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作一個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

蒙特梭利幼兒院有個口號叫:“愛和自由, 美和理想。 ”這個口號是我們對蒙特梭利教育法實施幾年來探索得出高度概括。 為什麼要把愛放在第一位呢? 

兒童一切生活的基礎和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全部歸結於早期教育, 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以展的最重要的基礎。 因此我主張愛的問題是兒童各方面成長的一個背景。 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的共識, 好比是植物有土壤一樣, 愛就是兒童成長的土壤。 許多家長可能這樣認為: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但對一個內心根本無愛且不具備愛的能力的尬來說,

Advertisiment
怎麼辦?我認為這是一個成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 一個父母在成長過程中, 心理很成熟, 他就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 反之, 父母的心理年齡如還在童年, 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僅從他自身出發, 他更愛他自己, 在處理同孩子有關的事物上, 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著想, 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同孩子慪氣, 對著幹。 必須他取勝。 他不能作為一個成人寬容地對待孩子, 容納和理解孩子。 另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自己的情緒, 情緒好時是猛愛, 情緒不好時是猛呵斥。 這術, 孩子把寶貴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觀色上, 先是驚嚇和糊塗, 後來是揣摩和應付。 在蒙氏教育實施5年來,
Advertisiment
我們面臨的不是如何實施這個教育, 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調節兒童因得不到愛而無安全感帶來的情緒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 這種焦慮是普遍的, 這個普遍性來自於人們的觀念。 所以, 我今天要談的是學會怎麼去愛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弗羅姆(Erich Fromm, 1900-1980)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說“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 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 好比學醫, 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醫生, 你必須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個醫生, 他的看法是:每個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什麼才是父母幹對孩子的“愛”呢?我們知道許多動物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 比如說:母雞愛它的小雞, 老虎很愛它的小老虎。 我們在電影裡經常看到老虎媽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

Advertisiment
這了慢一種愛。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來以後, 對孩子確實充滿愛意。 但是在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後, 這種“愛”警惕性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說:“真正的愛, 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 這也就意味著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 

在幼兒院觀察孩子的結果證明: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 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 比如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經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 同時孩子就越快樂無比。  

許多父母可能有一個錯覺:母親越愛孩子, 孩子就越依戀她。 不是的, 我的理解是, 越愛孩子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孩子就不依戀父母。 因為很多經驗告訴他, 他母親是愛他的。 這個經驗也同時告訴他, 父母只是暫時離開, 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自己得出, 不管父母到哪裡, 愛是穩定不變的。 所以在陌生環境中, 這種孩子更容易產生安全感, 適應環境更快, 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經驗, 而不是別人教給的。 原因是他已經建立了安全感, 有了這個基礎他也容易對別人建立安全感。 而那種沒有得到父母愛的孩子, 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母親一離開, 孩子就拼命地哭, 而且他會把這種愛胡亂地施加於任何地方, 也就是到處尋找愛, 討好別人, 或是完全封閉自己, 拒絕任何一種愛。 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帶的孩子。 孩子的表現是父母一回來, 孩子只跟父母,
Advertisiment
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 任何人都不跟, 而且對保姆的依戀, 常使父母有一個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好”。 這種孩子離開保姆就懼怕任何人。 原因是父母在的時候保姆愛這個孩子並讓孩子為所欲

為, 父母不在的時候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 你不能想像的是得到愛的孩子, 怎麼會懼怕父母和保姆之處的世界呢?顯然他得到的是愛和不愛兩種情況, 因些用他的經驗來看就是熟悉的人是安全的, 除此之處危機四伏。 有一個小孩, 他跟別的小孩玩的時候會對這個小孩說:“我媽媽給我買巧克力不給你吃。 ”這顯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來, 他要把這個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 這種孩子歡樂少, 心靈不開闊。 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兒得到了愛的孩子, 他會把這個感覺建立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得到了愛的滿足,也就有了安全感,所以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 

他會把這個感覺建立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得到了愛的滿足,也就有了安全感,所以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