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在為孩子“早戀”憂心忡忡嗎?

工作這幾年接待了不少被孩子早戀困擾著的家長, 個中原委雖說不一樣, 但同樣的無奈與不知所措幾乎佔據了他們全部的精神生活。 今天, 孩子早戀已帶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性, 如何妥善處理這個問題成為家長的必修之課。

楊女士的女兒上高三了, 原本學習認真, 各門功課都不錯的她近兩天卻總是曠課。 她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肯出來, 飯也不吃, 不停地在屋子裡啜泣。 楊女士覺得不對勁兒, 硬是敲開門問其原因, 女兒說與自己好了一年多的男朋友離開了自己。 聽了女兒的話, 楊女士頓時心慌意亂。

Advertisiment
她過去一直認為, 早戀的孩子都是些胸無大志、學習不好、品行不端的壞學生。 自己的孩子是個上進好學的乖乖女, 怎麼也會這樣呢?

楊女士對早戀的認識代表了許多家長的觀點。 但這種認識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早戀是孩子身心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 只不過, 有的孩子將它表現出來, 有的孩子壓抑在心裡罷了。 一般孩子11~14歲便進入了青春期, 在此期間, 由於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導致體內性腺激素水準相應提高, 促使性發育成熟, 女生開始月經初潮, 男生出現遺精。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會被自身及異性在性特徵方面的變化所吸引, 注意到了性別問題, 同時對性衝動產生疑惑和欣喜。 於是他們開始關注周圍的異性,

Advertisiment
並有可能對某個人產生好感。 應該說這種關注與好感是人生理、心理發展本能的自然表現, 不足為怪。 但是學生還應以學習為主, 如果這種好感不加節制, 恣意放縱, 很容易使孩子迷失, 甚至荒廢學業。 這也是許多家長談“早戀”色變的重要原因。 經常在一些公共場合看到中學生模樣的男女擁抱在一起, 旁若無人地說著悄悄話。 從行為上看, 這已經超出了一名學生所應保持的界限。

每一位父母都是“戀愛”的過來人, 對戀愛帶給自己的甜蜜、激情以及經歷過的煩惱都深有體會。 許多家長也清醒地意識到, 中學生談戀愛必將轉移孩子學習的注意力。 在社會快速發展、人才競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孩子的前途與當前的學習密切相關,

Advertisiment
怎能在打基礎的節骨眼兒上讓孩子放鬆學習呢?因此, 愛子心切的家長和關注升學率的學校不謀而合地開始對“早戀”進行全面封殺。 有的學校對男女生採取分班制, 以減少異性☆禁☆學生接觸的機會來杜絕“早戀”發生;還有的學校逢會必談“早戀”, 對有跡象的學生進行點名批評;家長的做法更直接, 偷看孩子的日記, 並經常以警告的口吻給孩子做預防談話。 然而, 這些苦口婆心的談話和禁錮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 甚至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早戀”行為反而有繼續蔓延的趨勢。

面對孩子們的對抗反應, 家長們常常感到無奈。 孩子正處在學習的關鍵時期, 發現孩子“早戀”, 恨不得一下把它撲滅在萌芽中。

Advertisiment
但是, 如果處理不好, 極有可能引起事態惡化, 這樣既傷害孩子身體, 又在心理上產生不良影響, 對學習更加不利。 那麼, 面對孩子的“早戀”, 家長到底該怎樣做呢?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尋源。 只有知道青春期孩子們為何會“早戀”, 父母們才有發言權。

再者,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也在迅速發展, 高漲的自我意識促使他們追求自尊和平等, 在同伴面前刻意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 他們一方面反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誨, 表現出極強的反抗心理;另一方面, 他們重視朋友關係, 在意同伴的評價, 希望在同伴中處於一個重要的位置。 他們在有意掙脫父母關注的同時, 又急需彌補自己渴望被關愛的要求。 找一個能給自己力量或能給自己溫暖的異性同伴就成為孩子們的需要。

Advertisiment
但是, 也有為數不少的孩子對異性同伴原本沒有自發的情感衝動, 只是看到其他同伴有了固定的異性朋友而不甘落後, 也急忙尋覓一個, 生怕自己沒有異性朋友就會被他人笑話。

客觀地看, 年輕人與異性相處對促進自身成長確實有其積極的意義。 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感受的是父母對自己愛的寬容, 對性別角色的意識僅僅停留在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上。 作為一個未來要走向社會的人, 這點情感體驗顯然不夠。 在與一位年齡相當的異性朋友交往中, 對方會給予自己許多不同于父母的性別期望和要求, 促使孩子們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 要求自己, 改變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也確有其事。有的中學生因為愛慕異性同學,會努力在學習上表現自己,以增加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在獲得了對方的青睞之後,兩個人也會比著學習,並且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時父母會感覺到孩子不僅學習自覺了,而且知道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齊,獨立生活能力也提高了。從這個角度看,對異性的追求有利於自身的成長和修養。

但是,從統計數字看,中學生的“戀愛”是很脆弱的,多數學生不會將感情善始善終。很多情況下他們不能脫離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模式,思維的片面性、表面性以及情緒的強烈性和固執性,使他們難以應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意見和摩擦,矛盾的反復激化導致他們最終停止交往。而對於那些很認真地對待異性朋友關係的中學生,在被動終止關係後,通常難以面對,會採取自暴自棄的態度對待自己。

瞭解了中學生“早戀”的一般原因和特點後,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早戀”呢?

