、對高危病人進行轉診、故意選擇難度低的手術、放棄風險大但價值高的治療等。 顯然, 防禦性醫療是一種隱形的“冷暴力”, 使本已脆弱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 在這場博弈中, 醫生未必是贏家, 但患者肯定是最大的輸家。

醫患是生命共同體, 惟有信任, 才能共贏。 在醫療決策中, 最難的永遠不是技術, 而是心靈默契。 患者多一分信任, 醫生就會多一分冒險的勇氣;患者多一分懷疑, 醫生就會多一分退避的顧慮。 因此, 如果想讓醫生為你冒險, 就請給醫生一個冒險的理由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