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想要個乖孩子?還是好孩子?

“你想要個乖孩子?還是好孩子?”聽起來乖孩子和好孩子貌似沒什麼區別, 但仔細想想, 乖孩子真的就好嗎?好孩子真的就必須乖嗎?今天我為妞兒們準備了三個小故事, 看完也許你就明白了。

● ● ●

有一次我和一幫朋友到一個閨蜜家, 她孩子大概是看到有人來做客, 一直很興奮, 有點“人來瘋兒”, 不停拿玩具出來給我們展示和玩耍。

晚飯過後, 我閨蜜對她孩子說:“你快去洗澡刷牙, 看會兒書就睡覺!”小朋友好像對這個命令不甚滿意。 “媽媽我想先看書, 然後再刷牙睡覺。 ”

“睡覺前看書容易安靜。 ”

“可是我現在不想洗澡。

Advertisiment

“讓你去你就去!”

孩子癟著嘴, 哼了一聲到房間裡嚶嚶哭了起來。 我們一幫朋友見此情景有點尷尬, 只好訕訕道別…

● ● ●

還有一個閨蜜, 夫妻倆對女兒的教育和生活都抓得非常緊, 嚴格制定吃飯、睡覺、玩耍的作息時間。 所以孩子在大家眼裡一直都是乖寶寶。

但當小朋友經歷2-5歲的“第一反抗期”後, 一切都變了。

要孩子自己吃飯, 她卻總愛自己拿勺子去碰大人的飯菜, 結果弄的一塌糊塗;晚上明明講了很多故事, 可到了要睡覺的時間, 孩子不僅不睡, 反而蹦躂起來精神更好了……總之怎麼逆反怎麼來。

有時候夫妻倆難免要衝著孩子發脾氣, 甚至用上了體罰的方法。 他們被孩子的“不聽話”折磨得十分焦慮和抓狂, 她說自己的規則完全被一個孩子給打亂了。

Advertisiment

● ● ●

最後說個做爹的朋友。 有一次他和孩子試圖通過猜拳來決定玩遊戲的次數, 規則是這樣的:如果爸爸贏了就玩三局, 如果孩子贏了就玩四局。

結果爸爸贏了, 孩子瞬間躺倒哇哇大哭。

雖然表面上看是孩子“痛失”了一局遊戲, 但他和爸爸之間已經達成共識, 制定了規則。

爸爸抱著泣不成聲的孩子講了個道理:如果你耍賴皮要多玩一局, 爸爸是不是也可以耍賴皮就不玩了呢?孩子哭了一陣子, 漸漸平靜了下來。

● ● ●

聽話就是好嗎?

我難免想到自己的親子關係, 有時候我對孩子也會做些“強硬的規定”。

有些規定是客觀規則, 有些是我覺得因該如此。 偶爾他的反對意見會讓我有些惱火, 甚至來不及多做溝通,

Advertisiment
我就選擇直接下達命令。

很多時候, 我們要求孩子做一件事, 只是因為我們的控制欲望, 而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重要。

施壓和命令的後果往往是妥協, 但這樣“聽話”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曾有人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 有主見, 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 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 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大人刻意要求聽話, 說不定真的會“坑”了我們自己的孩子。

聽話的“好孩子”們往往按部就班、膽小、缺乏創造力。 孩子習慣依賴大人, 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是被別人規劃和安排好的, 一旦有沖出規則的妄想便被冠以“不聽話”的定義,

Advertisiment
在他們常年被灌輸的意識裡, 不聽話=錯誤。

● ● ●

聽不聽話不如來個度

曾有研究表明, 創造力高的兒童多數具有三個讓人討厭的特點:

1、頑皮、淘氣、荒唐和放蕩不羈;

2、所作所為時逾常規;

3、處事不固執, 較幽默, 但難免帶有嬉戲態度。

上面這些孩子的特點, 看上去每一條足夠令人頭疼不已, 似乎都是我們眼裡不聽話的孩子。

可是難道真的由著他們調皮搗蛋, 毫無規則變成“小霸王”嗎?顯然也不該如此。

所以, 我們不妨試試在聽與不聽話之間建立一個度:把“聽話”分成不同的層次, 何時該聽、何時適當聽、何時可以不聽。

超嚴格的社會準則

社會的行為規範是由人類共同決定的準則, 這個準則不應該逾越踐踏,

Advertisiment
比如交通、公共秩序, 與人為善的行為準則, 告訴孩子避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這一部分的規範, 我們必須嚴格執行。

好商量的時間安排

孩子們每天都應該保持相對規律的作息時間, 這樣有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也可以讓生活安排得更為豐沛。 這一部分, 孩子可以逐步參與商議, 適當的滿足和引導他們的想法, 大家一起得出得規則並嚴格執行, 也是讓他們學會自我安排的第一步。 但這一步千萬要注意, 一旦規則落定就不該輕易更改, 否則容易變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

該放手的做事方法

隨著孩子的成長, 我們也許還可以給他們一些“不聽話額度”。 同樣一件事, 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適當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達到目的,也許會有冒險,也許會脫離大人的方法,但只有放手,他們才能在努力探索的過程中取得成就感。

做父母的總希望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然而真正權威的基礎往往來自于信任和自願。

雖然孩子生來就稱我們為爸爸媽媽,但其實家長的自我素養、對家庭的貢獻都決定了權威的程度。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不妨也先來一次自我審視: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有深入的親子溝通?千萬別僅憑一時的壓制來獲得結果,這樣的“精心調教”或許真的會適得其反。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不妨也先來一次自我審視: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有深入的親子溝通?千萬別僅憑一時的壓制來獲得結果,這樣的“精心調教”或許真的會適得其反。

到底要個乖孩子,還是好孩子?現在,你有答案了嗎?

適當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達到目的,也許會有冒險,也許會脫離大人的方法,但只有放手,他們才能在努力探索的過程中取得成就感。

做父母的總希望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然而真正權威的基礎往往來自于信任和自願。

雖然孩子生來就稱我們為爸爸媽媽,但其實家長的自我素養、對家庭的貢獻都決定了權威的程度。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不妨也先來一次自我審視: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有深入的親子溝通?千萬別僅憑一時的壓制來獲得結果,這樣的“精心調教”或許真的會適得其反。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不妨也先來一次自我審視: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有深入的親子溝通?千萬別僅憑一時的壓制來獲得結果,這樣的“精心調教”或許真的會適得其反。

到底要個乖孩子,還是好孩子?現在,你有答案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