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今天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今後幾代人的生命狀態

“父母”這個身份, 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無需崗前就業訓練就能獲得的, 同時又是責任重大的一個“職業”。 每個父母雖然上崗容易, 但是責任重大, 因為你今天養育孩子的方式, 可能決定了今後幾代人的生命狀態。

孩子的人格形成於5—6歲

孩子的人格形成於五六歲的時候, 之後基本穩定。 也就是說孩子在上學前這幾年的與父母相處, 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將來的生活、情感、人際狀態。

而在這幾年中, 前三年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國內孩子們的成長現狀是, 孩子往往是在一種生理、物質得到充分滿足, 但父母很少知道如何去滿足孩子人格發展需要的狀態下生存的。

Advertisiment

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奮鬥, 創造財富, 是為了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而不是為了掙錢送孩子去見心理醫生。

但是, 因為這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 也沒有學會怎麼樣更好地陪伴孩子長大, 所以傷害還是會在無意中發生。

孩子接受心理輔導的過程是痛苦的, 也是奢侈的, 不僅是經濟上的奢侈, 更多的是時間精力情感上的消耗。 與其如此, 為什麼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 就幫助他創造他美好的人生。

養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特質

冷酷拒絕型的父母, 所培養的孩子容易形成攻擊性強的特質

這是因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他所感受到的父母是嚴苛的,

Advertisiment
拒絕性的, 這就讓他內心與父母的情感聯結發生困難。 對於一個很小的孩子來講, 他可能會將此感受為自己是不被父母愛的。

一個無法感受父母之愛的孩子, 內心就缺少了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當一個人內心不夠安全時, 他為了抵禦這個不安全的感覺, 往往會做出一些攻擊性的事情來, 以確保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

高度控制的父母所培養出的孩子容易社會技巧儲備不足

所謂高度控制的父母, 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一切由父母說了算, 父母覺得什麼是危險的, 孩子就不能去碰, 這樣孩子就少了探索的機會;父母覺得什麼是該遵守的, 孩子就一定要服從, 這樣孩子可能會需要壓抑自己的需求。

孩子會習慣于服從父母的需要,

Advertisiment
因為只有這樣對他來說才不會被父母責備。 久而久之, 孩子會失去獨立性, 凡事依賴他人的意見, 不自信也缺少主見。

溺愛型的父母容易培養出低控制力, 也就是缺少心理邊界的兒童

所謂的心理邊界, 就是一個人能夠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能力, 能夠從情感上區分開我是我, 別人是別人, 我有我對世界的看法和情感世界, 別人有別人的。

所以他不會要求一切都圍著他自己轉, 他也有能力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

而被高度溺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是被高度滿足的, 缺少適宜的挫敗性☆禁☆體☆禁☆驗, 所以也就沒有機會建立起對世界的現實性☆禁☆體☆禁☆驗, 在他自己的感受中, 他就像上帝一樣, 想要什麼,

Advertisiment
就可以被滿足什麼, 所以他就像是世界的核心, 全世界都應該圍著他轉。

當他漸漸長大, 走上社會後, 會發現, 這個世界不像他成長中所體驗的那樣滿足他, 因為在他成長中缺少處理挫敗感的經驗, 所以他可能非常難以面對現實的社會, 會體驗到嚴重的失控感, 進而影響到他適應社會的能力。

做一個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父母努力的目標是做一個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培養出的是關係自信, 社會活躍的孩子。

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孩子需要什麼, 並及時地給予恰當滿足。

所謂的恰當滿足, 就是我們所給予的量既不是太多, 也不太少, 給予的內容, 恰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 如果一個嬰兒哭了,

Advertisiment
媽媽能敏銳地感受到孩子這時候是感覺寂寞了, 於是走到孩子面前, 輕輕抱起他, 跟他說說話, 孩子可能會非常滿足, 這是他學習建立人際信任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如果這時候媽媽慌慌地跑過來, 抓起奶瓶給孩子餵奶, 而這時候孩子並不餓, 媽媽此時的照顧對孩子來說, 可能會是非常有挫敗感的, 他無法確信母親能很好地照顧他, 因為母親總是不能恰當地滿足他的需要。

而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可以比較準確地滿足孩子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與他的關係是安全的, 因為他的需要總是被恰當的滿足, 他對自己的生存狀態也感受為安全的。

更重要的是, 一個總是能被恰當滿足的孩子, 在他的內心,會形成一個對自己“好”的解讀。因為在一個孩子的感受中,當他總是從父母處感受到好的體驗時,他會將這個“好”感受為“一定是因為我足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這樣滿足我”。

