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會把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的東西作為自己手上的“籌碼”, 在教育孩子、訓練孩子行為、希望孩子達到要求時當作獎勵使用。 有教育專家把這樣的教育方式稱作“交換教育”。
父母們使用的“籌碼”通常包括物質、活動和精神三方面。 物質的, 如孩子特別想吃的食品, 特別想得到的玩具, 某些父母還會使用錢作為獎勵物;活動的, 如帶孩子去遊樂園, 允許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機等等;精神的, 如通過講道理, 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對, 對了就能得到讚賞、表揚、爸爸媽媽就高興等等。
不少3~4歲孩子的父母表示,
Advertisiment
但是, 當孩子慢慢長大, 父母們卻發現, “交換教育”時有“失靈”, 甚至孩子還變得愛跟父母討價還價、斤斤計較。 孩子學會了“講條件”, 父母期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反而成了孩子手上的“籌碼”。 我們不禁深思:是這種教育方法惹的禍, 還是父母沒有恰當地掌握使用方法和使用頻率?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Advertisiment
專家視點
轉換成“語言”鼓勵好
兒童心理學博士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 可以使用“獎勵”方法, 把它作為給孩子的一種條件交換, 但是, 不能把這種教育方法作為一種主要的教育方式, 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這種教育方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使用這種方法一段時間以後就要轉變為一種“語言”鼓勵, 或是讓孩子通過參加一些比賽得到名次, 讓他感到有一種成功感, 也就是說, 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就能夠受到讚揚和獎賞,
Advertisiment
明確獎勵目的
教育學院心理教育系副教授
“獎勵教育法”短時間內可能會非常有效, 但是, 如果長期使用的話, 孩子會變本加厲的, 發展到最後, 就是沒有物質獎勵事情就很難辦了, 有些孩子甚至會反過來要脅父母, 所以, 不要輕易使用這種教育方法。
但是, 如果父母已經使用了, 那就要注意不能濫用, 使用要適當。 還要教育孩子合理地使用獎勵的物品, 包括錢, 比如錢要用在什麼地方, 不是用來買零食的, 而是要用來買適合自己看的書等。 同時還要告訴孩子獎勵的目的在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