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在孩子的人生劇裡演主角還是配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 自己的劇本, 誰不希望“我的地盤我做主”?誰會希望自己的人生劇本被旁人主宰?在孩子的人生舞臺上, 父母親人的“上升通道”最高只能止於最佳男女配角。 再好的父母也不應喧賓奪主, 成為男女主角。

大約八九年前, 我的孩子尚小。 每天被他們牽扯精力, 按下葫蘆浮起瓢, 日子過得精疲力盡。 那時候, 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 乃至陌生人總是向我投來同情的目光。 不管我犯了什麼錯誤, 他們總是善意地寬慰我說, 因為你有兩個孩子, 累啊。

我自己心裡明白, 雖然身體上的疲倦的確可以為我的部分錯誤買單,

Advertisiment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此。 至於問題出在哪兒, 當時的我並不清楚, 只是隱隱感覺, 應該在我自己身上。 我常常自嘲, 兩個孩子是我最後的“遮羞布”, 拜他們所賜, 似乎一切錯誤都可以被原諒——新手媽媽帶兩個一樣大的男孩, 不容易呀。

生活的每一個空隙都填得很滿, 我掙扎著繼續前行, 一路跌跌撞撞, 不停地觀察、體會、思考。

有一年公司開年會, 一位同事把自己的孩子帶去了。 開會間隙, 我見到了那個兩歲左右的小男孩。 他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 活潑開朗, 對世界充滿好奇, 什麼都願意嘗試。 在很多成年人, 尤其是老人眼裡, 這樣的孩子恐怕不夠乖, 因為他天然向外伸展的能量會帶來很多“安全隱患”。

Advertisiment
大多數成年人為了避免麻煩, 也為了自己省心省力, 多半會處處限制、提醒, 把關心變成包辦、較勁。

然而, 我這位同事不是一個身邊常見的、面對淘氣包眉頭緊鎖的媽媽, 而是一個眼裡帶笑、嘴角上翹、發自內心喜愛孩子的媽媽。 更讓我吃驚的還不是孩子媽媽, 而是孩子姥姥。 她跟我見到的大部分老人不同, 她話不多, 對孩子的探索行為不呵斥、不阻止、不評價、不提醒, 只是盡職盡責地跟在孩子身旁, 在每一個“危急”時刻眼疾手快地護住孩子。 像一名救火隊員, 平時沒什麼存在感, 只在緊要關頭默默為孩子解圍, 平靜中透著無須為自己證明的自信。 看過繪本《我和老爸》嗎?就是故事裡恐龍爸爸的做法。 孩子和家長之間良性互動,

Advertisiment
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當時這一幕祖孫相處的場景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也刷新了我的認知。 原來可以這樣和孩子相處啊!那個特別的瞬間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之前心裡的很多疑問, 都終於有答案漸漸浮出水面, 繼而生髮出新的疑問。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哪裡?

什麼是全然的信任和無條件的愛?

放肆生長是否會把孩子變成一棵沒被矯正的歪脖樹?

講道理的教育效果為什麼跟道理的正確性不成正比, 甚至成了反比?

為什麼大多數成年人先苦哈哈地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活力, 再埋怨孩子這不行那不會?

為什麼在與孩子的互動中, 大多數成年人唱著主角, 孩子好像只是他們的陪襯?

是的, 問題就出在這裡。

Advertisiment
主角還是配角。

當自帶無限可能的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時, 我們往往容易錯把他們當成一張白紙——我們往上畫什麼, 他們才有什麼;如果我們不畫, 他們就什麼都沒有。 所以, 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在他們身上留下教育的痕跡, 生怕錯過任何教育良機。

《教育》這個劇本如此重要, 看到孩子總在門邊徘徊, 卻入不了門, 我們心急如焚。 催促、提醒、嘮叨、埋怨, 漸漸把我們帶到主角的位置, 而不得要領的孩子自然就成了配角。 我們安排他們, 指導他們, 提醒他們, 威脅他們……總之, 不停地教育他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 自己的劇本, 誰不希望“我的地盤我做主”?誰會希望自己的人生劇本被旁人主宰?在孩子的人生舞臺上, 父母親人的“上升通道”最高只能止於最佳男女配角。