關愛孩子的成長,做孩子的朋友,不讓他們的心靈深處出現太多的情感空缺。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絕不是什麼事都逆反。逆反程度的強與弱,也受父母與孩子交往中的意識和態度影響。如果總認為孩子是一個被管理者、被控制者,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強制,被強制的孩子要麼以相同的強度發起抵抗,要麼以消極的方式進行被動抵抗。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無話可說,得不到心理慰籍,就會把目光移向家庭之外,在同伴中尋找可以替代父母的情感寄託人。

關愛孩子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通常父母對孩子的如意表現會表達出對他的愛,但是,當孩子的表現不合父母的意或犯了錯誤時,父母就會指責孩子,甚至在肉體上懲罰孩子,讓愛變成了恨。如果父母能夠就事論事地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何處,並提出具體的解決問題的建議,即使表現出的態度很嚴肅,孩子也能接受。因為孩子願意讓自己更好,他們需要父母誠心誠意的支援。

開誠佈公地給孩子講解性知識,讓孩子能夠科學地看待自身的發育和性心理需求。父母的坦誠會讓孩子感覺性發育和需求並不神秘,用不著刻意去挖掘什麼秘密。同時告知孩子要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學會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做到這一點,父母需要先樹立正確的性觀念,補充性知識。

與孩子交流談戀愛的體驗和心得,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喜歡、好感和戀愛。傾聽孩子交朋友中的體驗,分享孩子的快樂,也預先告知可能會有的摩擦和矛盾,可能會遭遇的情感上的挫折,給孩子做一些心理準備。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可以辨明自己真實的感受,評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重新把握自己與同學相處的關係。

當父母相信並尊重孩子時,孩子也會相信和尊重父母;當父母把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時,孩子也願意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塑造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也確有其事。有的中學生因為愛慕異性同學,會努力在學習上表現自己,以增加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在獲得了對方的青睞之後,兩個人也會比著學習,並且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時父母會感覺到孩子不僅學習自覺了,而且知道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齊,獨立生活能力也提高了。從這個角度看,對異性的追求有利於自身的成長和修養。

但是,從統計數字看,中學生的“戀愛”是很脆弱的,多數學生不會將感情善始善終。很多情況下他們不能脫離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模式,思維的片面性、表面性以及情緒的強烈性和固執性,使他們難以應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意見和摩擦,矛盾的反復激化導致他們最終停止交往。而對於那些很認真地對待異性朋友關係的中學生,在被動終止關係後,通常難以面對,會採取自暴自棄的態度對待自己。

瞭解了中學生“早戀”的一般原因和特點後,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早戀”呢?

關愛孩子的成長,做孩子的朋友,不讓他們的心靈深處出現太多的情感空缺。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絕不是什麼事都逆反。逆反程度的強與弱,也受父母與孩子交往中的意識和態度影響。如果總認為孩子是一個被管理者、被控制者,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強制,被強制的孩子要麼以相同的強度發起抵抗,要麼以消極的方式進行被動抵抗。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無話可說,得不到心理慰籍,就會把目光移向家庭之外,在同伴中尋找可以替代父母的情感寄託人。

關愛孩子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通常父母對孩子的如意表現會表達出對他的愛,但是,當孩子的表現不合父母的意或犯了錯誤時,父母就會指責孩子,甚至在肉體上懲罰孩子,讓愛變成了恨。如果父母能夠就事論事地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何處,並提出具體的解決問題的建議,即使表現出的態度很嚴肅,孩子也能接受。因為孩子願意讓自己更好,他們需要父母誠心誠意的支援。

開誠佈公地給孩子講解性知識,讓孩子能夠科學地看待自身的發育和性心理需求。父母的坦誠會讓孩子感覺性發育和需求並不神秘,用不著刻意去挖掘什麼秘密。同時告知孩子要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學會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做到這一點,父母需要先樹立正確的性觀念,補充性知識。

與孩子交流談戀愛的體驗和心得,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喜歡、好感和戀愛。傾聽孩子交朋友中的體驗,分享孩子的快樂,也預先告知可能會有的摩擦和矛盾,可能會遭遇的情感上的挫折,給孩子做一些心理準備。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可以辨明自己真實的感受,評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重新把握自己與同學相處的關係。

當父母相信並尊重孩子時,孩子也會相信和尊重父母;當父母把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時,孩子也願意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塑造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