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怎麼辦?

胎位的意義

胎位指的是胎兒在子宮的位置、姿勢, 它對生產方式及生產過程有極大的影響。 懷孕初期, 子宮內空間大, 胎兒可以自由活動, 胎位還沒固定下來, 隨著胎兒逐漸長大, 子宮內的空間越來越擁擠, 胎兒的姿勢會逐漸固定, 胎位在接近足月生產時才有意義, 懷孕36周之後, 胎兒姿勢變動的可能性已較小, 若為臀位、肩膀位、側面位等姿勢, 都可能影響生產方式, 需請醫師評估

關於胎位

一、頭位

指的是胎兒的頭部最靠近子宮頸, 分娩時最先出來。 一般正常生產都是頭先下降出來, 稱之為“頭骨先露”或“頭位”。

Advertisiment

二、臀位

如果胎兒在子宮內是坐著的姿勢, 屁股在最下麵, 稱之為“臀位”, 而臀位元還可根據胎兒腳的位置, 再細分為雙腿併攏向上打直純臀位、完全臀位((髖關節、膝關節曲屈、雙腳掌向下而坐)、足式臀位(其中一腿或兩腿下伸, 變成腳最接近子宮頸口)。 臀位是最常見的胎位不正的姿勢, 孕媽媽可能需要剖腹產。

三、肩膀位

當寶寶橫在子宮裡時, 分娩時其先露部位為肩膀, 稱之為“肩膀位”。 可能會造成難產。

四、顏面位

有些寶寶雖然頭的位置在最下面, 但是頭卻向後仰伸, 以致臉部面對子宮頸口, 先露部位為臉, 稱之為“顏面位”。

五、複合位

胎兒的身體有兩個部分同時為先露部位, 例如其中一隻手伸展開來放在胎頭旁邊,

Advertisiment
則出生時這一隻手和胎頭會一起先出來, 稱之為“複合位”。

胎位不正怎麼辦

有些孕婦臨近分娩, 仍胎位不正, 對選擇自己生呢還是剖宮產, 常常拿不定主意。 這裡我要告訴你, 胎位不正也不必驚慌, 只要定期做好產前檢查, 按醫生的指導去做, 也能安全度過分娩。 因此, 孕婦要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盡可能弄清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 如骨盆狹窄、子宮畸形、胎盤異常、多胎等, 瞭解能否糾正及糾正方法。

在妊娠30周前, 任其自然, 只要勤做產檢就行了。 可採取飲水療法, 每小時飲1碗水, 每天10碗, 連飲3天后休息3天, 檢查胎位是否糾正。

妊娠30-34周, 是糾正胎位的時機。

方法一: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做l5分鐘, 連續做1周, 每週檢查一次看胎位是否轉正。

Advertisiment
其姿勢是, 在硬板床上, 胸膝著床, 臀部抬高, 大腿和床垂直, 胸部要儘量接近床面, 注意做前要空腹、鬆開褲帶。

方法二:用艾條炙兩小腳趾胛跟部外側的至陰穴, 每日1次, 每次l5-20分鐘, 連續做l周。 注意艾卷離皮膚不要太近, 以免燒傷皮膚。 兩種方法可合併使用, 如無人幫助, 可一先一後運用, 如有老公協助, 可同時進行。

如果以上兩種辦法都不見效, 到妊娠34周後, 由醫生檢查確定是否可行從外部進行倒轉, 讓胎兒轉180度, 及約好倒轉的時間。

中藥自療法:

方一:車前子烘乾研成粉9克, 溫水吞服。 1周後複查, 未轉胎, 再服1次。 最多服3次。

方二:蘇葉、黃芩各6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1周後複查。

方三:當歸、黃芪、黨參、白術、白芍、川斷、枳殼、熟地、甘草各10克、川芎6克,

Advertisiment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1周後複查。

經上述方法胎位仍然不能得到糾正, 則需要在預產期前1-2周住院待產。 但胎位不正醫生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決定分娩方式, 不一定都要行剖宮產, 根據骨盆大小、胎兒大小、胎位不正的類型、產力及產次等情況決定分娩方式, 當然剖宮產也不失為是解決胎位不正的一個常用、安全的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