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兒出生3天內全血血糖
3天后
低體重兒出生3天內
1周後
目前認為凡全血血糖
新生兒低血糖的原因
一、糖原和脂肪貯存不足指低血糖持續時間較短, 不超過新生兒期。
1、葡萄糖儲存不足, 主要見於
(1)早產兒:肝糖原儲存主要發生在妊娠的最後3個月, 因此, 胎齡越小, 糖原儲存越少。
(2)圍生期應激:低氧、酸中毒時兒茶酚胺分泌增多, 刺激肝糖原分解增加, 加之無氧酵解使葡萄糖利用增多。
(3)小於胎齡兒:除糖原儲存少外, 糖異生途徑中的酶活力也低。
(4)其他:如低體溫, 敗血症, 先天性心臟病等,
Advertisiment
2、葡萄糖利用增加(即高胰島素血症), 主要見於
(1)糖尿病母親嬰兒:由於宮內高胰島素血症, 而出生後母親血糖供給突然中斷所致;
(2)Rh溶血病:紅細胞破壞致谷胱甘肽釋放, 刺激胰島素濃度增加。
二、耗糖過多新生兒患嚴重疾病如窒息、RDS、硬腫症等均容易發生血糖低下。
這些應激狀態常伴有代謝率增加、缺氧、體溫和攝入減少。 缺氧可促使低血糖症發生。 缺氧對足月兒和早產兒糖代謝的影響不同, 在Apgar評分1~3分的新生兒中發生低血糖症的都是足月兒, 因為應激狀態下足月兒利用葡萄糖迅速, 而早產兒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差。 國內學者證實處於寒冷或低體溫狀態下的新生兒低血糖發生率高,
Advertisiment
三、高胰島素血症暫時性高胰島素血症常見於母親患糖尿病的嬰兒。
因孕婦血糖高, 胎兒血糖也隨之增高, 出生後來自母親的葡萄糖中斷而發生低血糖。 嚴重溶血病的胎兒由於紅細胞破壞, 紅細胞內谷胱甘肽游離在血漿中可對抗胰島素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四、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患半乳糖血症的新生兒因血中半乳糖增加, 葡萄糖相應減少。
糖原貯積病的患兒糖原分解減少, 致血中葡萄糖量低。 患亮氨酸過敏症的新生兒, 母乳中的亮氨酸可使其胰島素分泌增加。 其他如腦垂體、甲狀腺或腎上腺等先天性功能不全也可影響血糖含量。
Advertisiment
五、遺傳代謝病偶可見到。
新生兒低血糖的症狀
無症狀或無特異性症狀, 表現為反應差或煩躁、餵養困難、哭聲異常、肌張力低、激惹、驚厥、呼吸暫停等。 經補糖後症狀消失、血糖恢復正常。 低血糖症多為暫時的, 如反復發作需考慮糖原累積症、先天性垂體功能不全、胰高糖素缺乏和皮質醇缺乏等。 對可疑低血糖者常用紙片法, 進行血糖監測。 持續反復發作低血糖者, 應作有關的輔助檢查。 可能與腦的葡萄糖供應不足有關, 低血糖時間越長, 對腦的影響越大。
根據引起低血糖的病因不同, 臨床上可分為4型。
1、早期過渡型窒息、重型溶血病、糖尿病孕婦的嬰兒出生後早期易發生低血糖,
Advertisiment
2、典型或暫時性低血糖型孕婦曾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或雙胎兒、小於胎齡兒(由於母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引起), 可出現典型低血糖症, 多發生在出生後2~3天。 大多為暫時性, 預後良好。
3、繼發性低血糖型原發疾病如硬腫症、敗血症、先天性心臟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繼發低血糖症, 但症狀常不易與原發疾病區別。
4、持續性或反復性低血糖比較少見, 如由於糖原累積症、增糖素缺乏症或先天性垂體功能不全引起的低血糖症。
新生兒低血糖的預防
一、早開奶生後半小時內開始餵奶, 24h內每2小時喂1次, 夜間不少喂。
二、補充葡萄糖對可能發生低血糖者, 生後1h即開始補充葡萄糖。喂(或鼻飼)葡萄糖液10%葡萄糖液,每次5~10ml/kg,每小時1次,連續3~4次。
三、輸注葡萄糖體重低於2kg、窒息兒、復蘇困難或時間長者,應儘快給予5%~10%葡萄糖液2~6ml/kg。此時輸注葡萄糖液濃度不應太高,以防止高滲血症和高血糖症。
四、血糖監測方法,臨床上常用紙片法、微量血糖儀取足跟部毛細血管微量血檢測血糖及靜脈血監測。要求生後1、3、6、9、12、24h早期定時監測或入院新生兒當時及定時監測。
生後1h即開始補充葡萄糖。喂(或鼻飼)葡萄糖液10%葡萄糖液,每次5~10ml/kg,每小時1次,連續3~4次。三、輸注葡萄糖體重低於2kg、窒息兒、復蘇困難或時間長者,應儘快給予5%~10%葡萄糖液2~6ml/kg。此時輸注葡萄糖液濃度不應太高,以防止高滲血症和高血糖症。
四、血糖監測方法,臨床上常用紙片法、微量血糖儀取足跟部毛細血管微量血檢測血糖及靜脈血監測。要求生後1、3、6、9、12、24h早期定時監測或入院新生兒當時及定時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