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資鼓勵,其實是家長的另一種簡單粗暴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媽的肯定, 可是成人卻非要把這份肯定庸俗成物質。 我們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 於是把孩子變成推磨的鬼。 鼓勵孩子需要講究正確的方法, 以資鼓勵, 其實是家長的另一種簡單粗暴。

晚上9點, 小諾準備睡覺, 他想起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兒, 評分!

看著爸爸在牆上的表格裡寫寫畫畫, 加加減減, 他很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表現會被評多少分, 因為這關係到本月最重要的KPI!

19?哎又沒戲了, 滿分21, 爸爸說如果連續一個月每天不低於20分, 可獲得100元現金獎勵, 連續三個月不低於20, 300元的玩具, 隨便挑!

Advertisiment

這個模式, 小諾並不陌生。

從他一年級開始, 就聽說班裡很多同學的爸媽都這麼幹, 據說是從公司沿用到家庭的一種管理方法, 他們管這叫激勵機制。

小諾想起前幾天, 同桌終於得到了心儀已久的樂高玩具, 價值1000塊!就因為他期中考試達到了爸媽的要求——語數英三門平均分高於85。

簡直羡慕嫉妒恨好嘛!但小諾覺得, 這標準對於小學生來說是簡直太低, 即便是這樣, 同桌還得靠偷瞄他的卷子, 才將將過了合格線兒, 實在不夠光明磊落。

想想自己, 昨天18今天19, 這個月想拿獎勵, 肯定是沒戲了, 小諾尋思著, 在接下來的兩周裡是不是可以放棄?

哎, 對了, 爸爸上次說, 不管大考小考, 只要拿到滿分, 就會獎勵一個玩具, 多少錢來著, 明天一早得趕緊去問問爸爸!

Advertisiment

是啊, 去問問爸爸, 問問媽媽, 這份努力在他們的心裡到底值多少錢?

我們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 於是把孩子變成推磨的鬼。 這種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父母任何的要求, 比如學習, 都是苦差事, 而不是享受, 它們本身並沒有意義, 所以才需要物質補償。

如此一來, 孩子即便獲得了錢, 於其精神的成長來說, 也是一種倒退。

我們從前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群孩子, 每天放學後都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 叫聲連天, 任何提醒均告無效, 幾天過去, 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 他走出家門, 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 微笑著對他們說「看你們玩兒得這麼開心, 我覺得自己仿佛年輕了十歲,

Advertisiment
希望你們每天都來, 這點錢表示謝意。 」就這樣, 10天過去了。

第11天, 孩子們仍然來到門前, 一如既往地嬉鬧, 老人還是在同樣的時間出現, 但是今天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有些失望, 但是想想看, 5美分畢竟比沒有強, 於是他們依然還是每天來到老人家門口玩耍。

第20天, 老人出現時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 「一天才2美分, 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 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於是, 老人久違的寧靜生活又回來了!

我們天真地以為, 物質獎勵能鼓勵孩子正向的行為, 可是我們卻忽略了, 一旦獎勵變少或者停止, 孩子的努力, 在他心裡是否會像之前一樣有意義有價值, 他是否會用同樣的熱情和狀態來面對一件完全不可能獲得物質獎勵的任務?

Advertisiment

當然, 物質獎勵不是完全沒有意義, 如果你是個吝惜教育心力成本的父母, 那物質獎勵對於你而言, 絕對是一股減負的清流!

使用它, 意味著:

● 你不需要一遍遍講道理, 講到口吐白沫心慌氣短;

● 你可以不以身作則、只需拿出一張100條事物價值清單, 按勞付款;

● 你不需要動腦筋周旋, 用漫長的陪伴和監督來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

因為, 你認為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可以依賴KPI來科學管理, 唯結果論, 貌似讓教育這件事兒變得簡單多了呀!

簡單一點, 就輕鬆一點!

現在做父母已經夠累的了, 況且, 在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 是什麼可以激勵著一個孩子持續地付出努力, 你會問, 孩子真能做到嗎?

Advertisiment

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認為, 每個人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 如果它們得到滿足, 內在動力就會大大提高, 孩子也不例外, 直接表現就是, 他付出努力的程度並不取決於外在物質的獎勵。

● 第一是歸屬感(relatedness), 讓孩子明白, 做一件事無論結果如何, 都能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 第二是自主感(autonomy), 讓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 第三是勝任感(competence), 它至關重要, 指孩子覺得他能、他行、他可以。 例如“我會畫水墨畫”、“我能炒雞蛋”、“我能和小夥伴合作搭樂高大樓”??

所以, 如何刺激孩子產生內在動力, 才是父母最該關注的問題。

且不說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 即使缺, 也絕不是什麼生活必須品, 從這個意義來說, 任何物質獎勵都可有可無, 一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也許寧肯放棄。放棄得多了,不僅鬥志沒有激起,反而產生挫敗感,越發不自信,越發沒有上進心。

真正優秀的孩子,絕不是靠金錢獎勵出來的,某些看起來生了效的物質激勵,實際上只是巧合,只產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內在動力。用金錢「收買」孩子,是一種勝算很小的策略,它將金錢設置為奮鬥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非常有限。

孩子終會長大,如果他帶著這樣簡單粗暴的邏輯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總為外在的激勵而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將永遠處於桎梏之中,為人父母,難道不覺得可悲嗎?

一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也許寧肯放棄。放棄得多了,不僅鬥志沒有激起,反而產生挫敗感,越發不自信,越發沒有上進心。

真正優秀的孩子,絕不是靠金錢獎勵出來的,某些看起來生了效的物質激勵,實際上只是巧合,只產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內在動力。用金錢「收買」孩子,是一種勝算很小的策略,它將金錢設置為奮鬥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非常有限。

孩子終會長大,如果他帶著這樣簡單粗暴的邏輯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總為外在的激勵而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將永遠處於桎梏之中,為人父母,難道不覺得可悲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