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今天胎動了嗎?

胎動反應寶寶健康關鍵指標

「胎動」顧名思義就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活動的現象。 胎兒在子宮內著床後, 四肢與軀幹逐漸成長, 爾後大腦開始發育, 會經由神經傳導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肌肉, 此時寶寶會開始出現彎腰、抬頭、扭動、轉身、踢腿等活動四肢軀幹的動作, 這種階段性發展的反應是胎兒在子宮中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而從媽咪的角度, 胎動也是孕媽咪對寶寶活動的感覺。

胎兒在8 周大的時候會開始自主動作, 由於初期神經系統與腦部發育尚未成熟, 肢體較不協調, 主要傾向反射性、輕微的活動。

Advertisiment
到了16 ~20 周, 神經系統逐漸成熟, 才會開始出現組織性動作。 臨床上, 孕媽咪通常會在懷孕21 周時感覺到胎動;初次懷孕的孕媽咪胎動感覺出現的較晚, 約在20~22 周左右, 第二胎以上的孕媽咪由於肚皮、子宮都比較松, 胎動感覺相對較早, 約落在16 ~18周, 寶寶活動頻繁或體型纖瘦的孕媽咪也會提早感覺到胎動。

懷孕後期胎動部位連結胎位

懷孕8 ~10 周時, 胎兒脊椎與軀幹的神經會開始控制肌肉做出反射動作, 常見寶寶如同毛毛蟲般蠕動。 手腳的移動則在10 周左右出現。 對孕媽咪而言, 16 ~20 周胎動感覺較不明顯, 且多集中在肚臍周圍, 近似手指輕撫肚皮或氣泡碰觸;17 ~18 周時, 因為子宮內有羊水, 會感覺有球體在肚子內滾動;隨著懷孕周數增加,

Advertisiment
感覺也會愈來愈顯著, 20 周~35 周胎動強度變大, 寶寶開始有踢、滾的動作, 過程中孕媽咪腹壁甚至會凸出, 此時寶寶的動作範圍擴大, 肚子上下左右都有可能感覺到胎動。 36 周以後, 羊水減少、胎兒活動較固定, 胎動的部位通常會與胎位連動;正常胎位的寶寶, 手部動作會在下方、腳部動作則會在上方。

而寶寶在子宮內活動時會有一些小動作, 如摸嘴唇、摸頭、玩臍帶, 皆屬輕微反應, 孕媽咪有時會感覺寶寶手部擦過腹壁, 好似手臂屈伸或手掌輕撫, 但時間不長, 肚皮的感覺也不明顯。 此外, 寶寶也會出現翻滾、翻身等較劇烈的動作, 孕媽咪可能感覺腹壁被踢了一下, 或局部肚皮凸起約1 、2秒;寶寶翻滾時孕媽咪感覺的時間較長, 約5 ~10 秒,

Advertisiment
寶寶伸展軀體的感覺時間則又更長, 在20~30 秒左右, 此時孕媽咪的肚皮會有類似宮縮的緊繃感。

一般人在生活中常有慣性動作, 胎兒是否也會在某個階段出現規律行為?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否定。 他指出, 胎兒活動是全面性的, 並不會在不同階段出現某種規律性動作, 無論是轉頭、踢腿, 或伸出拳頭、滾動身體等動作在任何階段都會出現, 端看孕媽咪有沒有感覺到。

肚子咕嚕咕嚕是胎動?誤會大了

懷頭胎的孕媽咪因為沒有經驗, 約在17 ~18 周時會將腸道蠕動的感覺誤以為是胎動, 實際上, 胎動的確與脹氣、腸子蠕動的感覺相近, 通常會有咕嚕咕嚕或氣泡的感覺。

測量胎動早中晚各一次最佳

依正常胎動的標準,

Advertisiment
寶寶每個小時都會活動。 32 周以後, 寶寶1 小時內熟睡的時間不會超過40 分鐘, 因此若超過1 小時都沒有任何動靜, 孕媽咪就要有警覺, 可以坐下或側躺輕微的搖動肚子, 或依照平常與寶寶互動的模式拍拍腹部、和寶寶說話, 確定寶寶的生命跡象。 胎動頻率依寶寶個別特質而有所差異, 不同個性的寶寶活動力也會不同, 以12 小時計算, 胎動次數從30 幾次到1 、2 百次都有。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 孕婦應在28 周後養成每日定時測量胎動的習慣。 測量胎動的目的除了觀察胎兒是否健康, 另一個關鍵是觀察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通常婦產科醫師會使用都蔔勒儀器(超音波的一種)測量臍動脈阻力, 間接反映胎盤功能是否良好, 檢查時間僅需5 分鐘左右。

