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樣的音樂活動更適合幼兒

音樂的潛能是每個正常兒童都具有的, 在幼稚教育中, 我們需要發現幼兒的音樂潛能並開發出來。 那麼, 究竟什麼樣的音樂適合幼兒呢?用怎樣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理解和表達音樂呢?

模仿與創造相結合的音樂活動

幼兒天性喜歡玩耍, 熱衷於遊戲, 對新事物的模仿能力強。 因此對於新入園的幼兒來說, 模仿和創造相結合的活動是最適合的音樂活動。

幼兒從小就知道拍手、跺腳、拍打桌子, 弄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教師可以把幼兒製造聲音的這種原始動力引向更多的音樂活動, 讓幼兒瞭解、配合樂曲的速度和強弱的變化,

Advertisiment
激發幼兒的想像力, 培養幼兒節奏感。 向幼兒示範各種節拍以及音的強弱可用拍手的形式進行, 幼兒會興致勃勃地觀看且模仿得有模有樣。 帶領孩子們打節奏的過程中, 教師還可隨時更換節奏, 同時更換部位拍打, 如拍肩、拍兩臂、拍桌子等, 幫助幼兒瞭解節奏快慢及強弱的關係, 增強幼兒的手腦協調能力。 《小腳踏踏》是一首融入情節的歌曲, 為了讓幼兒感受樂句的停頓, 每唱一句, 教師都引導幼兒做一個動作。 聽著自己的小腳踏在地板上的聲音, 幼兒充分感受到了音樂節奏帶來的樂趣。

小班幼兒雖感受不到複雜的音樂變化, 但能感受音的高低、快慢的變化。 因此, 在幼兒掌握基本節奏的基礎上加上打擊樂,

Advertisiment
運用不同的打擊樂器結合音樂欣賞來進行音樂活動不僅能喚起幼兒對音樂的熱愛, 還能讓幼兒體會歡快活潑的情緒, 激發幼兒聆聽音樂的熱情。 如《盆碗碟杯在唱歌》旋律輕快、節奏鮮明, 教師可讓幼兒邊唱歌邊做相應的動作, 同時鼓勵幼兒大膽仿編歌詞, 這樣可以使幼兒更加投入活動並享受樂曲帶來的愉悅, 加深幼兒對樂曲旋律、節奏、音高的理解。

存在情景的音樂活動

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及認知結構的音樂能説明幼兒最有效地理解音樂, 存在情景的音樂能營造一種氛圍, 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某些知識。 如教師教唱《笑嘻嘻》、《你好歌》等可以幫助幼兒瞭解小夥伴、增進友情。 欣賞歌曲《一隻蛤蟆一張嘴》時,

Advertisiment
教師讓幼兒分組戴頭飾扮蛤蟆、池塘, 進行表演。 幼兒在歌聲中不僅理解了蛤蟆的外形特徵, 同時還理解了數字的增減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 幼兒在欣賞音樂時, 教師最好重複播放曲子, 不要隨心所欲地更換, 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加深印象, 用音樂訓練來延長記憶的持續時間。

除了有旋律的音樂外, 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和幼兒身邊的聲音也是教師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好素材。 把自然界的聲音搜集起來放給幼兒聽, 可讓他們感受聲音的優美;發生在幼兒身邊的聲音, 如喝水聲、敲門聲、汽車喇叭聲等則是幼兒很容易識別的聲音, 利用這些聲音素材可激發幼兒對聲音的熱情, 從而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周圍的世界。

Advertisiment

與繪畫相結合的音樂活動

放一段音樂讓幼兒仔細傾聽, 刺激他們的聽覺系統, 並讓幼兒展開想像, 運用手中的畫筆, 畫出他們聽音樂的感受。 這種方式會極大地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欲望, 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對小班幼兒來說, 可以在雨聲、流水聲、氣泡裂開聲等熟悉的聲音的伴隨下手拿畫筆邊聽邊畫, 還可以在一些簡單小歌曲如《玩手絹》的陪伴下給紙上的畫面塗顏色。 對於中大班的幼兒, 可以逐漸增加難度, 邊聽音樂邊作畫。 如教師讓大班幼兒邊聽《慶祝六一》的音樂邊畫“六一”節的熱鬧場面。 在無需教師指導的情況下, 孩子們把優美的音樂和有趣的情節有機結合起來, 畫出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繪畫作品。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