一個孩子,如果他能將自已感受為好的,被愛的,那他就會帶著這樣的體驗成長,也會在人際關係間重複製造這樣一些好的體驗,他會成為一個在社會上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擁有很安全的人際關係的人。因為這些本來就是曾經體驗過的,他能夠去重複和製造這些體驗。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情感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重要得多,因為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自信感的基礎。

1讓孩子確信“我是被愛的”

向孩子傳遞愛的資訊,讓孩子確信“我是被愛的”。這個資訊的傳遞不是掛在口頭上的,而是要讓孩子在情感層面真切地感受到。

比如當孩子闖了禍,當他害怕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的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一起來處理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講,當他闖禍時,他自己清楚這是件糟糕的事情,如果父母第一個反應是懲罰,那可能會造成孩子再做錯時,為了回避懲罰而不敢讓父母知道,甚至是說謊。這樣的話,如果孩子遇上一些自己難以面對的傷害時,就無從尋求幫助,這會是更糟糕的情況。

2父母的抱持性態度永遠不嫌多

所謂抱持性態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發生的一切,不在情感上給予回避和懲罰,努力去理解孩子正在發生的情況對他的意義所在,並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比如當一個兩歲的孩子去打人時,對父母來講,那是一件錯的事情,但是當我們能站到一個兩歲孩子的視角去看時,就會發現,他還沒有足夠好的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所以“打”就成為了他一個很現成的工具,所以,他打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理解和幫助。

3給孩子一些高品質時間

現代人工作壓力非常大,這也往往讓家庭成員真正在一起的時間變少。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能享受與父母在一起遊戲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的時間的確有限,那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來,關掉電視,專心和孩子在一起,比如做些遊戲,讀讀故事書等。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當他坐在媽媽的腿上或是坐在爸爸的脖子上時,這種身體的接觸,對他們今後發展親密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4允許孩子表達與我們不一致的想法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獨立的,所以他們所積累的人生經驗和父母可能會非常不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能給予他更多的獨立空間,允許他的想法與我們不一致,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許獨立的,這會促使孩子願意更多地探索世界,從而調動他自身的潛能,進而被激發更多的創造性。

在他的內心,會形成一個對自己“好”的解讀。因為在一個孩子的感受中,當他總是從父母處感受到好的體驗時,他會將這個“好”感受為“一定是因為我足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這樣滿足我”。

一個孩子,如果他能將自已感受為好的,被愛的,那他就會帶著這樣的體驗成長,也會在人際關係間重複製造這樣一些好的體驗,他會成為一個在社會上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擁有很安全的人際關係的人。因為這些本來就是曾經體驗過的,他能夠去重複和製造這些體驗。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情感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重要得多,因為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自信感的基礎。

1讓孩子確信“我是被愛的”

向孩子傳遞愛的資訊,讓孩子確信“我是被愛的”。這個資訊的傳遞不是掛在口頭上的,而是要讓孩子在情感層面真切地感受到。

比如當孩子闖了禍,當他害怕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的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一起來處理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講,當他闖禍時,他自己清楚這是件糟糕的事情,如果父母第一個反應是懲罰,那可能會造成孩子再做錯時,為了回避懲罰而不敢讓父母知道,甚至是說謊。這樣的話,如果孩子遇上一些自己難以面對的傷害時,就無從尋求幫助,這會是更糟糕的情況。

2父母的抱持性態度永遠不嫌多

所謂抱持性態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發生的一切,不在情感上給予回避和懲罰,努力去理解孩子正在發生的情況對他的意義所在,並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比如當一個兩歲的孩子去打人時,對父母來講,那是一件錯的事情,但是當我們能站到一個兩歲孩子的視角去看時,就會發現,他還沒有足夠好的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所以“打”就成為了他一個很現成的工具,所以,他打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理解和幫助。

3給孩子一些高品質時間

現代人工作壓力非常大,這也往往讓家庭成員真正在一起的時間變少。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能享受與父母在一起遊戲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的時間的確有限,那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來,關掉電視,專心和孩子在一起,比如做些遊戲,讀讀故事書等。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當他坐在媽媽的腿上或是坐在爸爸的脖子上時,這種身體的接觸,對他們今後發展親密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4允許孩子表達與我們不一致的想法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獨立的,所以他們所積累的人生經驗和父母可能會非常不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能給予他更多的獨立空間,允許他的想法與我們不一致,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許獨立的,這會促使孩子願意更多地探索世界,從而調動他自身的潛能,進而被激發更多的創造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