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損壞每一樣東西都並非蓄意破壞, 而是他意識不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必然聯繫。 孩子“破壞”的背後很可能藏著一顆渴望探索的心。
我家寶寶太皮了, 快一歲半了這破壞能力真的沒法說, 才買的新碗手一甩碎了, 玩了幾天的玩具被弄的不成樣, 零件都露出來了, 有點敗家的味道, 怎麼辦呀?
星寶寶小編說:
孩子損壞每一樣東西都並非蓄意破壞, 而是他意識不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必然聯繫。
孩子“破壞”的背後很可能藏著一顆渴望探索的心。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說:所謂教育, 並不僅僅指讀書、認知,
Advertisiment
其實孩子損壞每一樣東西都並非蓄意破壞, 而是他意識不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必然聯繫。 我們常常以成人的行為規律和自律性來束縛住孩子的手腳, 不假思索地對孩子加以責難, 而不自覺地將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扼殺在最初萌芽的時刻。
破壞行為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拆開, 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寶寶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 而是因為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 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於孩子這樣的“破壞”, 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
Advertisiment
孩子能在破壞、探究、重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
孩子有些“破壞行為”, 其實是值得鼓勵的。 因為孩子“破壞”的過程, 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 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父母如果能引導、幫助他們一起尋找結果, 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的過程中獲得心理的滿足。
對待孩子的破壞性行為 媽媽不能“以暴制暴”
孩子對現實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線, 因此讓他承受過多的拒絕, 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破壞性行為是他們表達失望的方式。
Advertisiment
此時孩子最希望得到關愛, 因為他們需要確認"我還是爸爸媽媽的寶貝", 所以父母不能以暴制暴。 但是, 我們還必須讓他們明白:搞破壞是不對的, 所以在他們平靜之後, 必須乖乖地去把自己破壞的東西收拾好。
破壞性行為是孩子表達失望的方式
孩子常常用一些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情感, 比如說, 破壞性行為。 他們不知道這樣給別人帶來什麼不好, 他們所知道的就是, 在他們生氣或者遭受失敗的時候, 這個行為會使他們感覺好一點。 媽媽阻止他這樣做時最好是先撫慰他的憤怒。 將他輕輕摟在並且說類似的話:“媽媽知道你很生氣, 但是不要這樣做!”
孩子用“破壞”來“抗議”
對於幼兒來說,
Advertisiment
當媽媽看到孩子無緣無故地出現破壞性行為, 不妨反思一下, 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了他足夠的關注。
外在的破壞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
如果您發現孩子有破壞性行為, 就應該多留心他最近的動向。 說不定他的"破壞"情緒的起因是您對他過於嚴厲和冷漠。 有時候, 孩子外在的破壞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 也許孩子只是覺得孤單, 也許他只想引起媽媽的注意。
孩子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造成破壞
這樣的意外事故經常在幼兒身上發生, 因為他們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而在失誤發生以後, 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打擊小傢伙, 我們不要說“看, 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 你根本做不了這個“, 這種話會讓孩子感到沮喪。
媽媽要做出合理判斷, 可避免破壞的發生
孩子要求獨立做某件事時, 媽媽可以首先判斷一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這件事, 他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然後, 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同時做好各種準備, 避免問題的出現或及時給予提醒、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