Advertisiment
另外, 也可以胎心音監測器判讀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兩個感應器一個感應子宮收縮、另一個則感應胎兒心跳, 在監測過程中會紀錄胎兒心跳的速度, 此檢查需時30 ~40 分鐘。

孕媽咪通常在7 個月前不易感覺到規律的胎動, 這與寶寶所在的位置有關。 而7 個月後開始感覺到明顯胎動, 即可以觀察胎動的次數。 到了8 個月, 因為寶寶隨時在活動, 醫師此時會要求孕媽咪自主測量胎動的頻率。 在測量胎動時, 孕媽咪須選擇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 以正坐或左側躺的姿勢記錄, 時間為早、中、晚各1 小時, 1 小時內胎動次數超過3 次即屬正常。

另一種測量方式是將早、中、晚3 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 , 即得出12 小時的胎動次數;12 小時胎動次數若少於10 次表示胎動過少, 須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驗明是寶寶本身問題,抑或孕媽咪感受力不足。不過上班族孕媽咪因為工作關係,通常難以進行規律性測量。針對這個問題,徐明洸主任表示,孕媽咪只要在吃完早餐後2 小時內有10 次以上的胎動即屬正常。另外,胎兒在一天中有兩個時段較為活躍,分別是吃完早餐後與晚餐後至睡前,上班族孕媽咪也可在這兩個時段測量胎動。

晚餐至睡前寶寶活動最頻繁

超過半數的孕媽咪在傍晚至睡前胎動感覺最頻繁。醫師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寶寶活動時間落在晚上9 點~半夜1 、2 點,這段時間剛好是作息活躍期。另一方面,此時距離吃完晚餐已有一段時間,母體血糖濃度下降,也會造成寶寶活動較頻繁。此外,孕媽咪飯後或吃完甜食、洗澡、看電影或身處嘈雜環境,寶寶感覺到外界振動一樣會引起劇烈反應。

胎動多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判別,一種是生理性,前述說過與寶寶個人特質有關;另一種則是病理性。以病理性原因解釋,胎動過度頻繁可能是孕媽咪生病,如感冒發燒或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以致體內釋放發炎物質,胎兒受到影響自然會躁動不安。更有什者,孕媽咪跌倒、發生車禍、遭外力傷害、過於饑餓等異常狀況也可能會使寶寶劇烈活動。至於胎動過少,有可能是孕媽咪服用安眠藥、鎮靜劑,寶寶透過胎盤攝取藥物、藥效發作進而抑制活動。

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孕媽咪,胎盤供氧能力下滑,導致胎兒窘迫,寶寶活動力也會減少。提醒媽咪,如寶寶活動次數極低或沒有活動,就要請醫師以超音波或胎兒心電監視器判斷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少

研究顯示,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會較一般正常胎兒少。

肥胖體質不易感覺明顯胎動

網上媽媽論壇討論胎動有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如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出現較晚且較微弱等。對此,徐明洸主任解釋,胎兒在活動時本來就會呈現動靜交錯的現象,諸如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等,大多是正常反應,毋須過度解讀。至於胎動出現較晚、較微弱通常是主觀因素,不一定是寶寶有問題。因為不同體質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受性差異非常大,腹壁脂肪較多、身材豐潤的孕媽咪,整個孕期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胎動;反之,體型偏瘦或腹部積存脂肪不多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覺就會較敏銳。

此外,神經遲鈍、粗線條的孕媽咪也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胎動。不過一旦超過22 、23 周仍未感覺到胎動,就要到醫院做檢查。另一方面,關於懷孕後期胎動次數減少一說,醫師解釋,孕媽咪在懷孕36 周後感覺到的胎動次數可能會比20 ~35 周來得少,這是由於羊水減少、胎兒體積變大,接近足月的寶寶胎頭逐漸下降至骨盆腔固定,固定後在空間限制下不再能進行翻滾、轉身等大動作,只能局部揮動手腳。有孕媽咪因感覺不到寶寶大範圍活動便以為胎動變少,其實胎兒愈接近產期手腳的力氣會愈大,活動力也愈強,只是受限空間而無法 任意擺動身體。這也成為一般孕媽咪普遍的迷思。

劇烈胎動是寶寶在掙扎?

