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對別人的需要要比學齡前兒童更加敏感, 而青少年要比小學兒童更能尋找最佳的幫助策略。 例如, 面對啼哭的小孩, 小學兒童能用言語問明原由, 表示關注, 而且設法安慰他們;相比之下, 青少年除了提供安慰之外, 還能在幾種幫助方法中選擇最佳的方法。 此外, 學齡兒童的移情和安慰的範圍顯著大於學齡前兒童。 他們不僅能對直接情境中的別人痛苦(當事人在場)表迭移情, 而且能對間接情境中的別人痛苦(當事人不在場)表達移情。 後一種移情行為是以發現和想像的能力為基礎的。
Advertisiment
在此時期, 兒童與不是朋友或家庭成員的其他人的分享行為也逐漸增加。 例如, 他們要比學齡前兒童更有可能為自己不認識的人募捐, 設法幫助他們, 並且援助處於意外事故和緊急狀態中的受害者。 研究發現, 上述的幫助行為在初中階段有所增加, 而在小學後期和高中前期則呈下降趨勢, 並在高中後期再度上升。 與他們的談話記錄表明, 小學兒童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提供援助, 高中前期兒童或者對自己的幫助沒有把握(也就是說, 他們不清楚自己的説明是否為別人所需要), 或者擔心提供説明後, 結果會沒完沒了(受助者盯住他們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