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 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 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 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 一半來自母親, 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 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 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然而, 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 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 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Advertisiment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 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 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 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 它們像心靈的食物, 若是得不到, 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麼, 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 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 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 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 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 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 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 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 甚至犯險去偷食物。 因此, 我們要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

Advertisiment
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 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 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 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 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 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 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 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 會採取強烈的方式, 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 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 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 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 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呢?“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

Advertisiment
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你媽媽死愛錢, 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你媽媽愛嘮叨, 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 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 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 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 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接, 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 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 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 就算表面上沒說, 如果你心中有這些資訊, 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 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

Advertisiment
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 簡單地說就是, 當你越不尊重對方, 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 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 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 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 透過這種方式, 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接, 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Advertisiment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並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 我會很高興。 ”

“如果你像你媽媽, 我會很高興。 ”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 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 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 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 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 夫妻有可能會分開, 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 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 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請記住, 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 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 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 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裡被否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