當出現劇烈胎動,有些孕媽咪會擔心寶寶是否在掙扎。徐明洸主任強調「寶寶若真的出現問題,在失去生命跡象前並不會掙扎,反而是完全不動的寶寶才要特別注意。」

宮縮or 胎動可依位置頻率判斷

胎動問題百百種,寶寶打嗝也是常被孕媽咪詢問的話題。打嗝反映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一般寶寶約在27 周~28 周開始出現打嗝現象。寶寶打嗝有其規律,有些寶寶在32 周以後便會照三餐規律性打嗝。而孕媽咪若攝取富含糖分的食物,因為寶寶對血糖吸收較快,會很快地開始打嗝。寶寶打嗝是橫隔膜的抽搐動作,因此整個肚皮會規律性跳動,跳動頻率固定。一般而言寶寶約間隔1.5 秒打嗝一次,大概持續3 分鐘~10 幾分鐘不等,以此換算打嗝3 分鐘肚皮會跳動150 次。有孕媽咪無法分辨寶寶在打嗝或活動,此時可以監測子宮跳動的頻率,相對一般胎動是局部肚皮鼓起、不規則性的活動,打嗝則十分規律。

8 個半月以後的寶寶由於力氣較大,伸展手腳時可能會踢到子宮而引起宮縮,不過孕媽咪若沒有諮詢醫師,很容易將其誤以為是胎動。對於宮縮、胎動傻傻分不清楚的媽咪,醫師指出,宮縮指的是子宮收縮,胎動則為寶寶活動的依據,孕媽咪可以根據位置及感覺判斷兩者的差異;宮縮時整個子宮變硬,若按壓整個肚皮,會感覺像籃球一樣硬硬的,胎動則是腹壁會局部凸起,除了寶寶身體凸出的地方,肚皮的感覺是軟軟的。此外,一般假性宮縮不會有痛感,經過休息即會獲得緩解,若收縮力度越來越強、肚皮從緊繃到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或伴隨腰酸、出血等症狀,就要趕快到醫院檢查。

刺激互動先確認寶寶身體部位

坊間常見懷男寶寶胎動會比較明顯、頻繁胎動可能表示寶寶是過動兒等迷思。對此,醫師表示,胎動是胎兒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與性別及先天疾病無關,只要寶寶在孕媽咪體內有持續活動,且活動頻率在正常生理範圍內,即代表寶寶活動力沒問題,對於胎動不應過度或擴大解讀。而胎動也是孕媽咪和寶寶互動的最佳時機,媽咪可以諮詢醫師寶寶在腹中的大致位置,一旦事先掌握,可推測寶寶凸出的是身體哪一個部位,當寶寶身體部位凸出媽咪肚皮,孕媽咪可以輕叩回應、和寶寶玩耍,就可以進行更深入、明確的互動。

須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驗明是寶寶本身問題,抑或孕媽咪感受力不足。不過上班族孕媽咪因為工作關係,通常難以進行規律性測量。針對這個問題,徐明洸主任表示,孕媽咪只要在吃完早餐後2 小時內有10 次以上的胎動即屬正常。另外,胎兒在一天中有兩個時段較為活躍,分別是吃完早餐後與晚餐後至睡前,上班族孕媽咪也可在這兩個時段測量胎動。

晚餐至睡前寶寶活動最頻繁

超過半數的孕媽咪在傍晚至睡前胎動感覺最頻繁。醫師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寶寶活動時間落在晚上9 點~半夜1 、2 點,這段時間剛好是作息活躍期。另一方面,此時距離吃完晚餐已有一段時間,母體血糖濃度下降,也會造成寶寶活動較頻繁。此外,孕媽咪飯後或吃完甜食、洗澡、看電影或身處嘈雜環境,寶寶感覺到外界振動一樣會引起劇烈反應。

胎動多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判別,一種是生理性,前述說過與寶寶個人特質有關;另一種則是病理性。以病理性原因解釋,胎動過度頻繁可能是孕媽咪生病,如感冒發燒或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以致體內釋放發炎物質,胎兒受到影響自然會躁動不安。更有什者,孕媽咪跌倒、發生車禍、遭外力傷害、過於饑餓等異常狀況也可能會使寶寶劇烈活動。至於胎動過少,有可能是孕媽咪服用安眠藥、鎮靜劑,寶寶透過胎盤攝取藥物、藥效發作進而抑制活動。

