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產前篩查?

產前篩查是檢出子代患遺傳性疾病的風險性增加的孕婦, 或對發病率高的嚴重遺傳性疾病和先天畸形採用簡便、經濟、無創的檢查方法篩查出子代具有高風險的孕婦, 以便進一步確診, 是預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步驟。

目前常用的篩查方法有胎兒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的早、中孕期母體血清學篩查、胎兒結構畸形的超聲影像學篩查及無創性產前檢測。 產前篩查試驗不是確診試驗, 篩查陽性結果意味著患病的風險升高, 並非診斷疾病;同樣, 陰性結果只是提示風險較低, 並非絕對正常。 因此,

Advertisiment
篩查結果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的確診試驗, 染色體疾病高風險患者需要進行胎兒核型分析。

1.胎兒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產前檢查

(1)母血清學篩查:即唐氏篩查, 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過對妊娠早中期母血清中某些生化指標水準的檢測, 篩選出胎兒非整倍體如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綜合征高風險的孕婦。 早孕期常用生化指標為游離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亞單位(free-β-hCG)、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中孕期為甲胎蛋白(AFP)、hCG、游離雌三醇(uE3)、抑制素A(inhibin A)等, 根據孕婦血清中這些標誌物的升高或降低, 再結合孕婦年齡、孕周、體重等綜合計算出胎兒發病風險。

(2)胎兒頸項後透明層厚度(NT)測量:孕早期染色體非整倍體胎兒頸部常有液體積聚, 利用超聲觀察胎兒頸後的皮下積液,

Advertisiment
是早期篩查胎兒非整倍體異常的重要指標。 NT測量常在妊娠11~13+6時進行。

目前全球胎兒非整倍體產前篩查方案大致包括:①妊娠11~13+6周的早孕期篩查(NT、PAPP-A、free-β-hCG );②妊娠15~20+0周中孕期篩查(AFP、hCG、uE3、inhibin A);③早、中孕期聯合篩查。

2.胎兒結構畸形篩查

(1)妊娠早期超聲影像學篩查:除少數研究工作外, 臨床上目前不提倡在妊娠早期進行胎兒結構篩查。

(2)妊娠中期超聲影像學篩查:最佳檢測孕周為18~24周。 此時胎動活躍, 羊水相對多, 胎兒骨骼骨化的超聲影像對檢查結果影響小, 便於從各個角度觀察胎兒結構。

3.無創產前檢測(NIPT)

此方法原理為依據在孕婦的外周血中存在胎兒游離DNA, 通過對胎兒和母親DNA的測序, 結合生物資訊學分析, 檢測胎兒患遺傳性疾病的風險。

Advertisiment
如孕婦有染色體結構異常、多胎妊娠、近期有異體輸血等情況下則不適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