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家的寶寶有這些小問題嗎?

一:另類的打招呼

孩子看到同齡的小朋友, 不是過去打招呼, 而從背後抱人家, 故意推別人一下, 拽小女孩頭髮……惹得小朋友們都不愛和他玩, 還遠遠地躲開他。 唉, 這孩子怎麼會有這些惹人煩的小動作?

孩子並沒有覺得自己的這些小動作惹別人不高興了。 相反, 他覺得是在和小夥伴打招呼, 然後開始一通追逐、瘋跑, 或打打鬧鬧。 因此, 推人一下, 拽人一把都當作是一個遊戲開始的打招呼方式。

“喜歡你”的一種表達

有時他是只對某幾個孩子有這樣的行為, 那是因為他對這幾個孩子有好感, 想和他們一起玩。

Advertisiment
可他對表達技巧的學習才剛起步, 於是就淘氣一下, 因為這樣可以看到對方生氣的樣子, 他覺得那是一種比平平常常更為親近的一種有意思的互動。

短暫模仿

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突然有了這些小動作, 不妨留意下他最近看到圖畫書、卡通劇裡他比較喜歡的人物。 作品裡經常會有這樣的小主人公為了搞笑、逗樂而設立, 孩子看著也覺得好玩。 於是, 不經意地會搬到生活中來試試。

當孩子惹小夥伴不高興時, 媽媽要問清楚原因。 如果回答是“想和對方玩”, 那要告訴他, 有很多想和對方玩的表達方式, 而剛剛做的這個是對方最不喜歡的。 然後, 教孩子一些表達方式, 例如“我們倆可以一起玩擺石頭的遊戲……”然後聽聽對方願不願意玩,

Advertisiment
或讓對方說說想玩的遊戲。 正確的表達有語言表達正確, 還有更重要的一項, 就是聆聽。 如果孩子能意識到這兩點, 一定可以引起小夥伴的好感。

換位體驗印象深

可以找一些交友的圖畫書和孩子一起讀, 當有取笑別人, 在小朋友背後搞小動作的人物出現, 媽媽可以停下來問問“換了你, 會有什麼感覺”。 換位思考是孩子最不容易主動想到的, 有時可以通過一些書裡的故事, 或簡單的動作類比來加深孩子的認識。

有趣遊戲多準備

平時讓孩子儲備一些好玩的遊戲, 這樣當他想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時, 可以主動展示或帶著夥伴一起玩。 例如猜謎語、做手影、玩魔方、走迷宮等, 這些小遊戲孩子都喜歡, 當大家一起玩時,

Advertisiment
相互的好感就會逐漸提升, 孩子也不再用那些小動作喚同伴來玩了。 招惹的小動作和攻擊行為有本質的不同, 因此當父母做了這些功課後, 還需耐心等待。 孩子的淘氣、頑皮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特有的, 做從容應對的家長也是一門必修課。

二:愛搶小朋友東西

不知從哪天開始, 寶寶“愛”上了別人手裡的東西, 只要別的小朋友手裡拿著的東西, 無論是食物還是玩具, 他都會沖上去揚起小手就搶。

情境 1:社區裡小帥哥跳跳特別有小明星范兒, 奇怪的是同齡的小朋友卻都不喜歡他, 甚至見了他來, 就護著手裡的玩具要轉身離開。 一問才知道, 他是出了名的愛搶東西, 奶奶都叫他“小土匪”。

情境 2:敏敏媽媽很費心思地邀請了比敏敏大一些的4歲小哥哥一起外出玩,

Advertisiment
出門前特意叮囑敏敏不要搶哥哥的東西, 否則哥哥會不和他玩的。 但真實情況是, 敏敏搶哥哥手裡的一切東西, 最後哥哥哭著要回家。 唉, 好好的一場聚會就這樣在敏敏的爭搶中匆匆收場。

“小土匪”的心聲

姥姥管我叫“小土匪”真是好冤枉啊, 我還是有很多理由要講的:

我在長大

常常說“我的”並不表示我是自私自利的, 那是因為我在長大, 所有權意識在萌發。

喜歡就拿過來啊

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在外面看到小朋友們玩的、吃的, 這些我都沒見過, 就直接拿過來了。 我哪裡懂什麼搶不搶的。

