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你家寶寶最怕四種饑餓

情景再現:夏夏正在專心致志地玩積木, 一抬頭看見媽媽站在身邊, 馬上將積木扔向一邊, 把兩只胖乎乎的小手伸向媽媽。 可媽媽就是不接手, 夏夏急了, “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媽媽不忍心了, 將夏夏抱了起來, 夏夏的哭聲戛然而止, 臉色也“由陰轉晴”, 露出了笑容。

醫生分析:凡有孩子的家庭, 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悲喜劇”上演。 原來, 這是寶寶精神饑餓的一種表現。 他們渴望得到媽媽的摟抱, 希望從中享受到甜蜜的母愛。 但在一般人眼里, 這些小不點兒只曉得吃睡拉撒, 哪里有什么精神需求?其實不然, 科學家告訴我們,

Advertisiment
小寶寶出生后隨著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 不僅身體在長大, 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 故在為其提供物質乳汁的同時, 精神乳汁也不能少, 否則寶寶會像大人一樣產生“精神饑餓”, 進而影響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

先說心理饑餓。 寶寶最高心理的需求, 莫過于父母的愛了, 尤其是母親的懷抱。 美國一位嬰兒心理學家解釋道:當寶寶被母親抱在胸前時, 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胸對胸接觸。 寶寶不適的心境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于平靜, 心理饑餓便得以滿足。 英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 出生后30分鐘內即被母親摟抱的嬰兒, 以后比其他嬰兒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養也更順利些。

Advertisiment

愛心提示: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 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大有裨益。 因此, 平時多抱抱寶寶是治療他們心理饑餓的最佳精神食糧。

再說皮膚饑餓。 美國心理學家哈特的研究實驗顯示, 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 小寶寶尤為突出。 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 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著大人的衣襟或者靠著大人, 這就是皮膚饑餓的信號。 而皮膚老是處于“饑餓”狀態的孩子, 往往性情抑郁、孤僻、愛咬嘴唇或啃指甲, 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墻壁。 研究顯示, 消除皮膚饑餓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親吻、撫摩等肌膚之親。 據國外雜志報道, 歐美等國的兒童中近年來流行精神饑餓癥,

Advertisiment
表現為動作遲緩、反應遲鈍、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齡健康兒童等, 這是缺乏父母肌膚之親的結果。

愛心提示: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與寶寶接觸, 如一邊用手撫摩其頭、背、頸、前臂、手掌等部位, 一邊講故事、欣賞音樂、看電視, 此乃促進寶寶正常發育的竅門。

三說感覺饑餓。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 抱著小寶寶走出房子, 置身大自然時, 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 眼睛不住地看, 小嘴不停地咿咿呀呀, 兩只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寶寶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滿足了他們的“感官饑餓”。 不僅如此, 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過視、聽等感覺器官傳入大腦, 使腦發育獲得更多直接與間接的“能量”。

Advertisiment

愛心提示: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不妨在寶寶的小床或搖籃前擺一只魚缸, 吊一串風鈴, 懸掛彩色圖片或抱嬰兒到室外觀賞大自然, 讓小寶寶的視、聽感官“吃飽喝足”, 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感覺饑餓, 又能健腦益智, 可謂一舉兩得。

四說語言饑餓。 從寶寶呱呱墜地時的第一次哭聲到喃喃學語, 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其間只不過一兩年光景。 這充分反應小生命語言發育的迅猛以及表達強烈的欲望。 他們簡直是在爭分奪秒地觀察、模仿、學習。 其實, 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 即對語言信息的迫切需要。 有關心理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 將受試者禁錮在一間房子里, 餐餐供給美味佳肴,

Advertisiment
但不能做任何事, 不能與外界接觸, 也不許與人通話, 結果這些人只堅持了短短3天, 第4天便逃出了實驗室。 這個試驗證明了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任何人都離不開它。

愛心提示:父母應不失時機地主動與寶寶對話, 在寶寶體格與智力發育的進程中, 母親的話語幾乎與母乳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