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孩子想像力也在逐漸減退, 原先活躍的思維越來越定式化。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想像力逐漸喪失的呢?我們不妨來傾聽一下這位父親的傾訴。
女兒漸漸長大了。 成長過程中在收穫一些東西的同時, 也在失去一些東西。 我不知道應該喜悅還是苦惱。 女兒兩三歲的時候, 你畫一個圓, 然後問她是什麼, 她可以說出一連串的答案:太陽, 蘋果, 嘴巴, 皮球, 爸爸的自行車……而現在她讀小學一年級了, 你再問她, 她的答案則越來越簡單:圓形, 比“1”小的零。
難道成長的過程就是思維越來越定式化的過程?是什麼使女兒想像的空間越來越窄?
Advertisiment
那天老師在課堂上出了一條謎語, 是一首詩,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要孩子們回家後猜謎底。 妻子給女兒耐心啟發:想一想, 樹上的葉子是怎麼掉到地上來的?女兒說:“爬上樹摘。 ”妻子搖頭。 “用剪子剪”。 妻子歎氣。 “使勁搖。 ”妻子臉若冰霜。 女兒這時已經不敢再說出新的答案了, 好半天, 才帶著哭腔說:“秋天來了, 樹葉自己會掉的。 ”妻子憤怒地指責:“沒有風, 樹葉自己會掉嗎?你真笨, 謎底就是風啊。 ”女兒嚎啕大哭。 後來, 妻子猶有餘恨地把這事講給我聽, 她沒想到我會堅決站在女兒的一邊。 是啊, 單純面對“樹上的葉子是怎麼掉到地上來的”這樣一個問題,
Advertisiment
不久女兒又遇到了一件更讓她感覺委屈的事:一道語文題要學生寫出“圓”的反義詞, 她寫的是“扁”, 而老師認為應該是“方”, 那道題她沒有得分。 女兒一回家就把她的一個小皮球放掉氣, 滿臉不高興地說:不圓了, 就是扁了嘛, 老師為什麼說我錯了呢?我愣住了。 是告訴她學會按老師教的去做以免扣分呢, 還是以一種成人才會有的狡獪回答:兩種答案應該都可以,
Advertisiment
耶誕節到了, 老師要孩子們平安夜在大門上掛一雙襪子, 說第二天就會收到聖誕老爺爺的禮物。 女兒回家便忙活開了。 妻子對女兒在門上掛襪子並不反對, 但女兒用紅色彩筆給襪子染色的行動被她厲聲喝止了。 我問女兒為什麼要給襪子染色, 她說:如果不染色, 聖誕老爺爺會以為這只是我晾在外面的一雙襪子, 給它塗上紅色, 聖誕老爺爺才會知道這是我專門用來收禮物的。 在妻子的嘲笑和威權下, 女兒終於沒能掛上她迎接聖誕老爺爺禮物的紅襪子。
Advertisiment
過於講求實用, 過於強調非此即彼, 就這樣, 孩子們的思維也格式化了。 他們開始學會順應成人的模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以此來收穫贊許和許許多多的功利。 這自然也算是一種成熟, 然而代價卻是想像的翅膀被折斷了。 可問題是, 如果缺乏想像, 世界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