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成年人從孩提時代起,
就不知不覺地被自己的父母變成了不快樂的人。
——澳大利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史迪夫·比道夫膾炙人口的佳作──《培養快樂孩子的秘訣》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
這是怎樣發生的,
又該如何避免呢?
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
都可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儲存在潛意識當中,
而且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和成年生活不斷地支配他們的行為,
這些行為常常令行為者本身迷惑不解。
種瓜得瓜
每一天, 你的言行都影響著孩子, 這正是培養他們的好時機。
然而, 我們卻聽到了什麼:
Advertisiment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笨死你!這麼點兒事都做不好。
”
“你聾了?聽見沒有?”
“哎,
你怎麼這麼懶呀!”
你跟你爸一個德性!……
這些話不僅在當時令孩子不快, 而且在他們潛意識裡留下很深的痕跡。 各種貶低孩子的話像種子一樣灑落在孩子心裡, 這樣的情況越多, 埋藏得越深, 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 結果使自己成為被父母咒駡的那種人。
我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心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最重要的是有關自我的問題。 “我是誰?”等等。 這些問題是人選擇生活的基礎。
“為什麼你不要求進步?”
“不,
我不行。
”
“我不行”的自我概念, 往往來源於孩子提時代父母所給予的“你是……”的消極評語。 困此, 父母的以“你是……”開始的語句, 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Advertisiment
在孩子的心目中, 成人是了不起的, 他們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 因此, 孩子總是無條件地承認和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 而不能分析判斷這些評價的正確性。 當孩子被成人告知“你很笨”時, 他(她)會感到非常緊張, 而且往往表現得更笨。
除了“你是……”的直接對話, 孩子還可能在無意間聽到父母在與他人交談時對自己的評價。 這種無意間得到的資訊和有意識獲得的同樣被大腦儲存, 影響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所以, 當你談論自己的孩子時, 不妨多提提他(她)好的表現, 還有你對他(她)的期望和讚美。
你的身體也會“說話”
當父母在評價孩子時, 他們的表情、動作、姿態對言語具有強化作用, 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Advertisiment
現代社會要求成人說話和辦事都必須控制甚至壓抑個人情感, 否則會遭到別人的輕視, 因此, 父母也變得冷漠起來。 他們與孩子重複著缺乏感情的日常交流。 “哎, 別動那個, 到這邊兒來。 ”“好了, 咱們走吧。 ”而當生活壓力太大時, 父母會突然失去
控制, 對孩子說出一些令人傷心和恐懼的話。 如“當初我就不該生你!”“閉嘴!你這個小混蛋!”等等。 同時, 伴隨著圓睜的雙目和尖厲的叫喊, 這些表情、動作以及整個爆發過程, 構成一個強烈的刺激, 使孩子對這些活終身難忘。 他們可能會因此認為:原來爸爸媽媽是這樣看待我的!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應該經常用言語、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 特別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你的錯誤
1.用挖苦的話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你這個小自私鬼,
快把它放回去!
2.用挖苦的話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
如用綽號招呼孩子說:“唉,
驢耳朵,
晚飯準備好了!
3.通過比較來貶低孩子。
如“你和你爸爸一樣壞。
”
4.用不恰當舉例管教孩子。
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來!”“如果你再打他,
我就殺了你。
”
5.在孩子能聽見的情況下,
與別人議論他(她)的缺點。
如“她太害羞了,
我不知道她是怎麼搞的。
”
6.誇獎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他真行,
居然把地捆起來了。
7.用使孩子感到內疚的辦法來管教他們。
如“天呐,
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對媽媽做了什麼?”
8.用員警、醫生、教師等成人來嚇唬孩子,
Advertisiment
你為什麼經常罵孩子
讀過前面的內容後,
你可能感到內疚,
很想知道怎樣才能改變批評孩子的方法。
但在此之前,
你應該瞭解一下自己為什麼經常罵孩子。
知道了癥結所在,
改起來就容易了。
1.你可能是從童年生活中學到了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
雖然知道當時自己對父母的怨恨很大,
但由於缺乏其他辦法,
只好讓自己的悲劇重演。
2.你也許認為這樣才能達到“重捶敲響鼓”的效果。 希望孩子在罵聲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 改正不良行為, 而事實上, 孩子只會表現得更糟。
3.你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靠罵孩子來發洩淤積在心中的不滿和焦慮。
假如真是這樣的話,
請你務必試試這兩種辦法,以防止對孩子造成意外的傷害。
(1)進行一些劇烈的體力活動,如重體力勞動,快步走等。
(2)找朋友或親人聊聊,或練練氣功,洗個熱水澡,做做按摩等,使自己儘量放鬆下來。
總而言之,身為父母,不光要學會照料孩子,而且要學會照料自己。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就忘了自己。
(1)進行一些劇烈的體力活動,如重體力勞動,快步走等。
(2)找朋友或親人聊聊,或練練氣功,洗個熱水澡,做做按摩等,使自己儘量放鬆下來。
總而言之,身為父母,不光要學會照料孩子,而且要學會照料自己。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就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