辣媽從容來接招

帶離現場為上策, 在寶寶進入爭搶模式時, 媽媽可以先把寶寶帶離被搶的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到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 和他講搶東西不征得小朋友的同意的行為是錯誤。 雖然寶寶不會完全聽明白, 但他會直接感受到被搶的小朋友不高興了, 他沒有辦法玩下去的現實。

情境遊戲做鋪墊

父母在陪伴寶寶玩的時間裡, 可以安排搶東西的遊戲。 媽媽先模仿愛搶東西的角色, 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和食物一一搶走, 看他是什麼反應, 借機問問他的感受。 然後再換一個行為方式, 說“我想玩一下你的玩具, 可以嗎”?讓寶寶來決定, 讓不讓出自己手中的玩具。 慢慢地, 寶寶習慣了這種問話後, 搶東西的行為就會減少。

交換玩具是美招

天氣不錯的時候, 常帶寶寶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 記得給寶寶帶上他愛吃的水果和一件小玩具。 當他想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媽媽可以提醒寶寶用自己的玩具換著玩一會兒。成功地換來 玩 具 ,和平、友好地玩過之後,寶寶就會知道,這真是個好用的辦法。

耐心等待是常態

1 歲多的寶寶開始進入他的第一個佔有欲階段了,因此媽媽一定不要因為搶東西的行為覺得丟臉而對寶寶大發雷霆,甚至動手,但要堅定地表達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當孩子慢慢長大後,配合平時適時地引導,搶東西的情況就會好起來。

三:小傢伙不與別的小寶寶為伍

小傢伙開始擁有“追隨者”了,原以為這可以讓他享受帶領的樂趣,玩出更多的花樣。可他似乎瞧不上這些小小寶寶們,真是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

我眼中的“小小”和“大大”

麻 煩 的“小 小”。話都說不清。和1歲多的寶寶相比,2歲多的寶寶剛剛經過一個語言爆發期。他的表達能力,講述能力都比還處在單字蹦詞學語的小寶寶好得多。因此,自己的優越感讓他不屑與這些小寶寶們為伍。摔倒了只會哭。雖然自己也還會用哭來表達不滿、委屈和疼,但那些小寶寶跑起來還歪歪扭扭,一不小心摔倒了就哭的樣子,實在不能成為自己的夥伴。

有趣的“大大”

總有新鮮的遊戲。大孩子的遊戲看著花樣百出,而且可以有3個以上的人一起玩。雖然看不明白到底怎麼玩,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但他們玩起來的笑聲、叫嚷讓小一點的孩子著迷。總想跟在後面,看個明白,聽個究竟。

好崇拜他們。他們跑跳、快速轉彎,甚至可以爬到很高的地方,都讓小一點的孩子十分羡慕。總覺得自己跟著跟著,也就會了那些嚮往已久的驚險、刺激的動作。巧媽引導方法好照顧弱小,點滴做起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他愛護弱小的情懷。例如,遊戲中媽媽扮毛絨玩具小兔子,上演小兔子在草地上摔了一身泥的情景,請寶寶來安慰小兔子,並引導他為小兔子拍拍身上的土。還可以帶寶寶主動與嬰兒車或小推車裡的小小寶寶打招呼,告訴他“你也是這麼小長大的”。讓他積累照顧和愛護弱小的意識。

我來管理,樂趣不少

年齡小的寶寶,有時候會不徵詢大孩子的意見就冒冒失失地直接進來,但又不懂大孩子的玩法,一通搗亂,這很容易讓孩子厭煩小寶寶。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去管理那些比他小的寶寶們,例如“先站邊上,看一會兒再讓你玩”。或“你要先問我們同不同意,等我的決定”。一來二回,孩子發現那些小寶寶們很聽自己的安排,就 會樂得 去享受一下做領頭人。

大小衝突,旁觀就好

無論是同齡的,還是大小混亂在一起的孩子們,玩起來難免有衝突、生氣和哭鬧。父母要練就沉著旁觀的本領。只要沒有肢體上的動作,先看看孩子們自己如何解決。雖然孩子的糾紛在大人眼裡特別簡單,但他們也是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既小也大,溝通相處

