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
心中也有一桿秤,
成人的每一句評語,
都能讓那些敏感的心靈快樂,
或者悲傷。
上初三的學生小邵說,
在學校,
“最冤是連坐”。
這種批評方式恐怕大部分孩子都經歷過。
正上初三的小邵解釋了什麼叫連坐:比如星期五下午,
因為有幾個同學自習課講小話,
老師就一怒之下把全班同學都留下來,
不准按時回家,
一直拖到6點多鐘。
小邵說:“像我們家遠的,
到家時天都全黑了,
家裡把飯菜熱了又熱,
還擔心路上出什麼事了呢。
其實不守紀律的就那三四個人,
我們都挺冤的。
”
上初一的學生小李也深有同感,
Advertisiment
小學生小明煞是成熟地道出:“我的柔情你不懂”。 原來, 在一次語文課測驗中, 他忘了一個字怎麼寫, 就趁老師不注意翻了字典, 結果考了100分。 他回家後把這事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 雖然老師沒發現, 但作弊是很壞的習慣, 建議他把這件事寫進周記給老師看。 老師看後, 評語只有一句:“這次考試
只能給你零分。
”虛心認錯只得到冰冷的批評和殘酷的結果,
讓小孫很失望。
還有個學生想起老師那句“你怎能這麼誇張”就感到心裡委屈。
Advertisiment
“群起而攻之”式的批評也是孩子們最“恐怖”的。 現在已經上高中的小凱, 說起他小學時經歷過的那場“階段鬥爭”, 還心有餘悸。 老師指著他問全班同學:“你們家長是不是都不准你們跟他玩?”大家齊聲回答:“是。 ”老師還不過癮, 又挨個地問班上的同學。 小凱說自己當時犯了什麼錯早忘了, 只是那一聲聲:“是——”讓他現在想起來還心寒。
張燦燦姐妹倆道出了許多孩子的心聲, “老師或家長的批評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Advertisiment
三、良言入耳三冬暖
“哀莫大於心死”, 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 表面上看比體罰“文明”, 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 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 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 受“心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 自信被打擊, 智慧被扼殺。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認為, 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經常使用帶用懲罰性質的話語, 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小的性格, 或者產生對立情緒。
俗話說, “良言入耳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成功的父母, 老師是深悟“良言”妙用的。 他們善於觀察與揣摩子女的心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