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皰疹性咽峽炎

入冬以後, 皰疹性咽峽炎又開始蠢動, 在兒科門診每天都會看到不少這樣的患兒來求診。 秋季傳染率高, 皰疹性咽峽炎是因腸病毒的感染所致, 而腸病毒包含有小兒麻痹病毒、科沙奇病毒、艾科病毒、及未分類腸病毒等, 這其中, 又以A群科沙奇病毒為此症的元兇(已知至少有12型會引起此症), 往往可以造成大流行。
另外, 少數的B群科沙奇病毒及艾科病毒也可引起此症, 不過多為偶發性病例, 極少引起群突發的大流行。 在臺灣省, 一年四季都有此症病例的發生, 不過, 還是以夏天、秋天的病例較多, 較易發生大流行。

Advertisiment
此類病毒的傳染力相當強, 上要是經由‘糞——口’途經傳播, 亦即患兒大便後, 東摸摸、西摸摸, 其他的小朋友不知道也摸一摸, 然後又拿東西來吃, 如此就得到了感染;偶爾也可經由‘口——口’的呼吸道途徑來傳染。 所以, 家庭裡或幼稚園裡只要有一患兒感染此症, 則經由接觸、呼吸道, 很快地就會傳染給其他的小孩。
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症狀:患兒會厭食、流口水
患兒在感染此類病毒後, 經過2~7天的潛伏期, 往往在毫無前驅症狀的情形下, 突然出現高燒, 接著就在咽喉扁桃腺的前壁、懸壅垂、或軟齶等處出現小小的潰瘍, 有的患兒則會先出現紅色小丘疹, 繼而轉為小水皰, 最後再變成小潰瘍;更少數的則會出現血點(淤斑)。 這些潰瘍,
Advertisiment
通常都是幾個(3~5個), 不過, 偶爾也會多到10多個, 或少到一兩個而已;筆者最多曾看過多達30多個小潰瘍的患兒。 至於發燒的情形, 個別差異性大, 不過, 通常都是高燒(39℃~40℃), 而且不容易退下來, 縱使退下來, 往往也會在兩三個小時後又回升上去;一般會持續3~6天(多半是三四天), 而潰瘍的痊癒則較慢, 往往需要7~10天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 由於潰瘍會造成疼痛, 所以患兒往往拒吃, 甚至連唾液也不敢吞咽, 於是臨床上就會出現厭食、流口水等症狀。 此外, 較大的小孩經常還會有頭痛、背痛等症狀, 而5歲以下的小孩, 則有25%會出現嘔吐的情形。 就臨床症狀而言, 有一篇突發的流行報告, 統計的結果是100%的患兒以厭食、流口水為起始症狀, 50%有喉嘴痛,
Advertisiment
45%流鼻涕, 18%有頭痛, 36%有嘔吐或腹瀉的情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