寶寶的角色總在變化,和小一點的寶寶玩,他處在大的角色裡,要帶領和照顧;但和大一些的寶寶玩,他又是小一點的,處在追隨和學習的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創造不同的機會,讓他既有和小寶寶一起玩的經驗,也有當小弟弟小妹妹的體會。慢慢地,你會發現他遇到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起來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四:孩子變得越來越急躁

隨著孩子行動範圍增大,他就會越多地接觸到更多有趣和新鮮的事物。這也會讓他對一些自己沒有的玩具或食品更加渴望。而此時孩子還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對結果的強烈期待。

準確時間沒概念

父母在要求孩子等一會兒時,有時並沒有給出具體明確的時間,或者孩子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也沒有究竟是多長時間的概念。這會讓他變得很不安心,甚至認為他的要求不會得到滿足,這種不確定的心理也會讓孩子變得急迫,希望馬上得到結果。

大人有求必應

每個孩子在家裡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往往無法抑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會讓孩子覺得提出要求,得到滿足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遇到稍不如意,或需要等待的時候,他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不止了。

耐心寶寶初養成

轉移注意是良方。3 歲的孩子對一些道理似懂非懂,當父母講過道理後,不妨巧妙地將孩子專注于得到某件物品的注意力引開吧。一些平時喜歡的遊戲,一本他喜歡看的書,或者是外出走走都是不錯的方法。

延遲滿足要適當

想要孩子成功實現延遲滿足,爸爸媽媽需要給孩子提出一個確切的等待時限,例如“等小夥伴都到了,就可以吃蛋糕”“晚上睡覺的時候才可以穿這件衣服”等,只有這樣,他才會安心等待,並且一定要將等待的結果實現。

有原則的寵和愛

確立原則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剛開始時。孩子發脾氣或哭鬧很容易讓爸媽心軟,這時,你需要溫和而堅定,避免情緒急躁。慢慢地,父母的原則和情緒會讓孩子體會到,再急都沒有用。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漸養成可以等待的好心情。

五:寶寶就要自己走

小寶已經2歲半了,看著他在花園裡跑來跑去,一會兒對這個好奇,一會兒對那個好奇,我 的心裡真是一陣安慰。半年前小寶還是一個黏著讓我抱,不肯下來走路的賴皮蟲。他只要是一出門就一定要抱,有時我抱累了,想讓他在我邊站一會兒,每次他都哭得撕心裂肺。後來外出的時候,我有意識地鍛煉小寶自己走路。小寶從開始的只站一會兒,到後來的兩分鐘、3分鐘,再到後來慢慢地從一邊走到另一邊。經過半年的努力,現在小寶已經完全擺脫了過去的狀況,不再黏著非讓我抱了。

自己走路好習慣培養方案

遊戲來吸引。喜歡遊戲是寶寶的天性。對於已經會走路的寶寶來說,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和寶寶玩倒走、青蛙跳的遊戲,也可以和寶寶玩賽跑、蝴蝶飛的遊戲。寶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會很願意走走跳跳的。

兒歌真有效

父母也可以教寶寶一些上口的兒歌,並與寶寶一同體驗走路的樂趣。例如兒歌:“一條大馬路,剛好學走路,媽媽寶寶手把手,邁開大步向前走。”父母可以邊讀邊做以下動作:與寶寶面對面地站好,讓寶寶的小腳踩在你的腳上,大手拉著小手,帶動寶寶向前邁步。

及時表揚很重要

只要寶寶有一次沒有要求抱抱,哪怕只是自己走了一小段,父母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寶寶才會再有第二次想要嘗試。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建立寶寶的自信心,寶寶也會因此而想要試一試較遠的獨自行走。

安全保護不可少

如果小寶寶因學走路摔過跤而且摔疼了,就會很怕再摔跤,以致不願獨自行走。父母可以牽寶寶的一隻手,或者讓寶寶牽著你的一個指頭來幫助寶寶掌握平衡,在寶寶剛剛學會走路的日子裡,父母應在一旁保護,避免寶寶摔跤。

找個好夥伴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對孩子說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是不會聽的。不妨換個角度來說。例如,我們可以為寶寶找個小夥伴,與小夥伴一起玩,一起走路就沒有“被強迫”的感覺了。父母可以趁機鼓勵寶寶:寶寶和小朋友走得真好!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打擊寶寶,說些“你看小朋友走得比你好”之類的話,這樣會傷到寶寶的自尊心。

