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作為父親該如何處理母子同盟關係

“母子同盟”是心理醫生對家庭關係的一種描述, 它幾乎是“婚姻傾斜”的反轉。 在一些家庭裡,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很權威的父親, 斥責母親過度嬌慣和縱容孩子, 而不爭氣的孩子一心一意地黏著母親。 這樣的母子關係可能會是男人們心中無窮的煩惱, 她和他的結盟的確是非常牢固的。 你和太太紅臉的時候, 在孩子的眼光中你就能讀到恐懼或是憤怒。 你叫他“寶寶”的時候, 他會扭頭不理你, 甚至不再管你叫爹。 如果你有心要給孩子一些“教誨”, 找孩子的一些彆扭, 你立即就會發現你陷入了一種困境,

Advertisiment
因為任何對孩子的不滿都自然地歸因和指向他的母親, 本是一腔的好意轉眼就成了驢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個心理學描述是父親在家庭情感關係和權利系統中的缺席, 比如長期的出門在外, 個性鬆散自由, 放任不羈, 沒有責任感。 於是母子的依戀成為家庭情感維持的中心, 母親和孩子構成一種補償性“婚姻關係”。 這樣的家庭構型中, 孩子是父親腿上的一個“絆馬繩”, 母親會主動地給丈夫呈現甚至誇大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以此來向丈夫“索取”應該得到的關心。 在旁人看來, 這樣的母親有兩個孩子, 一個是永遠長不成熟的丈夫, 一個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第三類“母子同盟”的心理學描述是指那些自我不完整, 內心缺少安全感,

Advertisiment
對親密關係不信任的母親, 通過下意識地對孩子的深層依戀來獲取內在的穩定。 一般來說, 母子熱戀是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之間的一種母子不可分離的相互依存的狀態, 個性依賴的母親會被這種深度親密帶來的愉悅感所迷醉, 以至於對孩子“成癮”。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 母親要和孩子睡覺睡到孩子很大的時候, 父親卻常常是過廳或小房子裡的睡客。 個性再弱一點的父親有時候可能成為一個家庭情感的邊緣人或流浪者, 他不得不靠討好和忍讓母子來維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根據家庭病理學說, “母子同盟”讓孩子成為夫妻關係不協調與個性衝突的一個投射的“容器”, 夫妻無意識地把婚姻的問題轉嫁給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活得像一個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又由於母親性格、情緒對孩子的強行同化和內化, 孩子的自我很壓抑, 這種壓抑會延續到青春期並被猛烈地釋放出來。 另一個可能就是與母親的過度親密使男孩出現性別認同困難和性意識發展延遲, 不少的男孩擺脫不掉的“俄的浦斯情結”(戀母)。 但臨床心理治療師並不用以上簡單的因果關係或線性關係來看待“母子同盟”, 一般把這種同盟看做是家庭關係的一種過渡狀態或補償狀態, 在新的平衡關係沒有確立以前, “母子同盟”就是家庭內部平衡的有效機制。 心理治療師會策略地繞過家庭成員給予我們的是非因果, 也不去充當家庭的教育者或關係的調解人。 對家庭呈現給我們的東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認同,
Advertisiment
並協同家庭找到今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和選擇變化的自由, 以此來降低家庭內部的焦慮。 心理治療師不討論家庭為什麼會這樣, 或者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而更樂於承認對問題的成因一無所知(裝傻), 以避免家庭成員對治療產生阻抗和反感, 只和家庭討論這種“母子同盟”是怎樣被維持下來的。 如果家庭選擇不改變的話, 每個成員需要怎樣做, 家庭如果選擇變化又要怎樣來維持變化的可持續。 這樣的做法, 來源於家庭治療師在治療中的中立位置感, 要和家庭坐同一個板凳。 遺憾的是, 絕大多數的心理治療師, 習慣於坐在家庭或者問題的對面, 讓家庭把麻煩、惱怒一股腦兒地拋過來,
Advertisiment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吃不了, 兜著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