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班以後,家長們最關心的事就是,大班的生活學習和托小班有哪些區別,會不會和小學的學習生有一定聯繫?家長應該怎麼配合老師的工作?
幼小銜接的工作是大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因為要為孩子上小學打好基礎, 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期成的學習生活, 然而, 讓孩子從以玩為讓的托小中班, 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學前班, 並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 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這不但需要幼兒自己的努力, 還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幫助。
一、作息時間
對家長來說早上幼稚園遲到是非常平常和普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二、促進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使其在實踐中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實際上實踐是提高幼兒自我調節能力的最好途徑。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盡可能創設較多的實踐機會給幼兒自己, 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 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 當幼兒遇到困難時, 我們首先是鼓勵幼兒去嘗試、去探究, 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幫助與解決;當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 我們不再僅僅是爭取及時解決糾紛、化解矛盾, 而是有意識地讓幼兒自己去解決, 教師多說:“你自己來處理、你說怎麼辦。 ”有時, 我們還組織一些討論“如果, 這個小朋友是我,
Advertisiment
另外, 我們也通過組織一些較大的綜合活動讓幼兒增長見識, 積累經驗, 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如在大班階段我們經常開展“大帶小”的活動。 讓幼兒通過照顧小班的小朋友增強責任感, 提高處理各種事件的能力。
三、家長如何配合
小朋友在幼稚園裡養成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告訴老師一聲的習慣, 上了小學後, 他們就把這個習慣帶進了學校。 於是, 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 下課鈴響了, 小朋友自由活動, 可不斷有小朋友拉住老師的手說:“老師, 我要上廁所。 ”“老師, 我能出去玩嗎?”“老師, 我要喝水。 ”這種情形至少要持續半個月以上, 小朋友才會養成新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家長就可以和孩子玩玩“我是小學生”的遊戲, 媽媽做老師, 孩子做學生, 上課的內容可以是唱歌、畫畫、講故事, 時間可長可短, 主要是練習常規。 上課前老師提醒學生把上課用的學具準備好, 上課時要專心完成任務, 下課自由活動, 提醒學生去上廁所。 在第一輪遊戲中“老師”把主要規則講清楚, 然後媽媽和孩子互換角色。 這時媽媽扮演的小學生就要給小老師出點“難題”了。 比如, 正上課中間, 舉手說:“老師, 我要上廁所。 ”或者下課了, 追著小老師說:“老師我可以去喝水嗎?”, 看小老師的反應如何。 相信這樣的遊戲做過幾次之後, 您的孩子就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會凡事喊老師了。
總之, 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幼兒心理自我保護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