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基本概念
1.1.1 作業環境:是指員工從事生產勞動的場所,它包括生產工藝、設備、材料、工位元器具、操作空間、操作體位元、操作程式、勞動組織、氣象條件等。 作業環境管理最基本的任務是使作業環境保持整潔有序, 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防止職業病發生, 因此, 其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如何改善作業環境條件, 如何預防職業病。
1.1.2 職業健康:又稱職業衛生。 職業健康工作是保護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免受職業危害為目的工作領域, 首要任務是識別和控制不良的作業環境、強化對員工的職業健康檢查和保護措施,
Advertisiment
1.1.3 作業環境與職業健康考評是對企業的職業危害因素、員工個體因素及產生職業病的作用條件以及對其管理的危險性進行度量和考核評級。
1.2 現場管理對企業管理的意義
1.2.1 現場是各種生產的集合, 是各項管理功能的“聚焦點”, 現場管理也是對現場各種生產要素的管理和各項管理功能的驗證。
1.2.2 在實際意義方面, 加強現場管理, 能夠減少事故發生。 因為事故發生最重要的間接因素就是現場管理因素(環境), 由於現場管理存在缺陷, 才造成人的行為失控和現場的隱患, 從而導致人員傷亡、設備或火災事故的發生。
1.2.3 現場管理是安全文明生產的要求,通過對生產作業現場“髒、亂、差”的治理,
Advertisiment
1.3 職業危害因素
職業危害因素也稱職業病危害因素, 是指生產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業人員某些器官和系統發生異常改變、形成急性或慢性病變的因素。 不同作業環境所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的類型不完全相同, 但可歸納為以下三大類:
1.3.1 化學性因素
1.3.1.1 生產性粉塵:矽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作業人員長期在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條件下作業,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 就有可能發生塵肺病。 粉塵中的主要危害化學因素為游離二氧化矽、矽酸鹽等。
1.3.1.2 生產性毒物:生產性化學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職業中毒。 作業人員可能接觸到的生產性毒物類型很多,
Advertisiment
1.3.2 物理性因素
1.3.2.1 不良的氣象條件:生產場所的氣溫、氣濕、氣流及熱幅射構成了生產環境的氣象條件。 在強烈熱輻射、高氣溫、氣濕等不良氣象條件下作業, 可能引起中暑。 而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工作, 不僅可引起凍傷, 還可增高感冒、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發病率。
1.3.2.2 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電磁輻射按其生物學作用的不同可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指引起物質原子電離的射線或微粒子,
Advertisiment
1.3.2.3 雜訊和振動:在生產過程中, 雜訊和振動通常同時存在。 雜訊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損害聽覺, 可引起職業性耳聾。 振動也影響人體健康, 可以引起振動病, 振動的頻率和振幅大小是決定振動對人身健康危害大小的主要因素。
Advertisiment
1.3.2.4 高氣壓與低氣壓:當人體從正常大氣壓狀態進入氣壓降低或升高的狀態時, 由於人體內部壓力與周圍氣壓的壓差變化或由於周圍氣壓降低導致氧氣含量降低, 將引起人體生理系統功能的一系列變化, 嚴重時可引起病變, 如高山病、潛水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