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年出生的“蛇寶寶”人數仍保持高位 醫院擠破門檻

 進入七月, 各大產院迎來分娩“熱潮”。 去年此時, 市衛計委(原市衛生局)要求:全市三大產院各增加100張床位, 以滿足更多孕產婦需求。 記者近日走訪獲悉:產院“擴床”一年後, 擁擠狀況雖稍有好轉, 但加床仍在所難免。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內, 產房加床已達8張;產科病區走廊裡, 一排排加床緊緊挨著, 環境逼仄, 產科護士坦言:“人滿為患, 留下的護理空間不到1平方米。 ”
相比大產院孕產婦紛至遝來, 小產院空閒卻少人問津。 記者獲悉, 部分二級產院因人數持續減少, 有的床位一減再減, 業務明顯萎縮。 應對生育高峰,

Advertisiment
申城產科資源當如何調配?調整床位是否真能化解難題?
擴床後, 仍未解“高峰難題”
相比“龍寶寶”, 今年出生的“蛇寶寶”人數有所回落, 但仍保持高位。 婦產科醫院資料顯示:進入七月, 黃浦、楊浦兩個院區平均每日順產、剖宮產數達30餘人, 床位周轉率達300%。 去年起, 醫院壓縮100余張婦科床位、將30余張特需病床改建為普通病床, 同時延長醫生產科輪轉週期、調配6名婦科醫生至產科……即便如此, 仍難緩解高峰壓力。
目前, 婦產科醫院每日預約登記40余名孕婦, 每個產科病房每日入院20餘人;高峰時, 病區走廊裡也會出現兩人睡一張床。 產科副主任顧蔚蓉說, “產科很特殊, "平產"沒大事, 但萬一有意外, 便關乎兩條命, 風險大責任重。 ”前不久, 該院產科一夜完成“不可能任務”:保證11名正常產婦的安全分娩、16名待產產婦的產程觀察、20餘人次的急診入院,
Advertisiment
人手僅有4名醫生、3名助產士。
總床位不缺“消化”為啥難
2012年資料顯示:本市共有各級接產醫療機構81家, 開放產科床位3664張, 加上三家產院各增100張床位, 共計近4000張床位。 以平均每位產婦3至5天的住院週期算, 一年起碼可滿足28萬餘人的分娩需求, 相比出生人口, 產科床位資源並不稀缺。 然而, 產科床位面臨的結構性難題、人才的稀缺, 使生育高峰難以順利“消化”。
產科資源不均衡是一大主因。 業內人士介紹, 一些優質產科資源床位周轉大幅提高, 但“輻射效應”使孕產婦趨之若鶩, 個別產院到了“孕6周無法建卡”的緊俏程度。 相形之下, 另一些產科資源因技術服務缺乏特色,
Advertisiment
未能“物盡其用”, 床位周轉率連年不高, 少數甚至私下改建為康復病床。
深層次來看, 產科人才配置沒有及時跟上, 也是關鍵。 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教授坦言:眾所周知, 產科風險大收入低, 本就不夠吸引人;另外, 產科隨生育高峰低谷“潮漲潮落”, 低谷時人才充裕, 高峰時又顯不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