不願自己走路壞習慣糾正方案:

耍賴皮要抱抱

婷婷媽:我的寶寶2歲了,她會走路已經很久了。每次出門,小傢伙走幾步就不走了,一定要抱。不抱就在原地站著不動,拖都拖不走。

乖乖網: 2歲的寶寶雖然很小,但是已經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了,家長要慢慢地引導,不要強迫寶寶。當寶寶不願意走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和寶寶講道理。例如,可以對寶寶說:“媽媽提了很多東西,媽媽也很累,抱不動寶寶了。”媽媽也可以和寶寶商量,休息一會兒再走。另外,在出門之前,最好和寶寶商量好了,出門要自己走路不要媽媽抱,這樣媽媽才會帶你出去。

出門就不走路

婷婷媽:我家寶寶在家裡怎麼玩都沒關係,但只要一出門沒兩步就往我懷裡撲,抓著衣角要抱抱。怎麼講道理都不聽,哭得撕心裂肺,只要一抱起來就好了。

乖乖網: 父母可以從周圍環境中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所有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都可能帶給寶寶超乎尋常的驚喜,成為寶寶自己行走的動力。比如說,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踢石子、追蝴蝶等。寶寶潛心在遊戲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要抱的欲望忘記。

向長輩撒嬌

婷婷媽:我家寶寶2歲多了,特別會撒嬌,每次外出走幾步就懶得走了。但是每當我說“不要抱,自己走時”,爺爺奶奶都會很心疼,禁不住她的哭鬧,就把寶寶抱起來了。

乖乖網: 一味滿足寶寶“要抱抱”的要求,會讓他養成不好的習慣,將來非常難改掉。別看孩子還小,但都很會看大人的臉色,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因此,父母和爺爺奶奶在對待寶寶的問題上態度要一致。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讓寶寶習慣長輩“言出必行”的原則,他就不會再提出額外要求了。不在陌生人前走路

婷婷媽:我家的寶寶2歲半了,已經走得非常好了,但是只要有外人在他就不走了。每次有同齡小朋友想要和他一起玩時,他總是哭鬧著非要抱抱,等人家走後才肯自己下來走。

乖乖網: 寶寶通常很喜歡聽成人的讚美,父母可以直接表場寶寶,或通過別的寶寶的行為而給他一些有益的心理暗示,引導寶寶自己走路。比如,看到別的寶寶耍賴不肯自己走,就對寶寶說:“看我們家寶貝多好,會自己走路,都不要抱呢。”暗示寶寶怎樣的行為才是被贊許的。

當他想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媽媽可以提醒寶寶用自己的玩具換著玩一會兒。成功地換來 玩 具 ,和平、友好地玩過之後,寶寶就會知道,這真是個好用的辦法。

耐心等待是常態

1 歲多的寶寶開始進入他的第一個佔有欲階段了,因此媽媽一定不要因為搶東西的行為覺得丟臉而對寶寶大發雷霆,甚至動手,但要堅定地表達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當孩子慢慢長大後,配合平時適時地引導,搶東西的情況就會好起來。

三:小傢伙不與別的小寶寶為伍

小傢伙開始擁有“追隨者”了,原以為這可以讓他享受帶領的樂趣,玩出更多的花樣。可他似乎瞧不上這些小小寶寶們,真是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

我眼中的“小小”和“大大”

麻 煩 的“小 小”。話都說不清。和1歲多的寶寶相比,2歲多的寶寶剛剛經過一個語言爆發期。他的表達能力,講述能力都比還處在單字蹦詞學語的小寶寶好得多。因此,自己的優越感讓他不屑與這些小寶寶們為伍。摔倒了只會哭。雖然自己也還會用哭來表達不滿、委屈和疼,但那些小寶寶跑起來還歪歪扭扭,一不小心摔倒了就哭的樣子,實在不能成為自己的夥伴。

有趣的“大大”

總有新鮮的遊戲。大孩子的遊戲看著花樣百出,而且可以有3個以上的人一起玩。雖然看不明白到底怎麼玩,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但他們玩起來的笑聲、叫嚷讓小一點的孩子著迷。總想跟在後面,看個明白,聽個究竟。

