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新生兒的產傷!怎麼辦?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 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 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 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基層單位。 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 與分娩方式、胎兒娩出方位及出生體重有關。 大部分患兒無明顯症狀, 故易漏診, 但患側上臂活動減少或被動活動時哭鬧, 痛、骨玻璃音, 甚至可捫及骨痂硬塊, 患側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

新生兒常見的產傷有幾種類型。

一、產 瘤

產瘤( caput succedaneum )是頭部先露部位頭皮下的局限性水腫,

Advertisiment
又稱為頭顱水腫或先鋒頭。

病因:由於產程過長, 先露部位軟組織受壓迫所致。

臨床表現:主要為水腫, 水腫的部位根據先露部位不同而異。 頭先露者, 最常見的部位為頂部, 形成一個質軟的隆起, 可超過骨縫, 邊界不清, 壓之有柔軟凹陷感。

治療:新生兒出生後, 局部壓迫消失, 血液迴圈恢復, 水腫逐步吸收, 產瘤在數日內可消失, 無需特殊治療, 更不用穿刺, 以免引起繼發感染。

二、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 cephalohematoma )是頭顱骨膜下出血形成的血腫。

病因:由於分娩時胎頭與骨盆磨擦, 或負壓吸引時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 血液積留在骨膜下所致。

臨床表現:出生後數小時到數天顱骨出現腫物, 迅速增大, 數日內達極點, 以後逐漸縮小。

Advertisiment
血腫以一側多見, 偶發生於雙側。 因骨膜緊貼該骨邊緣, 故血腫不越過骨縫線。 血腫開始時飽滿, 在吸收過程中漸變軟而有波動感。 由於骨膜邊緣的鈣質沉著, 血腫基底周圍形成硬環。 血腫下之顱骨一般無骨折, 但可能有線形骨折。

治療:不需治療, 血腫可自行吸收消失, 吸收時間以腫物大小而定, 約需1~4個月。 不宜穿刺抽出血液, 以免發生感染。

三、鎖骨骨折

病因:鎖骨骨折( Fracture of clavicle )為產傷骨折中最常見者。 因分娩過程中肩部娩出困難或臀位產時用力過猛所致。

臨床表現:骨折多發生在鎖骨中部, 可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即青枝骨折 )。 其症狀表現為移動患側上肢時小兒哭鬧, 患側擁抱反射消失, 鎖骨局部腫脹和畸形, 並有壓痛。

Advertisiment
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可在患側腋下置一棉墊, 打8宇繃帶固定患側上肢於胸壁外側, 2周後即癒合, 預後良好。

四、臂叢神經麻痹

新生兒出生時因臂神經叢受傷引起的部分性或完全性麻痹稱臂叢神經麻痹( Brachial plexus palsy )。

病因:多見於頭位產時, 肩部不易產出而用力拉頭部所致, 或在臀位產時拉手臂或軀幹時發生。

臨床表現:以第五、六頸神經或其根部受損較常見, 表現為患側上肢下垂、上臂內旋、肘部伸

直、前臂前旋。 麻痹時間較久者肩部肌肉易發生攣縮。 如第8頸神經或第1神經受損, 則手的小肌肉和腕部肌肉麻痹, 手呈屈曲狀, 腕部不能動。

治療:使患肢置於過度糾正的功能位置, 將臂部置於外展外旋位, 肘關節屈曲。 手癱瘓者用墊料置嬰兒掌中,

Advertisiment
腕稍外旋。 同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 並進行針灸、按摩等治療。 一般病例, 均能在2~3個月內獲得改善或治癒。 6個月後無效的病例, 可應用外展支架, 預防肩關節攣縮。 損傷嚴重者, 可考慮行神經束間吻合術。

大部分產傷可自行恢復

大多數的產傷會自發性恢復, 只有少數需要外科手術或是定期複健治療, 父母親不要太過緊張, 相信給予寶寶身體、心理的支援, 並配合醫師指示, 定期回診追蹤, 生產損傷應該都會有良好的恢復, 父母可不用太過擔心, 配合婦產科醫師定期產檢, 決定適當的生產方式, 可以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