Advertisiment
再好的父母也不應喧賓奪主, 成為男女主角。

可是, 為什麼成年人總是放棄自己的人生劇本, 跑到孩子的人生舞臺上指手畫腳?像極了一個賭徒, 覺得自己手上的牌已然毫無希望, 所以乾脆放棄自己的牌局, 試圖用孩子手上全新的牌再博一次。

當然, 雖然很多人都在這樣做著, 卻並不是出於惡意, 而是出於好意。 但恰恰是在與孩子同台演出的場合, 這種來自成年人主觀上的好意和客觀上的惡果卻總是成對出現。 “為你好”絞殺了自由意志, 父母和孩子, 雙方都疲憊不堪。

那麼, 你有沒有佔據孩子的人生舞臺, 搶TA的主角呢?有三個簡單的判斷標準。 如果:

在和孩子相處的場景中, 總是聽到成年人的叮囑、建議、提醒、威脅;

成年人為孩子做了很多考慮和犧牲,感覺特別累;

孩子像“白眼狼”,不感恩、不領情,甚至總跟成年人對著幹。

那麼幾乎可以肯定,本該做主角的那個孩子正在用不合作的方式對抗TA身邊強勢的成年人。這是個能量守恆的世界,弱者用消極抵抗、拖延磨蹭、明知故犯等間接手段應對強者的碾壓……能量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也絕不會憑空消失。“我的世界你們都做了主了,我的能量只好用來摧毀這個你們為我建立的世界咯。”

我曾經疑惑,是不是只有像文章開頭那位姥姥一樣性格安靜、不喜言談的成年人,才能低調地做好孩子的配角?如果趕上性格外向的成年人跟安靜慢熱的孩子組合,成年人會不會就演不好配角?後來我認識到,這個問題類似——是不是只有學了先進教育理論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文章開頭那位姥姥,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她從來沒有學習過什麼教育理論,只是憑著對孩子最本能的愛去和孩子相處。而很多年輕的父母,學了不少教育理論,卻仍然迷失在理論中,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

我有一個性格外向的閨蜜,她是個健談的人,而她兒子正好跟她性格相反,安靜內斂。但這對母子的互動卻從不給人主配角錯位的感覺,因為他們只是各自安心地守好自己舞臺的邊界,不侵入對方的舞臺。健談,只是媽媽演好自己那台人生大戲的資本,而不是插手孩子人生的武器。

說到底,是主角還是配角並不取決於誰說的話多。曾志偉是人們心目中最典型的好配角,他當配角時,話可從來都不少。但你看他什麼時候搶了主角的臺詞、奪了主角的光芒?

最後,奉上十條回歸指南給誤闖舞臺的家長們:

一、找回自己的人生劇本,把能量用到自己的人生舞臺上。

二、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努力做好並從中獲得樂趣。

三、找到跟自己有相同愛好或者可以給自己精神鼓勵的人“友情客串”或者“場外指導”。

四、從瑣碎的小事開始,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五、不搶孩子的“臺詞”,不替孩子回答旁人問孩子的話。

六、每當覺得孩子的決定不夠明智,想插手時,先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是不是此刻我的決定就百分百正確、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七、如果讓孩子做主了,而事實也證明孩子的決定確實不夠明智,請管住自己的嘴,告訴自己,TA正在跟這個世界磨合,就像我自己學開車、學做母親一樣,需要犯錯,需要時間,需要練習。

八、如果孩子犯了特別明顯的錯誤,不要總是火眼金睛地立刻指出。讓自己“遲鈍”一點兒,多等一會兒,也讓孩子跟自己的錯誤多待一會兒。不必事事言明。有的話,不說出來比說出來更有分量。當初我屢屢犯錯,如果身邊親友總是目光如炬地批評指正,我反而容易在沮喪和挫敗感中失去自我糾錯的能量。但他們給了我最多的寬容、最大的善意,也給了我更多成長的可能和空間。人這一輩子,什麼時候也不會停止在錯誤中學習。成年人尚且如此,為什麼不能給孩子更多試錯的機會呢?