好崇拜他們。他們跑跳、快速轉彎,甚至可以爬到很高的地方,都讓小一點的孩子十分羡慕。總覺得自己跟著跟著,也就會了那些嚮往已久的驚險、刺激的動作。巧媽引導方法好照顧弱小,點滴做起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他愛護弱小的情懷。例如,遊戲中媽媽扮毛絨玩具小兔子,上演小兔子在草地上摔了一身泥的情景,請寶寶來安慰小兔子,並引導他為小兔子拍拍身上的土。還可以帶寶寶主動與嬰兒車或小推車裡的小小寶寶打招呼,告訴他“你也是這麼小長大的”。讓他積累照顧和愛護弱小的意識。

我來管理,樂趣不少

年齡小的寶寶,有時候會不徵詢大孩子的意見就冒冒失失地直接進來,但又不懂大孩子的玩法,一通搗亂,這很容易讓孩子厭煩小寶寶。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去管理那些比他小的寶寶們,例如“先站邊上,看一會兒再讓你玩”。或“你要先問我們同不同意,等我的決定”。一來二回,孩子發現那些小寶寶們很聽自己的安排,就 會樂得 去享受一下做領頭人。

大小衝突,旁觀就好

無論是同齡的,還是大小混亂在一起的孩子們,玩起來難免有衝突、生氣和哭鬧。父母要練就沉著旁觀的本領。只要沒有肢體上的動作,先看看孩子們自己如何解決。雖然孩子的糾紛在大人眼裡特別簡單,但他們也是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既小也大,溝通相處

寶寶的角色總在變化,和小一點的寶寶玩,他處在大的角色裡,要帶領和照顧;但和大一些的寶寶玩,他又是小一點的,處在追隨和學習的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創造不同的機會,讓他既有和小寶寶一起玩的經驗,也有當小弟弟小妹妹的體會。慢慢地,你會發現他遇到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起來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四:孩子變得越來越急躁

隨著孩子行動範圍增大,他就會越多地接觸到更多有趣和新鮮的事物。這也會讓他對一些自己沒有的玩具或食品更加渴望。而此時孩子還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對結果的強烈期待。

準確時間沒概念

父母在要求孩子等一會兒時,有時並沒有給出具體明確的時間,或者孩子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也沒有究竟是多長時間的概念。這會讓他變得很不安心,甚至認為他的要求不會得到滿足,這種不確定的心理也會讓孩子變得急迫,希望馬上得到結果。

大人有求必應

每個孩子在家裡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往往無法抑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會讓孩子覺得提出要求,得到滿足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遇到稍不如意,或需要等待的時候,他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不止了。

耐心寶寶初養成

轉移注意是良方。3 歲的孩子對一些道理似懂非懂,當父母講過道理後,不妨巧妙地將孩子專注于得到某件物品的注意力引開吧。一些平時喜歡的遊戲,一本他喜歡看的書,或者是外出走走都是不錯的方法。

延遲滿足要適當

想要孩子成功實現延遲滿足,爸爸媽媽需要給孩子提出一個確切的等待時限,例如“等小夥伴都到了,就可以吃蛋糕”“晚上睡覺的時候才可以穿這件衣服”等,只有這樣,他才會安心等待,並且一定要將等待的結果實現。

有原則的寵和愛

確立原則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剛開始時。孩子發脾氣或哭鬧很容易讓爸媽心軟,這時,你需要溫和而堅定,避免情緒急躁。慢慢地,父母的原則和情緒會讓孩子體會到,再急都沒有用。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漸養成可以等待的好心情。

五:寶寶就要自己走

小寶已經2歲半了,看著他在花園裡跑來跑去,一會兒對這個好奇,一會兒對那個好奇,我 的心裡真是一陣安慰。半年前小寶還是一個黏著讓我抱,不肯下來走路的賴皮蟲。他只要是一出門就一定要抱,有時我抱累了,想讓他在我邊站一會兒,每次他都哭得撕心裂肺。後來外出的時候,我有意識地鍛煉小寶自己走路。小寶從開始的只站一會兒,到後來的兩分鐘、3分鐘,再到後來慢慢地從一邊走到另一邊。經過半年的努力,現在小寶已經完全擺脫了過去的狀況,不再黏著非讓我抱了。