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孕媽咪,胎盤供氧能力下滑,導致胎兒窘迫,寶寶活動力也會減少。提醒媽咪,如寶寶活動次數極低或沒有活動,就要請醫師以超音波或胎兒心電監視器判斷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少

研究顯示,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會較一般正常胎兒少。

肥胖體質不易感覺明顯胎動

網上媽媽論壇討論胎動有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如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出現較晚且較微弱等。對此,徐明洸主任解釋,胎兒在活動時本來就會呈現動靜交錯的現象,諸如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等,大多是正常反應,毋須過度解讀。至於胎動出現較晚、較微弱通常是主觀因素,不一定是寶寶有問題。因為不同體質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受性差異非常大,腹壁脂肪較多、身材豐潤的孕媽咪,整個孕期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胎動;反之,體型偏瘦或腹部積存脂肪不多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覺就會較敏銳。

此外,神經遲鈍、粗線條的孕媽咪也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胎動。不過一旦超過22 、23 周仍未感覺到胎動,就要到醫院做檢查。另一方面,關於懷孕後期胎動次數減少一說,醫師解釋,孕媽咪在懷孕36 周後感覺到的胎動次數可能會比20 ~35 周來得少,這是由於羊水減少、胎兒體積變大,接近足月的寶寶胎頭逐漸下降至骨盆腔固定,固定後在空間限制下不再能進行翻滾、轉身等大動作,只能局部揮動手腳。有孕媽咪因感覺不到寶寶大範圍活動便以為胎動變少,其實胎兒愈接近產期手腳的力氣會愈大,活動力也愈強,只是受限空間而無法 任意擺動身體。這也成為一般孕媽咪普遍的迷思。

劇烈胎動是寶寶在掙扎?

當出現劇烈胎動,有些孕媽咪會擔心寶寶是否在掙扎。徐明洸主任強調「寶寶若真的出現問題,在失去生命跡象前並不會掙扎,反而是完全不動的寶寶才要特別注意。」

宮縮or 胎動可依位置頻率判斷

胎動問題百百種,寶寶打嗝也是常被孕媽咪詢問的話題。打嗝反映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一般寶寶約在27 周~28 周開始出現打嗝現象。寶寶打嗝有其規律,有些寶寶在32 周以後便會照三餐規律性打嗝。而孕媽咪若攝取富含糖分的食物,因為寶寶對血糖吸收較快,會很快地開始打嗝。寶寶打嗝是橫隔膜的抽搐動作,因此整個肚皮會規律性跳動,跳動頻率固定。一般而言寶寶約間隔1.5 秒打嗝一次,大概持續3 分鐘~10 幾分鐘不等,以此換算打嗝3 分鐘肚皮會跳動150 次。有孕媽咪無法分辨寶寶在打嗝或活動,此時可以監測子宮跳動的頻率,相對一般胎動是局部肚皮鼓起、不規則性的活動,打嗝則十分規律。

8 個半月以後的寶寶由於力氣較大,伸展手腳時可能會踢到子宮而引起宮縮,不過孕媽咪若沒有諮詢醫師,很容易將其誤以為是胎動。對於宮縮、胎動傻傻分不清楚的媽咪,醫師指出,宮縮指的是子宮收縮,胎動則為寶寶活動的依據,孕媽咪可以根據位置及感覺判斷兩者的差異;宮縮時整個子宮變硬,若按壓整個肚皮,會感覺像籃球一樣硬硬的,胎動則是腹壁會局部凸起,除了寶寶身體凸出的地方,肚皮的感覺是軟軟的。此外,一般假性宮縮不會有痛感,經過休息即會獲得緩解,若收縮力度越來越強、肚皮從緊繃到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或伴隨腰酸、出血等症狀,就要趕快到醫院檢查。

刺激互動先確認寶寶身體部位

坊間常見懷男寶寶胎動會比較明顯、頻繁胎動可能表示寶寶是過動兒等迷思。對此,醫師表示,胎動是胎兒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與性別及先天疾病無關,只要寶寶在孕媽咪體內有持續活動,且活動頻率在正常生理範圍內,即代表寶寶活動力沒問題,對於胎動不應過度或擴大解讀。而胎動也是孕媽咪和寶寶互動的最佳時機,媽咪可以諮詢醫師寶寶在腹中的大致位置,一旦事先掌握,可推測寶寶凸出的是身體哪一個部位,當寶寶身體部位凸出媽咪肚皮,孕媽咪可以輕叩回應、和寶寶玩耍,就可以進行更深入、明確的互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