九、在自然而不做作的情形下適當向孩子示弱、低頭,讓TA看到成年人也會犯錯,也有無能為力的事。必要時甚至可以請孩子幫忙、出主意,用行動而不是語言激發他們的內動力。別小瞧孩子,你給了他們信任,他們就會給你驚喜。

十、備用絕招(希望你們永遠也用不到)——跟那位真正的小主角陷入消耗彼此心理能量的糾纏時,提醒自己:只有無法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才總是惦記為別人的人生負責。

每個孩子小小的身體裡都有一片廣袤的宇宙,不要因為他們一時的不成熟而忽視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無限可能。他們跟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你怎麼忍心讓TA只做自己人生的配角?

總是聽到成年人的叮囑、建議、提醒、威脅;

成年人為孩子做了很多考慮和犧牲,感覺特別累;

孩子像“白眼狼”,不感恩、不領情,甚至總跟成年人對著幹。

那麼幾乎可以肯定,本該做主角的那個孩子正在用不合作的方式對抗TA身邊強勢的成年人。這是個能量守恆的世界,弱者用消極抵抗、拖延磨蹭、明知故犯等間接手段應對強者的碾壓……能量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也絕不會憑空消失。“我的世界你們都做了主了,我的能量只好用來摧毀這個你們為我建立的世界咯。”

我曾經疑惑,是不是只有像文章開頭那位姥姥一樣性格安靜、不喜言談的成年人,才能低調地做好孩子的配角?如果趕上性格外向的成年人跟安靜慢熱的孩子組合,成年人會不會就演不好配角?後來我認識到,這個問題類似——是不是只有學了先進教育理論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文章開頭那位姥姥,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她從來沒有學習過什麼教育理論,只是憑著對孩子最本能的愛去和孩子相處。而很多年輕的父母,學了不少教育理論,卻仍然迷失在理論中,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

我有一個性格外向的閨蜜,她是個健談的人,而她兒子正好跟她性格相反,安靜內斂。但這對母子的互動卻從不給人主配角錯位的感覺,因為他們只是各自安心地守好自己舞臺的邊界,不侵入對方的舞臺。健談,只是媽媽演好自己那台人生大戲的資本,而不是插手孩子人生的武器。

說到底,是主角還是配角並不取決於誰說的話多。曾志偉是人們心目中最典型的好配角,他當配角時,話可從來都不少。但你看他什麼時候搶了主角的臺詞、奪了主角的光芒?

最後,奉上十條回歸指南給誤闖舞臺的家長們:

一、找回自己的人生劇本,把能量用到自己的人生舞臺上。

二、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努力做好並從中獲得樂趣。

三、找到跟自己有相同愛好或者可以給自己精神鼓勵的人“友情客串”或者“場外指導”。

四、從瑣碎的小事開始,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五、不搶孩子的“臺詞”,不替孩子回答旁人問孩子的話。

六、每當覺得孩子的決定不夠明智,想插手時,先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是不是此刻我的決定就百分百正確、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七、如果讓孩子做主了,而事實也證明孩子的決定確實不夠明智,請管住自己的嘴,告訴自己,TA正在跟這個世界磨合,就像我自己學開車、學做母親一樣,需要犯錯,需要時間,需要練習。

八、如果孩子犯了特別明顯的錯誤,不要總是火眼金睛地立刻指出。讓自己“遲鈍”一點兒,多等一會兒,也讓孩子跟自己的錯誤多待一會兒。不必事事言明。有的話,不說出來比說出來更有分量。當初我屢屢犯錯,如果身邊親友總是目光如炬地批評指正,我反而容易在沮喪和挫敗感中失去自我糾錯的能量。但他們給了我最多的寬容、最大的善意,也給了我更多成長的可能和空間。人這一輩子,什麼時候也不會停止在錯誤中學習。成年人尚且如此,為什麼不能給孩子更多試錯的機會呢?

九、在自然而不做作的情形下適當向孩子示弱、低頭,讓TA看到成年人也會犯錯,也有無能為力的事。必要時甚至可以請孩子幫忙、出主意,用行動而不是語言激發他們的內動力。別小瞧孩子,你給了他們信任,他們就會給你驚喜。

十、備用絕招(希望你們永遠也用不到)——跟那位真正的小主角陷入消耗彼此心理能量的糾纏時,提醒自己:只有無法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才總是惦記為別人的人生負責。

每個孩子小小的身體裡都有一片廣袤的宇宙,不要因為他們一時的不成熟而忽視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無限可能。他們跟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你怎麼忍心讓TA只做自己人生的配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