自己走路好習慣培養方案

遊戲來吸引。喜歡遊戲是寶寶的天性。對於已經會走路的寶寶來說,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和寶寶玩倒走、青蛙跳的遊戲,也可以和寶寶玩賽跑、蝴蝶飛的遊戲。寶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會很願意走走跳跳的。

兒歌真有效

父母也可以教寶寶一些上口的兒歌,並與寶寶一同體驗走路的樂趣。例如兒歌:“一條大馬路,剛好學走路,媽媽寶寶手把手,邁開大步向前走。”父母可以邊讀邊做以下動作:與寶寶面對面地站好,讓寶寶的小腳踩在你的腳上,大手拉著小手,帶動寶寶向前邁步。

及時表揚很重要

只要寶寶有一次沒有要求抱抱,哪怕只是自己走了一小段,父母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寶寶才會再有第二次想要嘗試。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建立寶寶的自信心,寶寶也會因此而想要試一試較遠的獨自行走。

安全保護不可少

如果小寶寶因學走路摔過跤而且摔疼了,就會很怕再摔跤,以致不願獨自行走。父母可以牽寶寶的一隻手,或者讓寶寶牽著你的一個指頭來幫助寶寶掌握平衡,在寶寶剛剛學會走路的日子裡,父母應在一旁保護,避免寶寶摔跤。

找個好夥伴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對孩子說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是不會聽的。不妨換個角度來說。例如,我們可以為寶寶找個小夥伴,與小夥伴一起玩,一起走路就沒有“被強迫”的感覺了。父母可以趁機鼓勵寶寶:寶寶和小朋友走得真好!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打擊寶寶,說些“你看小朋友走得比你好”之類的話,這樣會傷到寶寶的自尊心。

不願自己走路壞習慣糾正方案:

耍賴皮要抱抱

婷婷媽:我的寶寶2歲了,她會走路已經很久了。每次出門,小傢伙走幾步就不走了,一定要抱。不抱就在原地站著不動,拖都拖不走。

乖乖網: 2歲的寶寶雖然很小,但是已經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了,家長要慢慢地引導,不要強迫寶寶。當寶寶不願意走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和寶寶講道理。例如,可以對寶寶說:“媽媽提了很多東西,媽媽也很累,抱不動寶寶了。”媽媽也可以和寶寶商量,休息一會兒再走。另外,在出門之前,最好和寶寶商量好了,出門要自己走路不要媽媽抱,這樣媽媽才會帶你出去。

出門就不走路

婷婷媽:我家寶寶在家裡怎麼玩都沒關係,但只要一出門沒兩步就往我懷裡撲,抓著衣角要抱抱。怎麼講道理都不聽,哭得撕心裂肺,只要一抱起來就好了。

乖乖網: 父母可以從周圍環境中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所有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都可能帶給寶寶超乎尋常的驚喜,成為寶寶自己行走的動力。比如說,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踢石子、追蝴蝶等。寶寶潛心在遊戲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要抱的欲望忘記。

向長輩撒嬌

婷婷媽:我家寶寶2歲多了,特別會撒嬌,每次外出走幾步就懶得走了。但是每當我說“不要抱,自己走時”,爺爺奶奶都會很心疼,禁不住她的哭鬧,就把寶寶抱起來了。

乖乖網: 一味滿足寶寶“要抱抱”的要求,會讓他養成不好的習慣,將來非常難改掉。別看孩子還小,但都很會看大人的臉色,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因此,父母和爺爺奶奶在對待寶寶的問題上態度要一致。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讓寶寶習慣長輩“言出必行”的原則,他就不會再提出額外要求了。不在陌生人前走路

婷婷媽:我家的寶寶2歲半了,已經走得非常好了,但是只要有外人在他就不走了。每次有同齡小朋友想要和他一起玩時,他總是哭鬧著非要抱抱,等人家走後才肯自己下來走。

乖乖網: 寶寶通常很喜歡聽成人的讚美,父母可以直接表場寶寶,或通過別的寶寶的行為而給他一些有益的心理暗示,引導寶寶自己走路。比如,看到別的寶寶耍賴不肯自己走,就對寶寶說:“看我們家寶貝多好,會自己走路,都不要抱呢。”暗示寶寶怎樣的行為才是被贊許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